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投資2.87億元,“穹窿之花”– 臨夏民族大劇院

臨夏民族大劇院位於甘肅省臨夏市規劃新城的核心區。建築面積52300平方米,地上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總建築高度46米。

在建築設計中,採用了具有獨特識別能力的簡單幾何球體,以及經典的圖案與紋理比例。然而,毫無疑問,將這樣一個精緻和具象的形體擴大到一個直徑90米、高度46米的公共建築無疑給設計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既能體現圖案的肌理和形態比例又能避免具象是設計師面臨的最大挑戰。

將現代的設計手法融入到這一傳統的肌體中,將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當代建築留給當地人民,成為設計師的設計目的。

經過反覆思考,設計師放棄了用傳統金屬幕牆來實現穹頂的幾何紋理圖案這一“簡單”且昂貴的解決方案。通過不斷的努力,橫截面的鋼樑相互焊接來“編織”出穹頂整體空間結構的“肌理”,類似於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的“鳥巢”結構。殼體結構、幕牆結構與幕牆肌理融為一體,節約了大量成本。因此,整個立面內外強大的通透性外殼使得建築從“不透”到“通透”的頂部成為可能,再加上立面“雪山白”的色彩選擇,使得原本雕塑的穹頂形狀變得抽象。這不僅能達到建築的整體效果,更能展現出厚重鋼結構的宏偉魅力和不朽氣息。建築與結構渾然一體,獨特、美觀、視覺衝擊力強,充分體現了自然和諧之美。

大劇院總高度約為46米,為了在充分利用空間的同時保持穹頂高度,大劇院主體為一層以上。下部設置VIP貴賓廳和大面積裝卸場地以滿足功能需求。劇院的設計可容納1052位觀眾,其中包括102個可活動座椅。觀眾席分為池座和落地座,池座可容納860位觀眾,落地座可容納192名觀眾觀看演出。舞臺是整個劇場的核心,使用國際通用的“品”字形佈局。並擁有兩部分面積為120平方米的音樂池,可容納100人的交響樂團。中心表演區的舞臺設有側車臺、15平方米的大型車臺、冰車臺、芭蕾舞舞臺、直徑14米的步行轉檯、5個雙層電動升降舞臺等功能。這些功能舞臺可由電腦控制,可升降、旋轉和移動,完成複雜的屏幕場景轉換,充分滿足音樂劇、歌劇、芭蕾、戲劇和綜合文藝表演的不同需求。

在視覺設計上,樓座的最遠地方座位是26米不到33米,向下傾斜20度,池座位俯角小於35度,放映視角是可控的,池座位、樓座舞臺夾角控制,舞臺中心看觀眾席角度大於80度,第一個表面光橋夾角是50度燈光控制。在聲學設計上,雙層牆體、隔聲墊的設計滿足隔聲要求。空調通風系統採用靜音操作。結果表明,該方案噪聲控制的PNC值(理想噪聲級)可達15或更低。設計結合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建築類型——一個音樂廳和一個帶舞臺的劇場。該設計使用了一個特殊的管絃樂圍板。當演奏管絃樂表演時,很方便把舞臺分割開來,把兩個空間轉換成一個空間。同時,將樂池提升到舞臺的同一平面,在舞臺上形成一個平臺供樂隊演奏。

平面圖

整體剖面

剖面圖

流線分析

建築師:上海杜茲設計

地點:中國 甘肅省 臨夏

主創設計師:鍾凌

設計團隊:楊友軍、Ahn Yunsil、Ellix WU、孫近銀

結構設計:方向、張茂明

面積:15000.0平方米

年份:2016

攝影:吳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