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阿根廷:“南美贵族”何去何从

一部以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为背景的电影《英勇废柴》,自8月15日上映以来创下了阿根廷国产片近两年的最佳票房。分析认为,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创票房新高,是因为通过影片,很多阿根廷人为当前他们正亲身经历的国家政治和经济局势的不确定性而感同身受地哭泣。自上个世纪初就步入中等发展水平国家的“南美贵族”阿根廷,究竟怎么了?

在巴西的市井闲谈中有个有趣的现象:无论称赞墨西哥、秘鲁、智利、哥伦比亚等任何一个拉美国家,巴西人都能淡定自若,但只要谈及阿根廷,巴西人就会一脸嫌弃地质问“说阿根廷干嘛”。

巴西人对这位同为南方共同市场成员的“好邻居”的嫌弃比比皆是:巴西人嘴上永远不愿称赞逢年过节到阿根廷旅游的行为,不愿承认阿根廷牛肉的肉质较之巴西更佳。而当巴西人数落某人做事不成功时,会调侃称“只有阿根廷人不如你”,或是“也就比阿根廷人强点”。

但若将时光倒退百年,光景则全然不同。阿根廷一度被称作“世界粮仓和肉库”。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为3797美元,高于法国的3485美元和德国的3648美元,“南美巴黎”布宜诺斯艾利斯已然超越巴黎。

单从数据来看,阿根廷早在上世纪初就已经跻身中等发展水平国家甚至发达国家行列,但阿根廷百年不曾改变的是农牧业国家定位。也正因如此,阿根廷经济发展深受国际经济的影响,一旦世界经济有个头疼脑热,阿根廷一定跟着发病。从经济大萧条到次贷危机,阿根廷几乎未曾缺席过任何一场全球性经济动荡。

阿根廷的经济模式百年来受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影响和束缚。首先,政局动荡未能给经济以宽松健康的成长环境。从20世纪上半叶至80年代,阿根廷一直处于军政府更迭的状态,影响至今。以现政府为例,马克里上台后即全面推翻前任左翼政府的经济政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将阿根廷的经济拉扯得难以平衡。二是阿根廷始终未能改变国民经济结构,农牧业出口国身份渐从亮点成为拖累。阿根廷所谓的工业基础,在保护主义政策下,根本不具备应对外来竞争的能力。这也使得阿根廷陷入“不开放则经济难以发展,开放则本国工业受冲击严重”的进退维谷处境。三是对国际金融资本的过度依赖,使阿根廷频现债务危机。早在2018年中,阿根廷对国外资本的依赖就已达到高危水平,今年总统大选此点更成为矛盾的集中爆发点。而在历史上,阿根廷曾于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三次爆发大规模债务危机。如今的情形,只能说明拥有借债传统的阿根廷始终未曾从根本上吸取经验教训。

(张峻榕/《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