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下传统武术的"画皮"——赵道新拳学思想探微之一

在近代在中国武坛上,能够将传统中国实战武术与现代体育科学训练相结合,同时将武学理论上升到思想和哲学的高度,只有二位巨匠伟人,一位是海外的李小龙先生,一位是国内的赵道新先生。

李小龙先生

李小龙先生主演的功夫片风行全世界,在外国人眼里李小龙就是中国功夫的代名词,也让世界迷上了中国功夫。李小龙从小习练各种传统武术,经过实战的证明传统的武术的低效性,便进行大胆的改革,立足于实战,融合了西洋拳击和其它各国武术的精华,吸取了它们的拳法、步伐、身法和现代体育训练方法,创立了截拳道,抛弃了传统武术形式,"以无法对有法,以无限对有限",是截拳道的思想和要义,将东西方哲学理念融于武术,是一种搏击指导的方法论。其开创性倡导融合世界各派武术的全方位自由搏击术,这便是近年来逐步风靡世界的"MMA"综合格斗的前身理念,其赛事创始人尊称李小龙先生为"MMA"之父。

赵道新先生

赵道新

在国内,由于解放后历史的原因,赵道新先生的实战拳学也泯灭在历史洪流之中,直到国家在八十年代回应国际间武术交流的需求,开始试验开展了实战性的武术散打运动,九十年代初期,某武术杂志刊载了马金镛和黄积涛先生整理的赵先生部分拳学文章《现代拳术启示录》、《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爆发论》和《瞬击术》等,在当时的武坛思潮上激起了阵阵波澜,其弟子张鸿骏先生也担任了当时的国家散打队总教练,对我国实战派武术的散打运动的发展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赵道新先生年轻时就扬弃了意、气、神,虚、五行、八卦等传统名词对搏斗训练方法含糊的解释,取而代之的是对人体生理、心理的搏斗潜力的关注;抛弃了对所谓"大师"和"传统至上"的迷信,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将实证的实战性武技与现代体育科学训练理论相结合,其拳学思想也包含着对人性和人的行为的认识、思考和感悟。

赵道新与师父张占魁

1929年杭州国术大赛

近代传统武术披着一层很华丽的"画皮",那就是"实战性",赵道新先生为我们撕扒下来了这张厚厚的画皮。他的观点是:"中国的武术中最大的骗局,我认为就是所谓的"有技击性"。真不知有多少青年入受到了引诱,走入了歧途而不能自拔……可以肯定,当今(从民国至80年代)中国武术整体上是极度缺乏技击性的。以全球格斗界的战略眼光看,可以说已丧失了技击的竞争能力

"。我们先看历史吧,在1929年杭州国术格斗的大赛上:和尚道士纷纷落马,南拳不敌北腿,桃李满天下的名门宗师被乳臭未干的后生追得抱头鼠窜,来自深山老林名山大川的神秘高人难过首轮,不食人间烟火的江西老僧上台比试,被打的头骨塌陷。名满天下的高手名不符实的比比皆是,用道新先生的话来说,"要么被打破了头,要么被吓破了胆";太极拳打法毫无建树,四两难拨千斤,选手不堪一击,用道新先生的话来说,"太极拳家曾公开辩解:太极拳手之所以在各类技击赛上成绩不佳,是因为太极拳太高深,人们难以掌握的缘故……这是掩饰,还是坦白?"……传统武术成了"虚设的套子",不能临场实用,在当时被形象地称为"空头拳术",比赛的优胜者皆为中央国术馆(类似于国家集训队)的学员。

再看看历史上的几次"征泰"格斗比赛,从1921年的当时上海精武会闻名大江南北的鹰爪名师陈子正,三招即被乃央踢中下巴昏倒,其他同行五位拳手也都战败;1922年受泰国华侨邀请,二名选手征泰,一负一和;1924年泰拳师乃桐与中国福建鹤拳高手擂台比武,鹤拳高手天灵盖中肘昏厥,后竟身亡,以后多年中泰没有进行比赛;1958年,1961年和1973年香港三次组织多名选手征泰比赛,全部落败,有的甚至丧失了斗志拒绝出场……由此可见,传统武术缺乏实战性,对泰战绩逆转直到2001年和2002年,国家散打队与泰拳几次比赛交锋,最精彩的是柳海龙将泰方选手两次扔出拳台。

徐晓东对战雷公太极

再看近一二年,徐晓东对雷公太极和咏春拳的民间比武引起的轰动,这场现代搏击对传统武术的大战,媒体网络上炒作的此起彼伏如火如荼,再次对传统武术的实战性提出了质疑。

雷雷惨败

我们再看赵道新先生如何从自身嫡传的形意八卦拳入手,揭批传统武术的,先看看对形意拳的评价:"形意拳除染有国术的通病外,还有"不合"之处。首先,"招"与"劲"不合,形意是"打人"的招"推人"的劲,用在击打上吧,拳掌发出只能打动对方,力量少有破坏性;用在推揉上吧,伸掌伸拳又难以将对手远掷。其实,形意拳家至今未搞清形意拳是专用于"散手"还是"推手"的技术。此外,"形"与"意"不合。都在高唱"形意并重",都在走极端。一些人讲求"形骸"成癖,一些人追寻"意念"成疯。前者被三节、四梢、五行、六合……捆成了五花大绑,后者则躲在幽处独享精神激战。还有"拳法"与"功法"不合。谁要是想终生若练五行拳、十二形、杂式捶或直接用拳招来格斗就能"升堂入室"那就太天真了。人们喜欢把形意拳与西方拳击比较,但人们也害怕这种比较。中国事就非要纯而又纯地"走自己的道路",哪怕是与洋人的拳技有一点偶然的巧合也要立刻删去。可依我看仅就训练方法和比赛制度而言,形意拳就该好好向拳击学习"

再看对八卦掌的评价:"八卦掌有层很厚很厚的"皮",不易看穿,外观却给人以复杂和神秘的感受。使人着迷,也使人上当。第一层画皮,是董海川和继承者们的侠义故事,"水分"极大。第二层表皮,是八卦学说往八卦掌上硬套。历代八卦拳师谈掌法必言易理,但没人真能找出它们之间的一丝必要的关系。除了哲学启发外,在格斗中推敲阴阳八卦,就像点穴、气功、轻功一样,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和麻醉法。第三层真皮,是基本掌法与实搏打法混为一谈。就连八卦大师也在苦思冥想:这些变化莫测的换掌游动究竟怎么"用"呢?那些用"蹚泥步"来绕对手飞转,以八个方位来打击"中心点"或凭抽身穿掌来绕到对手身后的妄想是教唆自己和他人当"炮灰"。在三层"皮"之外的爱好者撑着双掌,在精确的小圆圈上,像初学滑冰的人蹑手蹑脚地蹒跚着,不时地换掌亮出了几乎人体所能达到的最别扭的姿式。这难道就是传奇、圣典、怪招三位一体通向"雪花山"的捷径吗?

"。

再看看对少林拳的评价:"明代的将军就是以你这种心情去拜谒少林的,但是他们失望了。今天许多少年逃学离家奔向少林,他们也同样灰心了。千百午来各地少林人总向往着练出这种或那种常人难以达到,甚至常人难以想到的功夫。其实,这类惊人高功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某种杂技。插砂、拍树、跳坑,踢桩、卸骨、点穴、一指禅等等等等,对格斗训练而言是落后的"土"办法,但加上点魔术在表演开石、上吊、挨棒打、手指倒立等倒颇为引人入胜。我记得,马良的"新武术"和现在的"武术",这些连传统的花拳绣腿们都责骂的"花架子",是脱胎于少林拳术的。我记得,二、三十年代,那国术的"最后王牌"军在拳台上被乳臭未干的后生追得抱头鼠窜的场面。少林门少有文人的参与,处于理论真空下的放任自流,它的轮廓很实际,但细节很不科学"

拳王阿里

对于大家乐于称颂的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赵道新先生如是说:"谁更有资格追本穷源号称"源远流长"呢?再者,格斗是人类原始生存的本能。中国嘉峪关黑山湖附近春秋战国时期的石刻上画有30人练武的场面,而公元前两千年埃及墓穴的墙壁上同样画着扭打的情景。就是说,"历史悠久"也不是唯有中华武术才能炫耀的专利。可是,武术为什么总爱炫耀她的历史呢 ……"。在《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有"公元前40世纪,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发现拳击的迹象"的记载;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记载了拳击用的护具"皮绷带";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1700年以前拳击活动的遗迹。现代拳击运动于18世纪起源于英国,当时比赛不戴拳套,亦无规则和时间限制,直至一方丧失继续比赛的能力为止。试想一下,即使是现代拳击,不也是一个传承二百多年的大"门派"吗?这可是一个二百多年来,以"打"为训练核心的拳派!号称五百年无敌手的"泰国拳",也是从小开始擂台搏击训练和比赛的。我们的传统武术的套路派日常又是怎样训练的呢?为什么非要披着"实战"的画皮?

拳王泰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