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百花”该怎么做?

上一篇说到了中国电影节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我想

有破有立,今天就来讲“立”

我先给出我的观点,我觉得中国最终应该拥有在国内和世界都有影响力的三大电影节,分别是:

一个国内电影节、一个国际电影节、一个青年电影节

然后,这一篇文章我们来描绘一下这三大电影节的蓝景,下一篇文章我们再去讲如何实现它们。

第一、国内电影节

为什么把国内电影节放第一位,有三个原因:

是因为在我看来,我们“国内电影节”现在问题是最多最大的;你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内电影市场、你国家的影视产业水平不高,你的“国内电影节”就不可能做好,国际上就不可能会高看你一眼?后面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电影节”就是空谈;没有强大的“国内电影节”这个“父亲”,就不可能诞生“青年电影节”这个“儿子”。

所以,我们首先要建立和拥有强大的“国内电影节”

(稍微补充一点,说明上面第二点,说到国内和国外这个辩证关系,我想举个例子,世界十五个A类电影节,为什么没有美国的?欧洲为什么有三大国际电影节,自己国内电影节却不怎么出名?或者直接被涵盖到那几个国际电影节里面去了,因为美国足够强大,它只要奥斯卡就够了,欧洲国家太小,单独不成林,所以只好搞“国际电影节”,就像经济搞“欧盟”一样。而中国是两个都要,既要搞好国内的,又要搞好国际的)

上一篇文章,我们从举办频率、地点、评选机制、时间、视觉呈现来谈了国内电影节的问题,我们这次也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来谈我们应该如何来建立自己最好的“国内电影节”。

1、举办频率

这个国内电影节应该一年一届。

在中国电影发展日益迅猛的今天,无论每年生产上映电影的基数,还是从中诞生的好作品的数量,都和之前不是一个量级,还用之前两年一选的方式,因为时效性问题,将会流失大量的观众,从而被别的电影节提前“挖了墙角”,抢了先机。

2、举办地点

举办地点应该固定,就放在北京,给个具体的建议,我觉得就放在“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

先说为什么要固定,要放在北京。

因为作为未来每年的文化和影视行业盛事,应该有“百鸟朝凤”的虹吸效应,应该形成一个文化中心。美国的电影中心在洛杉矶好莱坞,中国的影视文化中心、它的“头部”和“大脑”,肯定是在北京。

因为中国最优秀的电影人、影视公司总部,大量影视项目的孵化地,都在北京,聚人好聚;其次,北京未来的定位,本来就是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传媒中心,至于经济、金融、制造业,则会往上海、深圳倾斜,因此这个将来行业最重要的“国内电影节”放在“文化中心”,没毛病。

而且从战略规划布局的角度,大家从下图可以看出:

国内电影节版图规划

从宏观的角度,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规划:

中国最好的“国内电影节”放北京,“国际电影节”放上海,“青年电影节”放西部(西安或成都)或南部(深圳或广州,具体后面详述),反正总共形成一个比较均衡的三点宏观布局,每个大区域(北东西)都有自己的文化盛事和品牌,非常固定,彼此之间还可以较量一下办展(搞事)能力。

再说“颁奖典礼”为什么放在“国家大剧院”?

因为“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的地标中心天安门附近,文化盛事就要放在文化中心的“中心”。而且它作为北京的文化地标,地位本来就舍我其谁,它配得上这样的文化活动,这个活动也配得上它;而且它本身就设计得很好,从外观到内观,如果装饰好了,将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而且颁奖典礼一般放在下午到晚上,从电视转播的角度,从傍晚到夜景,从外景到内景,国家大剧院本身就能给晚会呈现一个很艺术的氛围;“国家大剧院”的内部结构是为了大型文艺演出准备的,所以从演出到后勤等基础设施方面,承接这种文化类活动没问题;以后,这个国内顶尖的电影节和“国家大剧院”会彼此成就,做出影响力了,国内外观众游客会更加慕名而来,大剧院里面也可以常设一个展厅,介绍电影节,甚至可以搞一些周边产品或获奖影视名人蜡像馆什么的,供游客参观,增加大剧院常年的商业回报;剧院,之前就是为了剧准备的,不管是歌剧、音乐剧、舞剧、戏剧还是戏曲,电影是现代艺术集大成者,里面有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各个因素,这算是对口回归,没毛病;

这里说的是最后的颁奖典礼放在国家大剧院,至于之前可能有一些什么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商业活动,可以放在北京其他地方。

3、评选机制

建议采用奥斯卡式的行业专业领域“票选制”(详见上一篇文章)。

建议由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电影家协会统筹组成一个类似于“中国电影艺术与工业(科学)联合会(协会、学院)”(名字可以再商榷啊),下面再将各个行业协会纳入进来,比如导演、演员、编剧、摄影、美术、录音、特效、动画、制片、发行、媒体……等各个行业协会,由各个协会层层推举代表,最后组成一个评选委员会,人数可以达到1000-10000人,比如每个行业100+人的名额,或协商出一个怎样的比例,最后再选一个轮值的评委会主席,主席甚至可以每一届换一个行业协会的会长来当,显示公平性。

这个评委委员会最后按票选制,分两轮(提名和终选),来选出每年的获奖者。

这套制度是借鉴“奥斯卡”式的评选制度,它的好处就是专业性,是由一个行业、有一定基数的专业人士共同选出来的,无论从数据的代表性还是专业性上来说,无论对业内还是业外,都有比较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如果一定要在这个规则上加以创新和改进的话,我觉得可以加入一定程度的“专业观众票”。

因为“票选制”这种方式,在投票阶段,热爱电影的观众,尤其是“专业发烧友、影评人”这个阶层是无法参与进来的,而在这个自媒体蓬勃的时代,他们的声音对电影的评价和影响无法忽略,所以我觉得,可以在“票选制”这种制度上,加以改进,加入“专业观众”这个阶层的权重。

比如,一边一半,对于最终票选成绩,业内领袖和“专业观众”各占一半权重。

国内电影节投票权重图

而“专业观众”我们可以从网站上征集,比如现在行业内对影片质量口碑的评价,豆瓣还是有一定公信力的,那就在豆瓣上,用投票或怎样的方式,选出1-5万左右的“专业观众”,这些观众要有一个特点,就是写过比较“专业”的影评,不只是发发牢骚而已那种,而且在网络被关注度(follow)还较高,或者可以加上一个专家推荐,都行。总之,选出一个数量级的“专业观众”,成为了这个“国内电影节”另一部分的投票来源。

这有什么好处?

这能在投票阶段开始吸引观众这个圈层的关注度,这一至五万人,至少能影响五百至一千万人;这些“专业观众”在观众群里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之前任何奖项出来,不管结果如何其实都会有诟病,现在在投票阶段就把他们纳入进来,增加他们的参与度,倾听他们的声音,让他们有投票权,可以在行业和观众之间,建立起一种协商民主制度,反映不同声音,让最后的评选结果更有代表性。

不管是传统的“票选制”,还是后一种改良的方式,我想都比之前的评选方式要好。

至于电影人参选的资格,我想加一条,就是“五年内必须参加过‘青年电影节’创投计划”,至于为什么?后面会提到。

4、举办时间

举办时间就放在每年的二至三月份,可以是二月的最后一个周五,或三月的第一个周五,如果赶上春节在二月份,甚至可以安排在春节那一周的合适时间,对上一年公历一月一日到十二月三十日的影片进行评选。

为什么这么安排?

上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到二月底三月初,有将近两至三个月的时间对上一年的影片进行评比,时间相对来说可以,不能太短了,怕统计准备来不及,不能太长了,怕时效性过去;二月一般都是中国的农历春节,在这个时间,如果赶得好,可以赶在春节档,也算是为大家送上一份文化盛宴,增加喜庆气氛,而且对电影人来说,也是一个“回家过年”的感觉,大家在一起叙叙旧、评评奖,如果一直坚持下来,就能形成一个很好的传统,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春节才是一年之春的真正开始;获奖的影片,没准可以在春节后再安排一轮的复映,再获一轮收益;还有一个考虑,可能更宏观一点,就是如果把“全国一年”作为一个单位来考量的话,
三个电影节可以平均放在三个时间点,比如国内电影节放在二月,国际电影节放在六月,青年电影节放在十月,这样基本上每四个月一个大电影节,相互内容时间不冲突,整个行业可以在每个时间节点倾全力去支持和参与,不会出现重复建设、彼此打架的情况,如下图:

电影节时间规划图

5、视觉包装

要请专业的团队来做。

一个电影节的视觉包装做这么差,我就想不通了,行业里大把的人才,我觉得根本还在于两个因素:财力和品味。

财力我觉得如果从上级主管部门到下面行业形成共识,大家意识到这场“国内电影节”对行业的作用以后,可以改善,一开始可能需要主管部门多投点资(毕竟现在中国票房市场水涨船高,二零一八全年票房过六百万,光“电影发展基金”就有近三十亿,拿出点钱来集中搞个电影节还是可以的吧?),等到了后面,电影节真正做出影响力了,我觉得无论是通过转播权益、广告还是周边衍生产品,融资状况将大大改善,没准还能挣钱呢,毕竟这么多明星和电影人相聚一堂,要还不能把商业盘活,我觉得这个运营团队的水平也是“可以”了。

除了财力,就是品味了,我觉得整个电影节的视觉包装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础系统,就是电影节的标志设计(logo)和视觉识别系统(VI),辅助延伸设计,应用系统,甚至奖杯证书的设计等等,这些是基础。其实这个基础做好了,将来很多东西都会被规范下来,不会说每次都不一样,水平参差不齐。

然后是每届电影节需要变化的部分,比如:海报、宣传片、宣传品、颁奖晚会主题、舞美、流程,这些根据每年情况不同(比如生肖年份,国家大事件背景),会有不同主题和变化。

靳埭强、叶锦添、黄海,请中国最好的设计师、艺术家来操刀电影节视觉部分

基础部分的设计(标志、视觉识别系统),可能需要谨慎一点,因为一旦确定就会使用很多年,这可以组织一个专家团队来做,就像做奥运的标识一样,甚至做一些招标、海选、投稿,至于人选,我能想到的就是香港的靳埭强,这是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领域的大师和前辈,曾经设计过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很多大型机构的标志和世界识别系统。另外,我们得承认,港台很多设计师在商业设计领域的确起步比内地早,在国际化视野上,更有经验一些,但这不是说内地没有好的设计师和设计公司,我这只是举个例子。

至于以后每一年的颁奖典礼操刀,我觉得可以请一个艺术总监来做整体把控,他需要对这一届电影节视觉部分的“变数”,也就是海报、宣传品、宣传片、晚会主题、舞美、流程这些,做一个整体艺术上的把控。

第一届可以请好一点的,比如像叶锦添这样的跨行业美术大师。往后我觉得就可以形成一个传统,就是由上一届的“最佳导演和最佳美术”获得者来操刀,反正这是在整个行业面前秀你的能力,看你下不下功夫?水平如何了(丢不丢得起这脸了)?(当然,这只是个建议,这个结果不一定好,因为术有专攻,能拍电影的不一定能把晚会做好)

具体到细节,我觉得海报之类的可以请黄海这样业内认可的设计师,设计过包括《影》《一代宗师》《黄金时代》《捉妖记》很多优秀的电影海报。

吴为山、韩美林、向京,让中国的艺术家助刀中国电影

至于奖杯,我觉得“国际电影节”可以请韩美林老师来设计,因为造型是古代酒礼器,可以考虑用青铜材质来做,这方面他老人家比较擅长和权威;至于“国内电影节”,现在的造型倒是比较简洁,但是工艺品的感觉稍重一些,如果想艺术感更强一点(斧凿感、质感),可以考虑请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老师来设计,在这方面,他舍我其谁;至于“青年电影节”,可以请向京这样的现代艺术家来设计,可以考虑用玉来做,但也不一定啊,本来就是青年电影节,概念可以更加前卫先锋一点,材料和形式可以让艺术家更发挥创意一些。

这样三大电影节,分别找不同的艺术家,用不同的材料和形式来体现,从这一关键视觉点,就体现我们中国人对艺术的观点。

***

说完这些,大概就是我对这个“国内电影节”的谏言了,有未尽之处,大家补充。

第二、国际电影节

至于中国“国际电影节”,我有三个建议:

地点放在上海政策向“一带一路”国家倾斜建立“中国国际电影交易市场”

一个个来说,先说地点放在上海,理由如下: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一个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积累的电影节,而且是亚洲三大A类电影节(上海、东京、印度),已经做出一定影响力和积累;上海是中国最国际化、商业化的都市,最有国际氛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从选片视野、评委的选择、到评选机制,是中国最接近成熟的电影节,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如前面提到那样,如果形成“北、东、西”三点地理布局,“二、六、十月”时间布局,上海国际电影节将有足有时间、空间和资源,去施展自己的拳脚。

另外,从世界的电影版图来看,现在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好的就是三大板块,西欧(法德意)、东亚(中日韩)、北美(美加),而世界最好的电影节,也大都分布在这几个区域。

国际电影节版图

我上次说过,中国的“国际电影节”有两个问题:

从“术”的层面,重合率太高(重复建设),资源分散,没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从“道”的层面,还是应该建立中国自己独特的价值和艺术主张

如果我们只集中力量办一个“国际电影节”,便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至于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我的第二点建议“政策向一带一路国家倾斜”,我看了一下“上海国际电影节”近几年的举措,其实它已经在做了:

2017年6月17日,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首日,14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15个电影节及电影机构代表在极具中国特色的“卷轴”上签名,共同签订了“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备忘录。

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将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创办“一带一路”电影周。

但我还是谏言一下。

我觉得中国的“国际电影节”应该跟着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定位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立足于和“一带一路”沿路众多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我觉得中国国际电影节也应当如此。

看上面世界电影版图就知道,西欧和北美拥有最好的电影节,它们的电影产业也发达,我们没有必要跟他们去抢夺“资源”(片源),相反,很多欠发达地区需要帮助和发现,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资源,倾斜到那些有需要的地方

我们的“国际电影节”选片的眼光,应该和中国的外交经济政策一样,多关注“一带一路”国家,说得再具体和形象点,我觉得中国的“国际电影节”就应该选和颁给象印度《摔跤吧爸爸》、黎巴嫩《何以为家》、伊朗《小鞋子》、中国《我不是药神》这类的电影。

来自于“一带一路”国家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

为什么?

它们都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它们都来自发展中或欠发达国家;它们都是现实主义题材,关注民生和人性;它们都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一个国际电影节好不好,关键看它能不能选出有影响力的影片,如果中国的“国际电影节”能每年不断的从全世界筛选出优秀的、具备人文精神的优秀影片,它的影响力自然可以上去。

那么如何吸引这些地区更多的电影人和影片过来呢?我觉得不妨用一些激励,不光是奖项,而是实实在在的资金,比如:最高奖直接给两千到五千万的奖金(人民币,以下都是),并且投资作者下一部电影,新人奖直接给一千到两千万奖金,并且投资作者下一部电影。

同时给这些地区的年轻电影人,开设一个短片单元或奖学金,名额四到五十人,每人每片奖金五十万+,前十名一百万,并根据项目书,有选择的投资他们其中一部分人下一部作品(或直接投资前十名),孵化并影响下一代国际电影人。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这些钱在欠发达地区,足以支付一部电影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成本,如果获奖,作者还将获得下一部电影的资金,你说这些地区的电影人会不会来?别忘了,A类电影节互相之间选片可是有竞争的,而说句实话,中国未来电影市场比其他电影市场最大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就是市场比他们大(有钱),初级阶段,靠钱竞争,不是什么坏事;这些资金对经济和电影工业发达地区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欠发达地区,就是一些作者创作的生命线,不要小看这些电影和电影人,在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这些电影人往往都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关注的也多是社会民生和人性根本的主题,如果拍好了,可能影响整个影坛和社会,这本来也是电影真正的意义;中国的“国际电影节”如果对这类电影人和电影加以侧重,其实就是彰显了它的“价值观”,吸引更多同道中人关注,从而获得它应有的位置;欠发达地区电影融资、投资环境更差,外面的政治环境恶劣,如果能给予他们支持,他们国家的电影人,将可能通过电影这种艺术手段,把他们国家的国情民生、民族诉求、风俗人情、人文关怀,通过中国“国际电影节”这个平台展现到世界面前。

中国现在在“一带一路”国家做了很多有实质性帮助的基础建设,但“做得多说的少”,加上有些西方国家在那冷嘲热讽,让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有点吃亏和被动。我觉得除了务实,还要务点虚,而且在基础建设方面投入一两个亿看不出什么,但是在文化方面投入一两个亿,可能相当于十倍百倍的效果。

如此通过文化交流、发掘、赞助、投资的方式,加强和这些国家的深度交流,帮助这些国家的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软硬两手抓(软文化和硬建设),这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该有的样子

最后讲,为什么要建立“中国国际电影交易市场”?

因为,国际电影节之间竞争也非常厉害,无论是选片,还是大牌电影人的加盟(嘉宾或评委),总而言之,大家都在争夺的是——人气

那么如何帮助中国“国际电影节”吸引人气呢?就是让国际电影人、明星愿意来中国参加这个电影节呢?我觉得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开辟“中国国际电影交易市场”。

戛纳电影节就有个电影市场,做得就风风火火的,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就是说,所有进出口中国的国内外电影,必须通过中国“国际电影节”这个“交易市场”来达成交易。这样一来,不管是希望把片子卖进中国市场的国外大制片公司,还是希望把影片推向国外的中国制片公司,都必须在这个“市场”,才能完成交易。

一旦和钱、市场挂钩,这些制片公司会趋之若鹜的,尤其中国是未来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为了给自己造势,他们还会带着合作的本国明星过来捧场(或者直接派给他们一些请人的任务),这样电影节的人气就会旺起来,因为不光是过来走走红地毯,而是实实在在的在做生意。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国际电影节”的三点谏言。

第三、青年电影节

最后来说一下中国的“青年电影节”,关于这个,我有三个建议:

放在西部;集中力量办大事;
让前人帮后人。

先说第一点,放到西部

前面也提到了,从全国布局的角度来看,北京已经给了国内电影节,上海已经给了国际电影节,南边侧重经济发展,那么西部,就是中国“青年电影节”的首选,说得具体点,我建议放在西安或成都(或者加上深圳),有几个原因:

西安是中国的文化古都,积淀深厚,而且现在依然从影视、美术到音乐,出了不少人才,从这里孵化未来之星,好;成都从地理位置看,更处于西部腹地,是链接西部和中东部的“要塞”,在这里开展一个文化盛事,有利于盘活西部的文化事业,再加上成都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都市;深圳是年轻人的天下,未来的经济科技创新之都,能够为“青年电影节”注入活力和资金,这里也是中国创新企业的孵化地;

与国内、国际电影节不同,我觉得青年电影节可以多几个地方,但不是原来金鸡那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打法,我觉得至少每个地方要深耕五年,每五年换一个地方,保证每个地方有足够的时间去经营,等一轮下来以后,再看哪个地方做得最好,以后可以考虑长期固定放在哪里。但如果一定要考虑一个地方长期固定下来,从地理位置上看,是成都。

国内电影节版图规划

关于第二点:集中力量办大事

上一篇文章也提到过,中国这几年在扶持青年电影人的事情上,政府逐渐退到了幕后,多是民间其他机构和组织在做,但有个问题,就是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很大影响力,没有太大实力(财力),对年轻电影人的帮助和支持,也都没有那么实在和具体。

比如说,无论是“北京国际电影节”还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都有自己的创投单元;导演协会也有“青葱计划”;“FIRST”影展也侧重独立电影;宁浩“坏猴子七十二变计划”也是为了培养新人……,但每一个力度都没有那么大,而且有点重复建设,资源散而无聚。

我觉得如果举办了专门的“青年电影节”,就应该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到这个篮子里”,先把这一个“篮子”做起来,集政府和全行业之力,做出一个“创投之心、孵化基地”。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

其实青年电影人最缺的就是机会,而机会是资金创造的,有钱才能去拍片子,把自己的才华展现出来,以博得更好更大的机会,从而发展起自己的事业,而出来一个或一批新导演,带动的产业和行业活力是不可限量的,看看郭帆的《流浪地球》和饺子的《哪吒》,就知道这笔投入有多少价值了。

但是现在的创投,一是资金池本身就有限,对收来的项目,即便是看上了,也是投的金额有限,投的项目数量有限,能帮助到的人太少了。

我建议主管部门从每年的“电影发展基金”里,拿出一笔钱来专门做这个,金额一到三亿之间,两亿比较适中,中国现在每年票房将近六百亿,其中百分之五为“电影发展基金”,约三十亿,从里面拿出各两亿(共四亿),分别支持上述“国际电影节”的奖励投资,和“青年电影节”的创投,这两笔投资,无论是对中国电影节在国际上的“开疆扩土”,打开声誉,还是对内培养未来之星,从长远角度来看,都是事半功倍,远超所值的。

投资示意图

有了这个钱(两亿),“青年电影节”的创投,就可以支持一千万投资的影片十个,五百万投资的影片十个,两百万投资的纪录片二十五个,五十万投资的短片一百个,而且这不是全部投资,可以规定创投只占总项目投资的百分之五十,另外百分之五十需要投资方制作方另外去找,这样,总共撬动的就是将近四个亿的投资,共产出至少一百四十五个投资不等的影片,涵盖各种类型。

每年从这一百多个项目中走出来的年轻电影人,积累十年就是一千多位,其中出来一两个未来的“宁浩、郭帆、饺子”们,那么这些举措,无论从社会影响力、电影新生力量的造血、还是票房成绩,都是值得的。

如何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我觉得就是把原来隶属于“国际电影节”和“国内电影节”的创投全部取消,以后“国际”只针对国际,把原来国家参与并资助的其他民间创投资金和资源,全部集中到“青年电影节”这来,资金过来了,人也就过来了,再商量一个合理的运作模式,把原来分散在各处的评选机制、评委师资资源,全部吸引到这里,共举大事。

说到第三点,让前人帮后人

这些年轻电影人拍的影片,最终还是需要人来看。但看电影这件事,专业的人看导演编剧,普通观众看的是演员,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和恶性循环,越是小投资的电影就请不起所谓的大明星,就越没人看,投资收不回来,以后就越没人投。但每个电影人,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台前还是幕后,都是从小片子做起的,没人给他们机会,哪有后来?

所以,从一个行业的角度,应该一代帮一代,前人帮后人

比较理想的是,如果能有成名的导演和演员明星,能自降身价来帮助这些年轻导演,做他们的监制,主演他们的电影,对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但这是个美好的愿景,却不好实现,越是著名的导演和演员,除了不愿自降身价以外,也没时间,每个人觉悟也可能没那么统一,所以,我在前面也提到过,就是有什么稍微有点行政手段的措施,来达成这一点。

我瞎想的,比如在前面所说的“国内、国际电影节”里规定,划一个范围,获奖或提名的电影人(包括导演、演员和主创),如果五年之内,没有参与监制、主演、参与创作“青年电影节”年轻导演创投的作品,并将报酬降到该类项目允许的范畴(让这些项目用得起),将影响他们提名上述“国内、国际电影节”各大奖项,换个说法,就是把这些主创是否拥有在前两个国际国内电影节提名获奖的资格,和是否在“青年电影节”提携后进挂钩起来。

这是个不得已的办法,但也不是不可行,大家可以再想想别的办法,反正要的结果就是,除了国家给到一定资金支持,还希望业内前辈,能身体力行的去提携后进,保证一代皆有一代扶,形成中国电影良好的行业氛围。

所以,综上所述,这个“青年电影节”如果要举办,就要有以下三个内容:

对已经拍摄长片的青年电影人,尤其是处女作作者,予以发现、加鼓励和扶持(颁奖);鼓励有独立精神、创新精神、人文关怀和思考的中小成本艺术类电影;对潜在的年轻导演、好项目予以扶持和资助(创投);对在校或社会上拍摄比较好的短片作者,加以鼓励和扶持(颁奖+奖金)

这就是我对中国“青年电影节”的构想和谏言,望斧正。

前面说了这么多,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集国家主管部门和行业之力,做好三个大电影节:一个国内电影节、一个国际电影节、一个青年电影节。

但国内现在有这些电影节,我们该怎么分呢?做和支持哪一个呢?

我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