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備沒有統一三國?

成語集錦


劉備,字玄德,蜀漢開國皇帝,漢昭烈帝。為什麼劉備沒有統一三國,統一是劉備畢生的理想,可是到死也沒有完成願望,個人分析一下原因。



出身低沒有足夠的勢力。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自漢武帝發佈推恩令之後,到了東漢末年劉備的時候,劉備已經和劉秀當年一樣,雖然是漢室後裔不過已經是個平民百姓了。劉備的父親早亡,與母親一起靠織蓆販履為生,生活非常艱苦。劉備十五歲時他母親讓他外出學習拜九江太守盧植為師,學習的錢都是叔父劉元起資助的。黃巾起義時劉備組織民兵抗擊黃巾軍,後封為安喜縣慰,好不容易當了官又被都郵欺負,棄管而走,轉投公孫瓚,被表為別部司馬。而此時天下有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佔據江東的孫策,佔據中原的曹操,還有劉氏子孫劉表劉璋等,任何一個人都比劉備強大的多,此時的劉備只能算個不入流的小角色。

曹操祖父是曹嵩官至太尉屬於三公之首,起點比劉備高太多了。後又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消滅袁術,袁紹,馬騰等割據勢力,佔據整個北方,不管是人口,兵力,地盤都要比劉備多太多。雖然後來南征經歷赤壁之敗但是損傷的不過是皮毛,後又修生養息北方早已被穩固。

孫權繼承父兄的江東,三世經營江東勢力已經穩固,別人想去奪也無法輕易奪取,更何況有長江天塹,東吳水師也是最好的,別人無法輕易打敗。

劉備,先後轉投公孫瓚,陶謙,袁紹,劉表最後再請諸葛亮出山之後與孫權組成孫劉聯盟在赤壁擊敗曹操之後,取得荊州四郡,此時劉備才算正真擁有一塊地盤。而此時劉備已經年過半百了。劉備能取得這份成功靠的是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才在東漢末年各路諸侯逐鹿天下時取得一塊地盤。劉備靠的是漢室後裔這塊爛招牌,在漢末劉氏宗親已經沒有什麼作用了。

不僅沒有強大的勢力,而且劉備也沒有大的地盤和人口。雖然佔的荊州之後,劉備先後佔領益州和漢中。可是關羽失荊州後劉備只擁有益州和漢中,是最弱小的一方。曹操擁有整個北方勢力最大,那時候大多數人口都在北方,士族北方也是最多,有人口有地盤就有軍隊。東吳擁有荊州江東人口地盤排在第二位,軍隊也比劉備多。

劉備軍隊不過十來萬人,而且人才凋零,得不到人員的補充,關羽失荊州之後,劉備損失荊州,少了一個北伐的出路,又失去關羽,張飛關平等大將,軍隊更是損失不少。為了給關羽報仇奪取荊州劉備又敗於夷陵,又損失一大批青年將領,軍隊損失五六萬,令本是弱小的蜀漢更加脆弱。

低人一等的起點和後期接連的損失註定劉備無法統一三國。天時地利人和,劉備只佔據人和,而且曹操,孫權都是梟雄,屬於強大的對手,劉備也只能跟他們三分天下。


想名字腦殼痛


出身差,起點低

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但到他這一代,只能靠織蓆販履混口飯吃,比起曹操這種官宦之後,爹做到過三公,孫權這種從父兄手上撿來一個江東基業的,實在是起點太低了。劉備不但沒有這樣 爹,而且還從小就死了爹。

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

作戰水平差

劉備打仗的水平有多差,差到至少三次丟失了妻子兒女。早期是在呂布手上,丟了兩次,真抬不起老臉。

布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海西。

呂布雖然個人武力值三國第一,但是這作戰能力比起曹操和孫策,包括後來的陸遜呂蒙,都要差很多吧。

後來是在荊州被曹操追著屁股打,再一次為了逃命,捨棄了妻子兒女:

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這水平,確實夠菜!

意氣用事,活該失敗

劉備晚年最大的敗筆,就是出兵討伐吳國。表面上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實際上更多的是想把失去的荊州要回來,順便再從吳國身上割一塊肉下來,滿足他擴張地盤的慾望。


但當時,有大局觀的諸葛亮和趙雲都是勸他的,比如趙雲:

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趙雲說,國賊是曹操,又不是孫權,陛下您應該先打曹魏才是。但是劉備不聽,一意孤行。

諸葛亮也是反對的,證據在劉備打了敗仗後,他說了一句非常無奈的話: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感嘆法正死得早,否則一定可以勸阻劉備東行伐吳。

綜上所述,劉備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一半是因為客觀的原因,起點太低了;另一半是他自身的原因,不會打仗,還要硬攻吳國。真是可惜了蜀漢大好基業。


李杜文侃三國


從劉備信奉《隆中對策》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失敗的種子,《隆中對策》的戰略錯誤不是靠幾場戰役的失敗,就能彌補回來的。

一、奪取荊州,就註定了劉備走不遠

赤壁之戰以孫劉勝利告終,荊州三郡為劉備所得,但荊州處於中原腹地,曹操、孫權對其虎視眈眈。而且曹操佔領了襄樊,孫權佔領了江夏,荊州實則也是三分天下,這勢必牽制了劉備大量的軍事力量。在劉備進川的時候,就留下了關羽和諸葛亮來經略荊州,一方面要防禦曹操和孫權,一方面還要對益州用兵,這也就使劉備犯了兩線作戰的境地。而且,劉備對荊州看的太重要,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舉全國之力討伐孫權,卻被陸遜一把大火燒的兵甲無歸,蜀漢元氣大傷。

二、偏於益州,就註定了蜀漢再也無法出川

誠然,奪取下益州後,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帶來了地理便利,別人不好打進來。但蜀漢也不好打出去,從我們後來人的角度來看,在封建主義時期,有一個基本規律——南北分裂,則北強南弱,東西分裂,則西強東弱。究其原因就是,北方和西方都有廣袤的草場,可以培養戰馬,組建騎兵。諸葛亮六出祁山,反對魏延子午谷,直取長安的建議,就是因為蜀漢以步兵為主,只能用山地戰和弓弩優勢來對抗曹魏鐵騎。

三、放棄漢中,失去了奪取天下的根本

在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之際,劉備屯兵新野距離漢中並不遠,當時張魯治漢中,兵疲將弱。如果劉備當時取漢中,應該不是很難的事情,奪取漢中後,向南可以奪取益州,向北可以取隴西。具有極大的戰略縱深,而且最重要的是,劉備可以擁有西北巨大的草場,從而培養騎兵和曹操逐鹿中原。

在公元219年,劉備和曹操漢中爭霸,劉備勝利,但已經錯失了向北發展的機會。蜀漢再無組建強大騎兵的時間,也錯失了奪取天下的機會。

結語:

觀劉備和諸葛亮一生,都是把匡扶天下作為畢生的追求,但戰略思想的侷限性,並不能靠戰役的勝利彌補。蜀漢後期,諸葛亮修正了戰略思想,比如承認孫權對荊州的佔領,恢復孫劉聯盟;比如集中力量經營漢中,使漢中成為了北伐的策源地。但此時,諸葛亮已經時日無多,也就沒有更多的機會對戰略思想先天錯誤進行彌補。


武騎大散關


最近對三國非常感興趣,前兩天剛回答了一個孫權為什麼無法統一三國,今天再來說說劉備。

其實劉備起勢的過程和劉邦有非常相似之處,甚至劉備的種種行為表明,他是想複製劉邦的成功。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大業未成,就病死在了白帝城,最終還是沒有重現劉邦的開國壯舉。

都說臥龍和鳳雛得一便得天下,可惜劉備兩個均得,況且手下名將如雲,到底哪裡出了錯,未能一統天下呢?

凡事必有原因,如果沒有,那就是沒找到,我們必須跳出前面的設定,探討更深層次的原因:

一、對手太強大

劉備是個人才,也是個君才,但是生不逢時,偏偏隔壁有一個資源條件比他還好的曹操。楚漢之爭,劉邦最後的對手是項羽,項羽此人剛愎自用,身邊的人才幾乎都讓劉邦吸收了,一己之力如何能打下天下?

反觀劉備的對手曹操、孫權二人,均是善於用人的君才,集謀略與野心於一身,所以劉備想要一統天下,那就必須得征服曹操和孫權二人,難度太大。

二、蜀國太弱小

所謂的對手太強大,相對應,也就是自己太弱小。劉備起勢太晚了,人家都一統北方開始南伐了,劉備還沒有一個站腳的地方呢,當然,他最開始的大本營是荊州,不過還是借的。

還有一點就是劉備拿下益州後,看似雄踞一方,其實窮山惡水,人少糧缺。無論是人口還是資源都是三國最末,舉國軍隊不超過10萬人,在硬實力上就比曹操孫權二人弱。

三、漢朝已經失去人民支持

外戚專權、宦官專權,東漢末年內政混亂,老百姓民不聊生,但凡日子還能過得下去,誰會捨得出命?

不管唐朝的安史之亂也好,清朝的太平軍起義也好,一個政權出現叛亂,那就說明其內部已經嚴重潰爛了。

劉備起家的大背景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儘管起義很快被鎮壓了,但明顯漢朝廷跟人民成了對立的兩個階層。雖然劉備仁義比較體恤民心(但凡開國皇帝,沒有一個不體恤民心的),但受限於當時的信息傳導和輿論控制,孫權和曹操地盤的人民會知道劉備仁義,從而投奔他嗎?

劉備打著興漢的口號,但很多人跟著劉備不是喜歡漢而是喜歡他,別忘了正兒八經的漢朝皇帝漢獻帝在曹操手裡捏著呢。就算有些人民還熱愛著漢朝,但那也是曹操劫持的漢獻帝領土下的漢朝,並不是自封劉皇叔的劉備的漢朝。等到劉備死後,即使諸葛亮一直宣傳蜀漢繼承正統的漢朝,實際上已經缺乏吸引力了,他之所以要多次北伐,也是因為此。

四、仁者得人心未必得天下

劉備得民心不假,因為劉備懂得仁義,但凡仁義必定少殺伐,少殺伐政權就不穩。

統治天下第一大關鍵因素就是讓人敬畏,讓人恐懼。沒有人能保證所有人都支持你,對於不支持你的人不清理就會生亂。仁義久了別人就會得寸進尺,騎你脖子拉屎還問你要紙。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不過是得天下者的粉飾。槍桿子裡出政權,天下是打出來的,秦王嬴政滅六國、元軍鐵騎踏平中原、清軍入關要求剃髮易服,對百姓大規模屠殺,敢問他們得民心嗎?民心是維持統治的必然要素,但不是一統天下的必然要素。

所以得人心未必得天下,劉備和劉邦一樣會演戲,但他沒有劉邦狠。

五、連孫抗曹的政策沒有執行徹底,滅吳抗魏的決定沒有成功

天下曹操一家獨大,諸葛亮、魯肅、周瑜合力撮合蜀國吳國合作,聯手對抗曹操,而後二分天下。然而前有關羽“虎女安能嫁犬子”,後有劉備夷陵大戰舉兵東伐,自己強大了,就不把東吳放在眼裡,只想著吞併人家東吳,而不是聯合,結果被陸遜燒了回來。

聯合和對抗,兩條路都堵死了,不但荊州丟了,還把國力打沒了,直接導致劉備一蹶不振。

六.劉備死的太早、後人不爭氣

夷陵一戰把蜀國打疲了,劉備惱死白帝城,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劉禪不堪大用,國內人才青黃不接。平輩的孫權、曹丕都是人中翹楚,別說一統天下,劉禪連自己的家業都守不住。

司馬昭曾說:

“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劉禪在位期間千錯萬錯歸於四個字“不敢嘗試”,但凡社稷之事均是別人決策。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定三秦,決項楚,反觀劉禪讓諸葛亮和姜維拖著北伐,沒有宏圖壯志和開拓精神,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遲遲不肯還政的原因吧。

公元263劉禪舉國而降,受封安樂公,奇恥大辱,卻換劉禪一句“樂不思蜀”,其父一朝功業轉眼成灰。劉備得如此無志之子,如何能夠一統天下完成他的夙願?

當然華夏自古帝王者百百千千,我等一介布衣,蚍蜉仰視鯤鵬,只能窺其一二。無論是劉備、孫權還是曹操,皆是天之驕子,能夠留名史冊,建立自己的功業為後人銘記,本已經不易,能夠一統天下更是難上加難。三人爭鬥一生,卻無一人勝出讓人唏噓不已,但是並不影響我們肯定他們的能力。

其實我們並不用拘泥於誰誰誰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這種問題。在我看來他們一生運籌帷幄、金戈鐵馬,活的精彩。

正所謂:莫問天下歸何氏,誰言未酬不丈夫。


楊角風發作


戰爭拼的是國力,國力強大就能依靠強大的人口和經濟支撐才能戰勝頑強的敵人,這是歷史反覆證明的,勝利總是站在實力持續強大的國家一方。劉備在三國時期只佔據了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川蜀地區,雖然漢高祖劉邦可以出四川擊敗項羽,但是老奸巨猾的政客曹操根本不是項羽可以比擬的。劉備根本沒有機會擊敗曹操。更何況在和更弱小的東吳作戰時,夷陵大敗虧輸更丟失了荊州地區。劉備可以說地盤小,人口少,軍隊少,怎麼可能統一全國呢?

三國時國力強大主要指標是土地和人口,蜀漢偏安一隅,土地狹小,人口較少,川蜀在這兩項指標上是三國中最底的。而曹魏佔據黃河以北地區,土地肥沃,人口眾多,是川蜀和東吳指標之和。

1.川蜀土地面積最小。三國時共有約543萬平方公里土地,蜀漢106萬平方公里,蜀漢由荊州南部開始,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後獲得雲南,損失了荊州。而曹魏291萬平方公里,有87郡及十二州。東吳145萬平方公里。

2. 川蜀人口最少。蜀漢在公元221年建國的時候,人口約90萬;公元263年滅亡時,約94萬。曹魏公元263年人口約443萬;在公元280年建立時,人口約1144萬。東吳公元242年人口是240萬;公元280年滅亡時,約230萬。

3. 川蜀兵力最少。蜀漢滅亡時有士兵約10萬;東吳滅亡時有士兵約23萬。曹魏有士兵約40萬;三國總兵力約80萬~90萬。全國統一時的實力對比能一定程度上反應各方實力對比情況。

由此可見,劉備根本沒有實力一統中國,在與兩個宿敵的鬥爭中,只能勉強維持三國鼎立,統一隻是一個美好的願望。我們可以致敬三國,但要尊重現實。


太極如一


答:劉備和他的老祖宗劉邦很相似,都是起於草根布衣,都是人到中年了還一事無成,都當過漢中王,都在巴蜀那圪嶗裡工作過,只不過劉邦是分配去的,劉備是志願去的,差不離。

還有一點,就是兩個人都不安心在偏遠地區工作,老鬧騰著要回到中原。劉邦後來隨了心願,劉備卻折騰死在了白帝城。後人都說,是劉備蜀國實力太小,對手茬子太硬。其實未必:

1,若說地盤小,實力差。那幫哥和貝貝條件差不多。而貝貝時代的巴蜀,要比幫哥時代的巴蜀發達多了。這個理由不成立。

2、對手茬子太硬。也未必,誰能硬過西楚霸王項羽,論打仗,曹操絕不是項羽的對手。細數曹操一生,也就走狗屎運打敗了袁紹,欺負過劉表的小兒子劉聰。說他走狗屎運,不就是天上飛來個什麼——許攸,燒了人家的烏巢,藏奸耍滑的贏了一把。俗話說,強中更有強中手,你不行,卻怨對手強,這個理由也牽強。

那啥是劉備不能統一中原的癥結呢?兩點:

1、沒有高等級的統帥人才。關張趙魏等這一班武將可以,但諸葛亮,法正這些軍師,卻只停留在出謀劃策層次,不是真正的軍事統帥。像諸葛亮後來雖然統軍,實在是吹牛的多。還六出祁山呢,有本事你整個出別的啥山。如果是韓信這樣的人才輔佐劉備,那貝貝哥可就發達了,絕對的把總部搬到洛陽城。

2、劉備死的太早。夷陵一戰人丟大了,在白帝城閉門思過。可能是小時候吃苦多,身子骨差,不久就死翹翹了。如果他再活個十幾年,沒事到河邊轉轉,碰到個姜太公。或者在月夜遛馬,追上個韓信什麼的人物,總之,招攬個牛逼的高管,讓他統兵出祁山,讓諸葛亮在家運個糧草,讓魏延鑽他的子午谷,讓馬謖搞點敵戰區的宣傳鼓動工作,肯定能幹過魏國。

嗚呼,己不成名,卻說世上多英雄!什麼鳥道理。






文史苦旅


劉備成立了蜀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也有他的失誤,導致了他不能統一三國。

1.負氣伐吳導致蜀弱。

劉備在奪得益州之後,不顧“聯吳抗曹”的大局,幾乎集中所有兵力準備與孫權爭奪荊州,造成了孫劉聯合抗曹的局面出現巨大裂痕,曹操趁機奪取漢中,益州“一日十驚”的惡果。

荊州丟失後,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的勸阻,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興兵大舉討伐吳國。在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精銳盡失,蜀國只得侷促於益州一隅,陷入民貧國弱、內外交困的窘境。

2.繼承人的選擇不當。

劉備戎馬半生,有劉禪、劉文、劉理三個兒子,還有一個義子劉封。雖然按嫡庶長幼的常理來說應該傳位於劉禪,但論能力來說,劉封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劉備也深知這位同他摸爬滾打多年的“義子”的能力,但劉封畢竟不是親生的,因此始終猶豫不定。在夷陵大敗的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將皇位傳給了“扶不起的阿斗”——劉禪。諸葛亮竭盡全力整頓朝政、北伐中原,但劉禪昏庸無能,一味享樂,聽信讒言。諸葛亮四出祁山,取得了重大勝利,不出半月,三軍將士即可打過渭水,收復長安,而劉禪卻聽信了李嚴令諸葛亮班師回朝的讒言,葬送了劉備“匡扶漢室”的遺願。

3.不擅長用人。

首先,協調工作不足。劉備雖然廣招天下豪傑,卻不能像曹操那樣正確協調好人事方面的關係。

其次,沒廣泛選拔後備人才。再次,不少重要角色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東漢時期共有十三州,曹魏佔據九州、劉備只佔一個益州,實力顯然處於劣勢,再加上與孫吳關係的破裂、自己本身的失誤,最終導致統一天下的志向成為泡影。


用戶100632431594


最基本的原因是:劉備的起點太低,起步太慢,條件太差。

看慣了《三國演義》,你也許會覺得劉備來頭很大,一開口就是“漢室宗親”、“皇叔”。但實際上,經過兩漢400多年的繁衍,漢室宗親早已不知有多少萬人了。不要說東漢末年,就是在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劉秀起兵的時候,劉秀也只是一個普通的漢室宗親,沒有人覺得他這個身份很了不起的。同樣是漢室宗親,跟劉秀同時代的劉歆(著名的學術大師)就投靠了王莽,還當上了王莽的國師,跟劉備同時代的劉曄(霹靂車的發明者)也投靠了曹操,在曹魏政權中獲得了很高的地位。現在你覺得劉備這個一磚頭扔出去不知砸死多少的漢室宗親身份,有多大的含金量呢?

對劉備真正有用的,是他的求學經歷。他跟隨當時的大儒盧植學習,跟公孫瓚等人為友,盧植和公孫瓚後來都為他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順便說一句,正史對劉備讀書的記載是:“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作為一個出自貧困家庭、受叔叔劉元起資助才能出來讀書的貧困生,這幅紈絝子弟的形象真是令人錯亂……

來對比一下劉備一生最大的對手,曹操。曹操的遠祖可以追溯到西漢的第二位丞相曹參,近親呢,父親曹嵩官至太尉(即使是花錢買的,至少說明人家有錢),名義上的祖父曹騰是中常侍大長秋,跟十常侍一個級別的大太監。以這樣的門第,所以曹操早早就進入了大將軍何進的核心決策圈,討伐董卓時一起兵就有許多猛將、謀士來投,其中包括許多曹家和夏侯家的親戚。

煮酒論英雄

而劉備呢,很長時間內只有關羽、張飛這兩杆槍,最多加上同鄉老朋友簡雍。這樣的陣容面對曹操的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于禁等超豪華組合,簡直令人內牛滿面,完全沒法比啊。

因此,真正的問題不是劉備為什麼沒有統一中國,而是為什麼他在起點這麼低,又多次被曹操暴打的情況下,還能奮起直追,以至於似乎有了統一中國的希望,令許多人問出了題主的問題!這已經夠勵志的了!


袁嵐峰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瀏覽了幾個網友的答案,他們所寫的根本原因無非就是劉備的起點太低、家底太薄……僅此而已。

我認為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三國時期很亂,秦漢時期同樣很亂,劉邦論出身、論兵力和項羽不可同日而語,甚至比不上大多數的諸侯,可到最後只有他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大位,這就說明,出身、家底並不是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劉備為什麼沒能一統三國,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沒有獨擋一面的手下

相比起先祖劉邦來,劉備的創業團隊要差的多。他基本上沒有能獨當一面的大臣,五虎將雖勇,但大多勇而無謀,可以打小規模的仗,卻沒有全局的眼光,而諸葛亮這個智慧的化身,是被後人誇大了不少,歷史上的諸葛亮遠沒有演義裡的厲害,而劉邦有張良、韓信、蕭何,這三人都是有長遠眼光,志在天下的人,這一點劉備不具備,所以想一統天下沒劉邦那麼容易。


2、受天下局勢的影響

劉邦起於草莽,但到了後期真正的對手只有項羽一方,而劉備不同,他到了後期依然有兩個強勁的對手,其實劉備在拿下益州時,實力足以和曹操決戰,問鼎中原。但後方還有一個東吳,偷襲了荊州,使得劉備首尾不能兼顧,兵力有不足,沒法兩線作戰,這又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天下局勢是主要原因,曹魏是最強的,但曹操30多年還未能統一天下,而劉邦只用了7年。

3、劉備所謂的“假仁假義”

好像現在“假仁假義”這個詞形容劉備最合適不過,但有時候裝到一定程度也就成真的了,劉備歸根結底因為他的仁慈而丟失了很多機會,走了很多彎路,比如說三讓徐州、拒絕劉表接手荊州等,如果他能臉皮厚一點,不那麼仁義,或許真的能重振大漢。


拭血論茶


劉備是不可能統一三國的,不但劉備不可能,孫權也不可能。三國之中,唯一有機會統一三國的,只有曹操。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看一下劉備。

首先,劉備的基礎太差了,他本身家裡不是豪強,是一個賣草鞋的,這樣的話,就得不到豪強的支持。沒有豪強的支持,是不可能在三國取得成就的。

這跟西漢開國不同,西漢開國,那真的是天下寧有種乎,秦國無貴種,天下皆亡人,秦國一亡,無論草根貴族都可以爭天下,因為秦國把天下掃平了,地方上沒有任何的勢力,等於出現了權力真空,誰去就能佔有一方。

但東漢末年不同,東漢未年地方豪族勢力很強,手裡有大量的土地,有經濟力,手上還有私兵,還能建塢堡,等於地方上的權力原本就掌握在豪強的手裡,一個人要想在三國建功立業,看的就是他有沒有爭取到地方豪強的支持,比如袁紹,他就是因為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所以第一桶金是韓馥白送的。這種機會,不要說劉備別想了,就是曹操也沒有的。

沒有豪強,劉備最先爭取到的一些人,不過是他差不多的小地主比如張飛,無業流民比如關羽,最多就是一些大商人的風投。他要拿著這些東西去在東漢找立足太難了。打來打去,都處在四處飄泊的地步,就連陶謙讓徐州,那其實也是假的,因為徐州不是陶謙可以讓的,陶謙本身就沒有得到徐州豪強的支持,所以他才最苦逼,手下都約束不住,手下跑去搶曹操的父親,曹操打過來,陶謙因為沒有地方勢力的支持,一點還手之力都沒有,陶謙讓給劉備的只是一個虛名,而不是真正的有根基的地方,所以劉備在徐州也沒有站穩腳跟,被呂布輕鬆就奪走了。

後面劉備去了荊州,也是掛靠,曹操這時在整理北方,劉備只有陪劉表喝酒擼串吹牛逼的份,眼睜睜看著亂世要結束了,自己還沒有建功立業,這才看著大腿的肉徒悲傷。

他的轉折來自危機,來自曹操打過來。曹操不打過來,就算劉表死了,荊州也不會是劉備的。因為荊州豪強不認劉備,像劉巴,就是打死不鳥劉備,曹操打過來,把劉表嚇死,劉表家收編了,荊州出現了權力真空,而靠著東吳擊退了曹操,孫權又把荊州借給了劉備,劉備才有了真正的屬於自己的地盤。

但這個時候,他還是最弱的,而且年紀也不小了,拿下益州之後,又跟東吳起糾紛,最重要的是,他的敵人永遠都那麼強大。

我們講,不勝在已,勝在彼。就是你能掌控的只是自己不敗而已,能不能勝,要靠別人,這跟足球理論一樣,你只能保證自己不失球,而進球要靠對方出現漏洞,那孫權比他年輕,明顯要比他活得長,他打孫權的主意沒戲,曹操也沒有掉鏈子,他也找不到機會,能夠在蜀地稱帝,那已經是他創業的天花板了。

反觀曹操倒是錯失了兩次機會,一次是赤壁之戰,他跟袁紹一樣,犯了冒進的錯誤,如果不急於進攻,而是忽悠住東吳,那劉備就只有遠走交趾,曹操可以騰出手,拿下劉璋,得到蜀地,東吳不用攻,自個就會降。另一次機會,是劉備跟孫權開戰的時候,他沒有趁機進攻劉備,奪下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