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保平村,一个千年古村落的前生今世,如今游人稀少


这就是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三亚市崖州区保平村。保平村位于三亚市西部,东距崖州古城四公里,是海南革命老区村和海南十大文化名村。保平村始建于唐代,己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全村居住面积约0.8平方公里,其中古民居保护区面积为0.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00多人,是汉族聚居的古老村庄。


由于位置偏远,保平村这里几乎没有游人寻至此处,当地人依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安适生活。从三亚可驱车或乘坐动车至崖州站,然后转乘崖州4路公交车至保平村,下车后拐进小巷子中,巷陌间依稀可见老房子的踪迹。
村落间的小巷子并不太宽,但已经铺上了水泥路,两旁也架起了路灯。虽然保平村被列入了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名录,但由于现实存在的一些人多地少的原因,一些老房子被拆除修建成了新房子,但整体风貌还算与老房子保持的比较一致,灰墙、檐角、木雕基本保留了下来。

保平村古称毕兰村,是古崖州的边关重镇、海防门户。毕兰村历史悠久,沿革甚远。在唐代,毕兰村已经成为贬官谪宦的“不堪肠断思乡处”。后因宁远河水冲毕兰,村民移居外地。此后,不断迁来的居民,聚集于毕兰村北,取名“保平村”。也有一说,毕兰村因唐时李德裕谪居毕兰而扬名,并留下了“望阙亭”和“寄家书”等诸多著名诗篇
保平村现存传统民居保护区面积为0.25平方公里。整个建筑群连片而建,保存比较完整的约有40多个一类历史建筑院落和160多间二类历史建筑。这些建筑群是在海南多台风、日照强的气候环境下保存下来的,对于研究明清朝代建筑艺术和三亚的历史都有较高的价值,被称为“明清海南传统民居群的活标本”。
在保平村里,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宅,是崖州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又最集中的古代民居建筑群。门楼、正室、横屋、正壁组成的生态庭园四合院,是保平古民居最具建筑艺术和布局特色的乡村古建筑。

至今尚完好保存的陈氏古宅,其雕花梁墩、绘画墙体、神龛雕刻、龙凤麒麟、鹤松梅竹,图案精美、工艺精细,堪称崖州神龛之最。这些古民居世代记录着保平的建村史,见证了保平村的兴盛繁荣。
无论从保平村的经济文化发展史、革命斗争史,还是这些民居本身的建筑艺术、历史价值,都曾经闪耀过它独有的光辉。保平书院、九姓祠堂、关帝庙、文昌庙、天后庙、保平桥、毕兰村遗址,更为其赢得“文教昌盛、人才辈出”的美誉。
远的不说,革命烈士麦宏恩“虽亏男一死,唤醒世界人类共争自由,以革命之血换得自由之花”的革命豪言和革命烈士何绍尧“碧血冲天惊敌寇”的英雄战歌,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颂。
保平村是一个文教昌盛的书香古村,自古就有“保平多贡生”的美誉,人才辈出。据史料记载,从明代永乐年间到万历年间,保平村一共出了32位贡生,其中18人到全国各地任职。整个清代,保平村出了10个贡生。
现在的保平村,村民以种植水稻、热带水果和反季节瓜菜为主要经济来源。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总会忍不住唱起崖州民歌,那是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平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的主要发源地。崖州民歌承载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等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长期以来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个传统村落,不仅有着古建筑群的“皮囊”,而且村民们还坚守着原生文化“灵魂”的传承。没有伪文化、伪民俗的存在,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