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作品中可以解讀作者的人品嗎?

劉詩任


文學作品最能解讀作者的人品,一般作者最初的創作源多數都是寫作者本人或身邊熟悉的人和亊物,比如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豐乳肥臀,就是小說家莫言根據他小時候他的母親和幾個姐姐在那個困苦年帶的痛苦經歷的亊情寫出來的文學作品,莫言生活在有母親和八個姐姐主導下的家庭,自然而然的養成女性意識,也造成了他從小到大就有了戀乳癖,通過對母親和八個姐姐不同命運的人生軌跡的描寫,來發洩自己對人生和那個年代帶給他本人的衝擊,從這部作品就能看出莫言本性裡就一直還生活在對那個特殊年代對個別幹部的不滿和仇恨,看不到時代在進步,他用小說這種擬人的手法發洩自己丑化社會,醜化黨和政府,從這部小說就能看出他不是一個好作家,為了錢和力益,為了迎合低級的本能,寫出的一部爛作品,也暴露出他的人性。



用戶微風滑過的清香


“文學是人學,是精神和情緒的歷史。”從寫作的態度可看到從事寫作的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程度,在一定意義上反映著作者的精神面貌、思想走向,以及對親情、友情、愛情的三重情感交匯所形成的愛的世界的正確理解與解讀。有些作者對事物的發展存在個性化的偏移,以自我為高度,以個人的思想面貌來腐蝕自己的靈魂,讓文學的真正含義走上假醜惡的陷阱,雖然在文學的路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在生活面前,越走越一塌糊塗。

文學是小地方的事,從這個小字我們看到寫作的艱辛以及文學被邊緣化的程度。一個小縣城有幾位詩人或作家的出現,應當算是這個城市的幸事,可文人相輕的醜態又摧毀著一位詩人或作家的形象。這裡更多的是一些寫作者出於妄自尊大、坐井觀天、慾火叢生、自我主義所造成的心靈怪態。

如何擺正文學寫作的態度和人品相通融的境界,這是作品能否獲得讀者和體現文學價值的關鍵。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語 境。在新世紀時期,寫作變得飛速化,過去的筆墨紙張被網絡替代,發表的標準也隨之改變,新的文學產品一網絡文學在信息化、快速化、娛樂化,我們如何面對這些拋棄傳統的寫作而建立適應文學生態發展的環境?這顯得很重要。


譚久友19691114


從文學作品中可以解讀作者的人品,也就是西漢文學家楊雄所說的“文如其人”,但不能一概而論。

一篇文學作品,必定是作者的知識、思想、情感、性格和人生經歷等的綜合體現,反過來也可以說,從一篇文學作品能夠解讀出作者的人品,瞭解到作者是一個具有什麼思想和性格的人。

十六世紀法國著名作家蒙田,他的散文因其豐富的思想內涵而聞名於世,被譽為"思想的寶庫"。據說當時的法國國王讀了蒙田的文章之後,命手下去找到蒙田,他要親眼見見這個作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國王的手下找到蒙田後,轉達了國王的指令。蒙田回答說:“如果國王真地讀懂了我的文章,那麼,他應該已經從我的文章中知道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了,何必一定要見我呢?”

所謂“文如其人”,當然不是說從“文章”中能夠看出作者的“外貌”,而是能夠從文章中瞭解到作者的人品。

但是,也有例外。

一位人品不好的作者,完全可以在其所寫的文章當中“扮演”一個品德高尚的角色,這種情況下,讀者是不能將文學作品的“文品”和作者的“人品”相對應的,“文”不如“其人”。


至善如水


以前我單純的認為如果作品寫的好,那麼作者的人品肯定也好,古人曾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則為文急促,品行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但後來隨著閱歷的增加,我知道了這答案是不絕對的。

文人筆下的高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脫俗。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當然有些文人人品和文章一樣非常好。


付麗霞


作家的作品,客觀地發映作家的思想再現,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是和他的做人的風格緊密不可分割的,也體現到他的作品上來。

魯迅先生,在當時的社會是個白領精英,能享受權貴的生活,為當權者歌功頌得!他沒有,選擇了站在窮苦老百姓這邊,為最底屋的人民

吶喊,讓麻木的國人覺醒!

這就是魯迅先生高尚的人品!

散文大家林清玄先生,從小生活的很貧窮,家裡面八九個孩子,貧窮的生活在他的心底烙上了深深的烙印。

但是,他的散文優美清心,脫俗而又優雅,讀他的作品,字裡行間給人美好的閱讀享受。

有人問林清玄先生,您受了這麼多苦,文字裡卻很少提及困難?

林清玄先生說,生活夠苦了,我要把陽光的一面寫給大家讀。

這也是作家高尚的人品吧!




泉240830234


文學作品中可以解讀到作者的一些意識形態,思想方向,思維過程,等

具體到人品,我認為是解讀不到的。因為文學是文字對客觀事情的藝術加工,只是客觀事情通過作者大腦的藝術化表現。

我想給你舉一個例子,《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一部名著,應該說是在封建社會時(也就是清朝之前)人們之所以喜歡這部小說是因為作者寫作過程中慣用尊劉抑曹思路,曹在傳統戲曲形象中也被描繪成白臉奸臣,因為劉備忠心於已經腐朽的漢朝,他自己也是有漢家的皇族血脈,和關張二人一心想再扶佐那個無能的小皇帝。殊不知當時漢家的氣數已盡,當時的漢代表的的落後腐朽黑暗的文化。,歷史的發展有歷史自身的發展規律,不會因為一部分人的主觀好惡而改變。因為過去講的“忠義”是封建社會的最高級價值觀。所以作者也偏向於劉而厭惡曹。但是從現在角度來看,曹操集團對歷史的貢獻要大,最終他的政治集團為我國晉朝的統一鋪墊了堅實的基礎,劉備所忠誠的不過是已經腐朽的文化方向。

我們不能說作者創作出一個沒有成功的劉備就說作者人品有問題。

一部好的小說都是和人性與客觀真實不能脫離太多的。客觀的事情就有客觀的規律。對客觀事實進行不誇張的藝術化加工是作者的一種責任,他的創作思想和創作心態也是和自身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自身的成長環境息息相關的。

我們不能以作品中體現出的善惡價值觀來判斷作者的人品。

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都離不開對人性中惡的描述和刻畫。

因為刻畫惡有時是為了襯托人性中善的偉大。

世上也沒有完人。所有人都是犯過錯誤的人,所有人都是將來一定會再犯錯誤的人。

不要試圖是瞭解人品中的善與惡。真正的善惡會因為你的主動去

瞭解而悄然改變。


生命因勵志而堅韌


文學是人學,也是社會學,是人類參與社會活動、反映社會現象的藝術形式。一部作品,就是一個社會,一部人生。作品是作者的思維,作者的思維來自作者內心。因此,作品是能反映作者人格人品的。

以魯迅的作品為例,魯迅作品充滿了吶喊,對社會的呼喊,他的人品充滿了大愛,對國家之愛對人民之愛。因此他的人格人品是高尚的,不愧是人民的藝術家。

以顧城詩歌為例: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她來尋找光明 ,雖然這首詩只有兩句話,但內涵是巨大的,詩人胸懷國家和社會,詩中透露出他對光明的渴望,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因此,作品反映出了他的人格人品。他的人格人品是高尚的,是受人民尊敬的。

以殘雪作品為例。她經歷了文革時代、中國經濟社會變革時代,經受了家庭災難、下崗、創業等社會經歷,她的作品遊離、複雜、難懂,她對社會的情感態度也極為複雜。比如作品《山上的小屋》,反映了她對那個時代複雜的心理感受。因此,她作品反映出她的人格人品也是複雜的,批判、讚美,五味雜呈,內心飄呼。

總之,作品是能反映出作者、作家人品的。既使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有好有壞,有善有惡,但是作品的主題是不變的:批判或讚美或揭露。無數作品證明,好人品出好作品,這是豪無疑問的。






顯而易見,從文學作品中完全可以解讀出作者的人品。文以載道,文如其人,作者所描寫的人和亊、物和景無不滲透著他的所思所想所為,滲透著他的立場觀點和內心世界,從而無法掩飾他的人格人品,無形中就會流露出對人與亊、物與景的評判,折射出本人靈魂深處的實質性潛意識。《紅樓夢》作者曹雪芹能寫出這樣一部不朽的名著,其高超的文學水平和寫作手法無人比肩,這與他的人格人品密不可分。曹雪芹之所以為曹雪芹,而王雪芹、劉雪芹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驚世駭人的《紅樓夢》。賈寶玉的形象就是曹雪芹的化身,其人格人品都有曹雪芹的烙印。對封建禮教抗爭,對科舉制度嗤鼻,混跡與女流之中,摒棄功名利祿之身外,這些不正是曹雪芹自己的寫照麼?


不忘初心ZCJ


完全可以!

比如詩詞創作中,詩言志一說。人品高的作者,無論選材,立意,主題等方面都會彰顯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導讀者追求光明。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將小寫的我融入到大寫的我中去,關注人和自然,人和社會的主題,反映出作者的責任和擔當。

比如相聲創作中,有三俗之說。以低級趣味的作品迎合市場,討好觀眾。作者忽視了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一味追求市場和利益最大化。反映了相聲創作者的媚俗一面。




濟南娃趙捷


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曹雪芹

文學作品是作者對於自身感受的一種表達,可以窺視到坐著的內心世界。

文學作品是作者人生經歷的感悟。是對人生,世界,價值,是非的認識和表達。在作者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徵,內心世界,很大一部分可能就是作者自己的人格體現。

但是文學作品作為一種創作,是作者運用技巧,方法和故事藝術的柔和表達出來的,每個閱讀者都是有不一樣的感受,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吧。所以,你所感知到的東西,不能全部代表作者,可能僅僅是作者的一個面。

人終究是真實的人,作品帶有文學藝術性,不排除為了藝術而藝術,為了創作而創作的可能性。所以,文學作品可以理解作者的一部分,不能是全部。

如果需要了解作者,就必須進入作者的真實生活中去,直面的感受,才是最真實的。

就如電影,導演借用電影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點。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懂,懂的多少,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