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宸妃怎麼死的,宸妃為什麼沒有靈位?

沈偉鵬


說實話宸妃這個角色,沒有細看這部劇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她是誰,而她在整部劇裡出現的鏡頭也僅僅是一個背影而已,但是在整部劇裡她其實至關重要。所以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先講講宸妃是誰?

宸妃在劇裡只出現過背影的人,卻和劇裡重要人物都有重要關聯的人


宸妃的本名就林樂瑤,是赤焰軍大元帥林變的妹妹,是梁王最愛的妃子,是言侯青梅竹馬的愛人,是祁王的生母,是梅長蘇的姑姑,是靖王母親靜妃的好姐妹。可以說是劇裡所有主角們最愛的一個女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原本言侯和林樂瑤(宸妃)是互相喜歡的一對戀人,而梁王是他們的朋友。但是自梁王登基以後,就不顧三人的友誼,硬是把林樂瑤搶入了宮中,做了自己的妃子。從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出來這個梁王是個卑鄙的人,雖然他對做了自己妃子的林樂瑤很是寵愛,但是隻要關乎利益,就可以完全捨棄任何人,因此也註定了宸妃之後的悲劇。


而靜妃是林變曾經救回來的一個醫女。林樂瑤從小體弱多病,又生性單純善良,入了宮做了宸妃之後,林變很是擔心這個妹妹,於是靜妃就甘願跟著入了宮,既可以在身邊調理宸妃的身體,又可以暗中保護宸妃。



宸妃的兒子祈王是所有皇子裡最出類拔萃的那一個,人品極好,因此獲得了很多官臣的擁護。祈王從小和林殊(梅長蘇)、靖王一起長大,三人之間有很深的感情。

宸妃為赤焰冤案在宮中自殺身亡


眾所周知,《琅琊榜》的整部劇是由赤焰軍一案所展開的,在赤焰軍慘案中死了很多人,而胡歌所扮演的梅長蘇就是當年赤焰軍慘案的副帥,他目睹了當年慘案的整個過程,自己也在這場慘案之中,身受重傷,甚至被毀了容貌。

說是慘案、冤案,其實劇情一開始就隱隱有介紹,由於皇帝的多疑,以及對於自己兒子的嫉妒,於是就聽信了小人的挑撥離間,相信赤焰軍和祈王勾結預謀反叛,所以導致幾萬赤焰軍英魂全數葬身於梅嶺。而祈王也在牢中喝毒酒自殺,宸妃在宮中自殺身亡。

整部劇關於宸妃自殺的片段,僅僅是一掠而過,但是之後卻越來越多的細節表明,宸妃之死另有隱情


首先,可以明確的一點是,宸妃之死並不是梁王所為,更不會因為赤焰冤案而被牽扯其中。所以起初我認為或許是宸妃性格剛烈,看到自己最愛的人全死了,自己也不願意獨活,所以選擇自殺。

但是後來有一個片段,由於皇上經常在夢裡夢見宸妃,所以內心極度不安,於是就偷偷的讓靜妃私下為宸妃設了牌位祭奠她,可是很快就被皇后知道了,便要處罰靜妃,皇上知道後,匆匆趕去,只是罰了靜妃禁足。皇后對這一處罰並不滿意,這個時候皇上惡狠狠的對皇后說:“直接找根白綾,勒死嗎?”這句話讓人想起宸妃就是用白綾自殺的,似乎意有所指。

還有言侯在自己的妹妹皇后向他尋求幫助時置之不理的態度,都似乎若有若無的把矛頭指向了皇后。一直到後來,譽王的一句話,讓事實越來越清晰,譽王說:“當年宸妃被逼自殺,您也脫不了干係,這一切靜妃都看在眼裡,也都還記得。”

到底皇后為什麼要逼死宸妃


其實明眼人一看便知,首先,宸妃在宮中的地位不容小覷,既是皇上的寵妃,不但有十分優秀的兒子,宮外還有掌握著軍權的哥哥,而自己的哥哥還喜歡著宸妃,不但讓皇后有了很強的危機感,而且妒忌之心也愈演愈烈。

其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令皇后在內心深處怨恨宸妃。皇后曾經也有過嫡子,但因瘟疫夭折,但這宮中的嫡子怎麼會那麼容易染上瘟疫,肯定是有人使壞,當然不可能是宸妃所為,但是這深宮裡的女人總是喜歡自我臆想,所以宸妃在這個時候狠狠的被皇后記下了一筆,著實很冤。

宸妃為什麼沒有靈位


這個原因就很明瞭了,自己的兒子祈王被判定為謀反,而哥哥又被判定為反賊,而宸妃又在這個時候選擇自殺,自然被認定有所關聯,皇上又要建立自己的權威來證明自己之前所做的事情是對的,自然不會給宸妃設置靈位。

結語:

宸妃在整部劇裡是一位相當悲情的人物,雖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卻不能選擇自己的人生,到最後自己的愛的人都被接連害死,儘管最後自殺了,還是被皇后逼死的,真的十分可憐。


十三盤娛樂


宸妃是一個活在記憶中的角色,關於她的過往和死因,編劇只是一筆帶過,只是在必要之時才會偶爾提及,用來推動劇情發展。


宸妃林樂瑤,一個看起來無關緊要的角色卻為推動劇情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誇張點說,若是沒有這個角色,整部劇的結局也可能會被改寫。為何要這麼說呢?

一、身份

宸妃是梁帝將她接入宮後才賜的身份和名號,她原名林樂瑤,是赤焰軍主帥林燮的妹妹,主角梅長蘇的姑姑,也是後來梁帝最寵愛的妃子,一代賢王蕭景禹的母親。這麼一個活在權利中心的女人,與各方勢力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完全能影響劇情的走向。


二、經歷

仔細看過劇的朋友應該都記得,宸妃之所以入宮,完全是被梁帝強行招攬,她心中愛的那個男人其實是十三年來隱沒於道觀之中,不問世事的言闕。而言闕謀劃在年終祭禮上炸死梁帝,也正是因為梁帝搶走了自己心愛的女人,下令殺死了自己最好的兄弟。

其實在梁帝還未登基之前,他與言闕、林燮乃是至交好友,那個時候的言侯爺意氣風發,性格耿直,立志要輔佐梁帝建立一個清明的大梁盛世。後來林樂瑤被強行召入宮後,他心灰意冷選擇歸隱,對梁帝徹底寒了心。



所以,如果當年梁帝沒有搶走林樂瑤,那麼在言闕的關心下,她絕對不會懸樑自盡,追隨兄長而去。而梅長蘇邀請言闕加入“翻案群聊”時,言侯爺可能因心中有所顧忌,擔心林樂瑤,拒絕“加入群聊”。


再換句話說,整部劇中也就不會有言豫津,梅長蘇的很多計謀可能就會失去作用,乃至對整個大局都產生影響。

三、宸妃之死及靈位所在

據言闕回憶,宸妃當年因為赤焰軍被團滅,林燮冤死梅嶺後,就生活失去了希望,緊隨而來的噩耗,兒子蕭景禹被梁帝賜下毒酒更是成為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絕望之下懸樑自盡,撒手人寰。


而當時梁帝正在氣頭上,況且赤焰軍以及林府是以叛軍的名義被下令擊殺,宸妃作為林家的一員,以自殺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立場,結果也會少不了揹負上“叛軍同黨”的罪名。

如果梁帝再給她設立靈位,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這種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及非議,遠遠不是視顏面為生命的梁帝若能接受的。即使是十三年後,梁帝交代靜妃設林樂瑤的靈位,那也只是偷偷摸摸的,從來不敢光明正大的還宸妃一個清白。



不過話說回來,正是因為梁帝這個小命令,才讓皇后猝不及防的吃了一個大虧,也讓靜妃在梁帝的心裡提高了一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