赵薇丨知者,不惑




赵薇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这双眼睛灵动、澄澈,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想要去探索的闯劲儿。

正是这双眼睛,在北京电影学院的考场上打动了崔新琴老师,让丢失准考证的她得到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这双眼睛,让她以“小燕子”之名撞入观众的心扉,从此走上顶流之路。

纵然很多年过去,但这双大眼睛却依然是她最吸引人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坚定。


1

随着《演员请就位》的热播,赵薇的名字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赵薇谈演员门槛变低”、“赵薇太有梗了”、“21年前的赵薇 21年后的赵薇”、“赵薇说何书桓不是渣男”……

每期节目播出完,赵薇总会花式登上热搜,似乎只要带上“赵薇”两个字,大家都愿意点进去一探究竟。

这也难怪,《演员请就位》已经播出两期,但赛事看点寥寥,反倒是赵薇在节目中插科打诨、妙语连珠,时不时抛个梗,成了节目中的最大亮点。不少观众纷纷感叹赵薇说话的艺术,不只能把老前辈哄得眉开眼笑,还能把小兵带得服服帖帖。


这已经不是赵薇第一次被夸赞了,之前在参加《中餐厅》时,她就曾因高智商、高情商受到过观众的好评。

有人说,赵薇天生就是要吃娱乐圈这碗饭的人。她骨子里有种悲观主义,让她无论是在面对生活的高潮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低潮时,都能以平常心对待。

或许正是得益于这种沉稳的心态,这些年,偶像、影后、导演、富豪,赵薇有了许多新身份,但无论身份怎样变换,她始终稳稳的站在一线行列。


2


在最新一期的《演员请就位》中,沙溢调侃赵薇:“叫薇薇的女孩都比较幸运。”

的确,在同辈女演员中,赵薇的起点是最高的。

1998年,《还珠格格》横空出世,随之火遍大江南北,以超过47%的平均收视率创下中国电视剧的收视记录;而1999年的《还珠格格2》,更是打破了第一部的收视率,全国平均收视率突破54%,最高的时候,甚至达到65%。

换而言之,在《还珠格格》最火的时候,全国有超过一半的人都在同时收看这部电视剧。


时值90年代末期,小燕子这个角色仿佛就是为新世纪而生的,就像《有一个姑娘》中唱的,这个姑娘任性、嚣张、叛逆、疯狂,却敢爱敢恨、轰轰烈烈,以至于她的经典形象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新时代反叛精神的代表。

这样的角色,往前推50年,在中国影视中都是难得一见的。


顶着小燕子的光环,赵薇登上了“四小花旦”的宝座,与同期的章子怡、周迅、徐静蕾分庭抗礼。与其他三小花旦不同,赵薇的“观众缘”是浑然天成的。

然而,对于演员来说,高人气有时候也并非全是好事。枪打出头鸟,成名后,赵薇的种种负面新闻不胫而走。且不论闹得沸沸扬扬的服装事件,那些年,关于“赵薇到底会不会演戏”的争论也甚嚣尘上。

为了彻底摆脱小燕子的影子,赵薇拍了《炮制女朋友》《绿茶》《玉观音》等一系列风格迥异的作品,但或许是因为对转型过于操之过急,观众无法接受小燕子长大的事实,她的事业接连受挫,甚至被冠上了“票房毒药”的称号。


赵薇曾表示:在那段低潮期里她想通了很多事情,对人生也很有帮助。2007年,赵薇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选择从一个“幸运”的演员回归学生身份,并淡出娱乐圈进行了一年的基础和专业课的学习。同年,《画皮》让赵薇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回头看看,赵薇告别小燕子,用了整整10年。

“我有一点小小的骄傲,我不喜欢贩卖自己的悲惨。如果说大家因为我的倒霉而同情我,喜欢我,那么我会觉得很难堪。”


这是赵薇骨子里的倔强,你越说我不行,我偏要做给你看。也正是这种倔强,让赵薇有了清零的勇气。


3


赵薇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那时,父母一直给她灌输一个价值观:一定要考大学,一定要有真才实料。不管你学什么,学一个有技术性的工作,比如裁缝,至少能做成一件衣服。

正因如此,赵薇一直希望自己能学一些技能。当初考电影学院,她是为了寻找一份安全感,她想通过这份安全感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同样,也是为了这份安全感,她在最应该打拼事业的时候去考了导演系的研究生。

“我需要一些更大的刺激,给自己一个理由,重新找回创作的热情。”

后来,赵薇将这些决定统统归结为“叛逆”。在“叛逆”的日子里,她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人生转场。


在很多人眼中,赵薇当导演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理所应当的被大家宠着,即使是第一部戏,也不会有资金短缺的问题,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演员请就位》的第二期节目中,李少红战队选择的作品是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表演结束后,赵薇很受感触,她提到自己当演员一战成名确有运气的原因,但当导演凭的却是实打实的真功夫。


赵薇做导演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拍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前,她曾经花了6年的时间去做心理建设,因为害怕别人质疑,她还去读了导演的研究生。而在拍摄过程中,赵薇经常连续30个小时不睡觉,为的就是抢时间、省预算、保质量。

在某种程度上,驱使赵薇不断前进的动力,正是她的不安全感。


4


无独有偶,2014年,出道20年的赵薇出演了她职业生涯中最不安全的角色——《亲爱的》中的村妇李红琴。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几乎倾尽所有,素颜出镜,力图还原最真实的状态。

在一场“挨打戏”中,她特意招呼群众演员:“一定要真打!”用她自己的话说,已经这么丑了,如果再演不好,那就完蛋了。

这个突破性的角色最终让赵薇的演技彻底被大众认可,也为她带来了包括金像奖在内的影后桂冠


最近几年,赵薇作为演员的产出很少,她把精力更多的放在了综艺和慈善上。

以新身份活跃在各种场合的她,似乎比以前更加低调了。

吕彦妮曾经问过赵薇一个关于焦虑感的问题:“时间的流动和年纪增长,会让你感到不安吗?”她只是淡淡的回答:“想多了,也有点做作是不是?有时候也别太无病呻吟了,太瞅着自己,才会老觉得这儿不好,那儿不舒服的。”

赵薇小时候从来没有设想过未来,后来长大了,才开始有了一些想法,但也是比较混沌和不清楚的。那种感觉,就像是无人驾驶的火车,不知道该停在哪一站,也不知道哪一站可以更好一点。

“现在去回想之前的很多阶段都是很美的,当时不觉得。一个人能享受当下的时候,就是最好的,也许到30岁、40岁,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去享受生活带给你的一切,那就是最美的时刻。”


赵薇现在正处于“最美的时刻”,作为导演,她的产量也不高。她不是那种随意的导演,只拍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习惯慢慢打磨剧本。拍一场戏,所有的场景、情绪都精心设计,哪怕是表面特别随意的情绪,背后可能都酝酿了几个小时。

同样,在执导演员时,赵薇的细腻与耐心能给予对方安全感。她从演员走来,更能理解演员的不易,这是她最大的优势。


“她挺透明的,其实这个人特别简单,而且性格特别好,特别利索,不太像南方女孩,她是痛快的。我从来没觉得我是她的老师和前辈。我觉得她很不容易,一路走到现在。发生过什么她也没受到什么影响,你想想这有多不容易吧。”

这是导师田壮壮对赵薇的评价,能走到最后的人,未必是得到最多的人,但一定是内心强大、不畏惧失去的。只有体验过高山低谷,见识过人生百态,才能有足够的胸襟和胆识,拿得起,放得下。

赵薇非常喜欢贝蒂·戴维斯在《彗星美人》中的表演,她在这部电影中饰演了一个40多岁的过气女明星,丈夫被更年轻的演员吸引,她天天靠party去麻痹自己的灵魂,即便如此,她还是对自己有非常清醒的认知。她在party上有一句非常好的台词:“先生们,女士们,请系好自己的安全带,今天晚上将是一个动荡的夜晚。”

40岁的赵薇,不再迷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