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歆艺忆童年崩溃:毁掉一个孩子,骗他一次就够了

被人爽约有多不爽?

昨晚上,之前约的一个客户突然说不来了,我心里正要开骂,他发来了道歉的表情包。

原来他之前答应儿子参加一个学校活动,后来给忘了。他不想让孩子失望,只好跟我改约时间,请我吃饭赔罪。

知道原因后,我突然就不气了。为人父母,有多少能做到他这样呢?

在最近一期《做家务的男人》中,演员张歆艺也谈到这个问题。


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她经常只能穿旧衣旧鞋,这就算了!

有一次,她鼓足勇气告诉妈妈,想要一双99块的白球鞋。妈妈说,只要她考到班里前几名,就给她买。

结果她很努力真的考到了,妈妈却食言了……

小时候未被满足的愿望,最易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

我一个出身农村的朋友,更是差点被这样的经历毁掉!


她和双胞胎弟弟同时中考,父母承诺,谁考的好,就送谁去县里读高中。

结果,她努力考了全县第一,父母却反悔了:“女孩子出去打几年工好嫁人了,我们老了还得靠你弟弟呢!”

父母总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把亲口的承诺当笑话……

1.是孩子“作”?还是父母“坏”?

2019春节前,贵州清镇市一个二年级小学生因走出“六亲不认”步伐而走红网络。

原因是妈妈承诺,期末考试考到90分以上,就给他买自行车。


结果孩子真的做到了!

他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踹门”回家,要求兑现,最后真的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自行车。


新闻下的评论,一片赞扬:



言出必行,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吗?

怎么这个妈妈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反而成了“育儿典范”?

那是因为有更多的父母,从心底里就想着怎么“糊弄孩子”!

去年,微博就曝光了一则由父母食言引发的“儿童失踪案”:一个7岁女孩,因为父母答应带她去公园却没去,反而给安排了钢琴课,女孩愤而从琴行出走……


知乎上也有个热门问题,引发了万人关注、千人回复:


“当初允诺的太干脆”,事到临头却想反悔?

而且更匪夷所思的操作还在后面!

只要孩子坚持让父母兑现承诺,必会迎来父母的倒打一耙:

“我只是随口说说,你怎么还当真呢?”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一点都不体谅父母的难处?”

“这次你是瞎猫碰到死耗子,有本事下次再考个第一?”

你以为孩子小不会懂,可孩子心里却早已埋下失望!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分别对4年级和8年级孩子做了调查:你最反感父母哪些不良行为?

“答应的事情做不到”,不约而同,高居首位!

电影《四重奏》里有句经典台词:“比悲伤更悲伤的是,空欢喜!”

孩子把自己的信任都给了父母,带着满心期盼努力,最后却是满腹委屈。

这种失落感,比之“天雷轰顶”、“撕心裂肺”,有过之无不及!

2.爽约一时,毁娃一世


在成人的世界里,一次爽约,有的是无尽的苦果。


而在孩子的世界,多少次父母爽约,就只能算了?


一个网友说起自己的经历,简直让人心疼:


社会学家林.扎克曾说过:

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接触世界的第一媒介,因此如同我们成年人世界里对靠谱的人的期许一样,

孩子也希望父母对于承诺的事情有着落,有回应,尤其是针对于通过孩子自己努力争取来的“父母承诺”。

如果连父母都不值得信任,这个世界,得有多么冷若冰霜?



更可怕的是,童年期间父母一次次“失约”,还会让孩子一生无法摆脱“报复性补偿心理”:

长大后的张歆艺,自己赚钱买了很多白色的鞋;

现代快报也做过一个调查:每年,有7千万成年人给自己买玩具;

2019年,大白兔奶糖系列香水、唇膏走红,也暴露了一大批小时候被压抑渴望的成年“宝宝”……



有人说,童年不幸福的孩子,长大以后70%以上,都缺乏幸福感。

你以为孩子在乎的,只是一颗糖、一双鞋、一条牛仔裤、一辆自行车;

但其实,孩子想要的,只是努力被肯定、需求被看见、梦想被尊重。

对父母的坦诚与信赖、对世界的善意和憧憬,可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3.万一兑现不了承诺,怎么办?

看电影《银河补习班》时,有一个片段直戳泪点:

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刚出监狱,一穷二白,连请儿子吃碗面的钱都拿不出来,却为了鼓励孩子学习,一口答应下来给孩子买电脑。

为了快速凑够钱,他跑去工地卖苦力,偷偷去医院卖血。最终,给儿子搬回了一台电脑。

儿子虽然只说了一句:“爸爸太酷了!”

但多年来,孩子对父亲的怨恨、不解、误会,都在这一刻雪融冰消。



赢得信任的感觉虽然美好,可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尤其为人父母,上有老,下有小,恨不能“三头六臂”,却只有“身不由己”。


实在兑现不了的承诺,怎么办?


《亲密关系》里有一句话:

“每当家长们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爽约时,孩子在乎的从不是理由,而是结果。”

如果父母做不到,就不要轻易给孩子许诺;


如果临时出现变故,也要及时告知孩子原因,并给予补偿;


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最能影响人类幸福的,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童年时期你与父母的关系。


良好的信任感,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前提!



另外,要着重提醒父母的一点是,千万不要把“谈条件”,作为教育孩子的宝典;


一个朋友,家里就有这样的苦恼:

孩子小的时候,夫妻俩工作都忙,为了节约精力成本,“你乖乖听话,爸爸下班给你买玩具”、“你好好考试,考到班里前十,妈妈带你去游乐园”,就成了管理孩子的常用手段。

渐渐地,孩子长大了,不仅对父母情感冷漠,还养成了“想要我做事,先谈条件”的坏习惯。

小时候的糖果、玩具已经满足不了他,现在张口闭口就是电子产品、微信转账,金额越来越高,条件愈加苛刻,夫妻俩真是苦不堪言……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刘建洪博士曾说:“孩子是否有内在动机和主动性,才决定了他能否做好一件事。”

仅仅为了得到奖励而勉强去做,这件事对孩子来说,就是无意义的。


“三流”的父母靠欺骗,“二流”的父母讲条件,“一流”的父母有方法!


就拿培养孩子学习主动性这事儿来说,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就比“承诺提分奖励”靠谱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