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阿保機去世後,本該繼位的太子耶律倍為何逃往洛陽?

K896067043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在耶律倍身上則是愛好決定命運。

耶律倍小名突欲,是契丹皇族。他的知名度並不高,因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吸納漢族優良的文化和制度,作為長子的耶律倍,順理成章的被立為皇太子,時間在神冊元年即公元916年。此時耶律倍已經18歲。

之後,耶律倍做的最多也是最主要的事,就是留守上京,穩固後方併為前方征戰的將士提供糧草軍械。提供糧草,對於契丹來說,這根本沒有多大的必要,因為契丹出征時多是以到各地“打草谷”來補充糧草。與耶律倍一起留守的還有他的母親、契丹皇后,述律平。

述律平,史上有名的斷腕太后,出身於回鶻貴族。與阿保機結為夫妻後,在阿保機統一契丹八部和平定內部叛亂過程中時常出謀劃策。到契丹建國時,早已有近二三十年的歷練,具有相當高的軍事和政務處理能力。也就是在契丹立國的這一年,阿保機率軍西征党項。

黃頭、臭泊兩個室韋偷襲契丹,述律平領軍擊破,這種女中豪傑的舉動,大大穩固和震懾了整個契丹及周邊族群。之後,遇軍國大事或出現偏差猶疑時,阿保機都會主動與述律平商議,因此述律平在契丹上層中威望僅次於阿保機。

耶律倍服從父親阿保機特意安排,處在後方治理國政,更有母親述律平的軍事才能作為保障及制約,耶律倍在這種相對和平的環境之中,接觸最多的自然是各級官員。這其中的官員自然以文官為主,這種接觸,潛移默化的影響了耶律倍,使得耶律倍的關注點不斷在縮小,唯一的好處是對文官的認識和了解以及對中原風俗文化習慣的掌握,隨著時間的推移也一步步加深。

建國初期,耶律阿保機為了樹立契丹的正統性以及合法性,決定立祠廟進行祭拜,遂諮詢群臣。

太祖(耶律阿保機)問侍臣曰:“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對。太祖曰:“佛非中國教。”(耶律)倍曰:“孔子大聖,萬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悅,即建孔子廟,詔皇太子春秋釋奠。

而這些在以武力打下大片江山的阿保機和述律平看來,耶律倍舞文弄墨的做派多少有些不合時宜。

926年,這一年是契丹至關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阿保機的次子大元帥耶律德光率軍打下了渤海國,暫時解決掉了契丹東面的隱患,為進取中原,控制渤海以東的廣大地區提供了基地。

這一年,是阿保機病情逐漸加重的一年。

這一年,是阿保機逼迫後唐使者姚坤必須簽訂割讓幽州而遭到嚴詞拒絕的一年。

這一年,阿保機終於下定決心,改換繼承和統治他親手創立的國家的人選。他雖然知道國家在將來的確需要一個馬下皇帝,現時越來越嚴重的身體狀況卻不允許他繼續培養這樣的人選,他需要一個在軍事上能力更出眾的人選,帶領契丹繼續擴張,拿下幽州,甚至攻克整個中原,完成他稱霸天下的夢想。

拔扶余城,上(阿保機)欲括戶口,(耶律)倍諫曰:“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乘破竹之勢,徑造忽汗城,克之必矣。”太祖從之。……上諭曰:“此地瀕海,非可久居,留汝撫治,以見朕愛民之心。”駕將還,倍作歌以獻。陛辭,太祖曰:“得汝治東土,吾復何憂。”倍號泣而出。遂如儀坤州。

耶律倍被故意隔離了與朝政的聯繫,這裡面必然有述律平的影子。對於剛剛被滅除的國家,不僅需要一個能幹的官吏來安撫,還需要一干武將應付突發情況。

在日本《扶桑略記》中記載,渤海國在滅亡之後不久,不遠萬里派出使者裴璆遠渡重洋請求日本出兵助渤海復國,但是日本懼怕契丹的實力而懼怕出師討不得好處,先將使者裴璆扣留,而後派人以進行佛學交流的名義出使中國探訪中國當時的局勢。

而926年正是五代時期後唐開國帝王、後唐莊宗李存勖四月被殺,後唐明宗李嗣源六月監國,收拾紛亂局面的關鍵時刻,這才有了姚坤出使契丹的情節出現。

可見,當時的局勢相當複雜。

耶律倍雖然也曾經出征過党項、烏古,但並未作為一軍統帥。只在阿保機接受定州節度使王都求援之時,獨自領軍南下,卻被李存勖數千人擊敗,一直被追殺至長城之外。

在佔領渤海國後,被阿保機封為東丹國王國王的耶律倍,又被加封為“人皇王”,僅次於阿保機的“天皇王”以及母親述律平的“地皇后”,耶律倍的“愛好”而催生出的治國才能慢慢顯現了出來。

(耶律倍)稱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用漢法。歲貢布十五萬端,馬千匹。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所謂歲貢,其實只是一個協議,是以藩屬國對待宗主國的一貫做法,這也是耶律倍看穿阿保機心意而號泣的緣由。縱觀阿保機離世,耶律德光繼位。遼太宗耶律德光並未就此下詔罪責耶律倍來看,耶律倍可能完成了約定,甚至是超出了約定,這也讓耶律德光更加忌憚耶律倍的能力。

而述律平及耶律德光在阿保機死後,做出的一系列決定,使得已有心結的耶律倍跨海也要歸順後唐明宗李嗣源。

當眾斷腕,剪除紛亂

人都是有私心的,而述律平的私心擴展到了謀國。阿保機病逝之後,她知曉此時國內分成了數種勢力。一、太子系。這個派別以漢官為首,其中不乏一些低級的武官。換句話說,多是一些與太子有過來往的人員。二、次子大元帥系,多是手握兵權的大將或首領,還有一些因功不斷提拔起來的新貴。三、阿保機兄弟系與部落聯盟。這些人與剩餘的七部關係複雜,根本無法理清。

如果述律平冒然將皇位傳於太子或次子,那麼必然會導致兄弟系與部族系從中作梗以便獲利,這才出現了史上有名的斷腕風波,一舉震懾了諸派系,進而滅除了相對弱小的兄弟系及太子系,又保持了次子大元帥系的活力,位置空出來了,就看你有沒有本事拿了。

假示公允,逼人就範

阿保機的葬禮在927年秋才真正的下葬,而阿保機病逝在926年七月。期間共計一年多的時間,並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太子耶律倍離開過上京,按道理治喪期間,尤其是契丹崇尚將人制成乾屍,耗時很長,耶律倍根本沒有理由離開,也就是太子完全被掌控。再加上述律平與次子德光合演的一出公平推選的伎倆,明眼人都知道該怎麼選,因為耶律倍本身就是太子,而述律平故意放話讓人選擇,其想法不言而喻。最終在乘馬拉選票時,耶律倍不出意外的敗北。

太子的羽翼被剪除且各自的名份已定,但是能力和影響力還在。雖然貴為一國之主不能和手握軍權的大元帥,如今的皇帝相提並論,但是以往的身份以及治國的才能卻是有目共睹。

因此,耶律德光繼位後,不斷出招削弱耶律倍的權位。這對熟讀儒家經典,通曉古今的廢太子來說,當然明白這是被誣謀逆大罪而後誅殺的前奏而已。

所以,接到後唐明宗的邀請後,耶律德光不假思索的跨海加入到後唐之中。

耶律倍,他的光芒是被三個人所掩蓋。而耶律倍就如同一名披著契丹太子外衣的漢人學子,被三位至親隔離在外,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效仿古人,退避三舍,讓出皇位。


唐代丹藥


遼國太子耶律倍逃往洛陽,是那個時代的大事件。

首先介紹一下背景

耶律阿保機是遼國的開國君主,他的皇后是述律平,耶律倍是他們的嫡長子。

雖然契丹本民族並沒有“嫡長子繼承製”這種慣例,但阿保機深受漢化,非常認同。公元916年,阿保機建立遼國後就立了18歲的耶律倍為皇太子,以穩固國本。

阿保機在諸子中最為喜歡這個兒子,不但因為他和自己一樣心向漢學,還因為耶律倍聰明好學,看事敏銳。

(耶律倍形象)

公元928年,阿保機想要佔領渤海國(今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眾臣都不明白他的意圖。只有耶律倍看出來了,還很快就獻上了攻取渤海國的計策。

阿保機大喜,按其建議征服渤海國後將其改名為“東丹國”賜予耶律倍,封他為東丹國王,給了他天子的冠冕,加封為“人皇王”。

要知道阿保機自己的尊號是“天皇帝”,妻子述律平的尊號是“地皇后”,按照天、地、人三才來說,耶律倍就是他們夫妻之下最大的統治者,地位崇高,是名正言順的遼國皇太子。

(東丹王出行圖)

阿保機去世後,耶律倍為何沒能繼位?

原因只有一個:耶律倍的母親述律平不喜歡他,想讓另一個兒子耶律德光繼承遼國基業。

明明都是親生母子,述律平為什麼這麼偏心?

以私心而論,雖然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五指伸出來還有長短,只要不是獨生子女,父母必然有所偏向。述律平最喜歡的其實是幼子耶律李胡,但他實在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功績,述律平就支持次子耶律德光,反正就是不喜歡長子耶律倍;

以公心而論,耶律倍尊孔尚儒,主張契丹全盤漢化,這和述律平的政治理念是不相符的,她雖然也覺得漢文化好用,但並不想因為漢文化而影響到契丹民族自身發展。

(述律平形象)

如果真按照耶律倍的想法來,必然會損害契丹貴族的既有利益。舉個簡單的例子,此時朝中雖有漢臣,但掌權的還是契丹人更多,耶律倍上臺後肯定會重用漢臣,位置只有這麼多,漢臣多了,契丹人就少了。

述律平不是無知婦孺,而是和阿保機同打天下的賢內助,具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契丹貴族沒看到的危機,她看到了,所以絕對不允許長子繼承帝位。

阿保機是在班師回朝的路途中突然病逝的,耶律倍沒有在他的身邊,這給了述律平操作的機會。

首先,述律平宣佈皇太子年幼,她要代掌皇權。其實此時耶律倍都已經28歲了,但她素有威望,大臣們想著這不過是一個過渡,並沒有太過反對;

其次,述律平表示要讓次子德光為帝,支持耶律倍的重臣統統被她以殉葬之名殺害了。

(能上馬打仗的述律平)

漢臣趙思溫當眾質問道:“和先帝最親近的人莫過於太后,您送我們這些外臣下去有什麼用呢?最應該去陪先帝的是您才對!”

大家都以為述律平這下該被難住了,不想她拔出金刀乾脆利落的砍下右腕,說以腕代自己“從殉”。

眾臣目瞪口呆,再也不敢跟她對抗。這種狠人真的不多見,她對自己都能這麼狠,對別人只會更狠。

所以當耶律倍從東丹狂奔回來的時候,面對的就是已經被述律平掌控住了的局面。

為示“公正”,述律平特意演了場戲,對眾臣說:“我這兩個兒子都很優秀,你們支持誰就去執誰的鞍轡吧!”

廢話,耶律倍的堅定支持者都被她送入黃泉了,不怎麼堅定的支持者都被她自斷右腕的狠厲給鎮住了,還有誰敢選耶律倍?全都跑去扯耶律德光的鞍轡,並高呼“願事德光皇帝”。

耶律倍能怎麼辦?只好很大度地“與群臣請於太后而讓位焉”,率領群臣向述律平請命:“大元帥(德光)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屬,宜主社稷。”

意思是大元帥耶律德光功德堪比人中之神,國內國外都有極大的名聲,只有他才當得起遼國之主。

於是耶律德光即位,是為遼太宗。這裡講句公平話,耶律德光雖然是因母親偏心才能當上皇帝,但他本身的確也很出色,軍事指揮能力是強於耶律倍的。

但是,就算耶律倍很識相的讓出了帝位,述律平和耶律德光還是不放心,不但監視他,還想方設法的削弱東丹國的實力。兄弟矛盾越來越大,耶律倍很苦悶。

那麼耶律倍又是怎麼遠逃洛陽的呢?

此時的華夏正是五代十國的時期,後唐明宗李嗣源得知了耶律倍的處境後,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力邀他去洛陽(後唐首都)。

耶律倍擔心留在遼東會被二弟所殺,一番思量後帶上心腹漢臣和愛妾渡海投奔了後唐。他的妻子蕭氏和兒子耶律阮不願意去,一家人就此分開。

李嗣源對耶律倍很禮遇,改瑞州(今江西高安)為懷化軍,拜他為懷化軍節度使、瑞慎等州觀察使,後又移鎮滑州(今河南滑縣),遙領虔州(今江西贛州)節度使,還為他賜下漢名李贊華。

但耶律倍始終心懷故土,李嗣源去世後,後唐內亂,耶律倍立刻派人密報耶律德光,希望他趁機攻取後唐,德光來是來了,卻不是因為信了他的話,而是應後唐的太原節度使石敬瑭之請。

公元936年,後唐末帝李從珂無力抵擋石敬瑭和遼國的聯軍,後唐滅亡,李從珂想讓耶律倍和他一起自焚,耶律倍不從,被李從珂派壯士李彥紳殺害,時年38歲。

(耶律倍作品)

【結語】

做為本該繼承遼國大位的太子,耶律倍落得身死異鄉這種結局的確令人同情,但他並不是人們印象中那種善良小綿羊的形象。

耶律倍喜歡在姬妾手上扎洞吸血,還喜歡折磨她們,略有小錯就挖出眼睛。他在後唐娶的妻子夏氏對他非常恐懼,為了逃避他竟然想要削髮為尼。

而他這種性格上的扭曲兇殘很可能和其遭遇有關,因為在皇太子時期他並沒有殘暴之行。

不過,耶律倍雖然沒能鬥過母親和弟弟,他兒子耶律阮卻在德光死後成為遼國皇帝,追諡他為“讓國皇帝”,算是完成了他的心願。

遼國這段歷史就像一個輪迴,拐了個彎又回到原點。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因為耶律阿保機在征戰勝利回國途中突然去世,作為太子的耶律倍沒有順利的繼承皇位,他的弟弟耶律德光繼承了皇位,耶律德光雖然如願即位,可是他對哥哥耶律倍卻並不放心。不僅對耶律倍實行了監視,更不斷想方設法削弱他的東丹國的實力。為此,兄弟之間的關係惡化,矛盾進一步加深。所以耶律倍帶著家眷投奔了後唐!



強哥說歷史


耶律倍只活了三十八個年頭,死於936年。幼年和少年的耶律倍,是在契丹經濟、軍事勢力急遽發展期間長大的。他“幼聰敏好學”,熱愛中原地區已經高度發展的文明,大量閱讀漢文典籍,飽受中原文化的薰陶。在他一生中的最後幾年,終於奔赴中原地區,在那裡定居。

幼聰穎好學,深得耶律阿保機的喜愛和器重,916年被立為皇太子,隨後跟阿保機南征北戰,

924年耶律倍獻計攻滅渤海國。征服渤海國後,阿保機將其改名為“東丹國”,以“甘露”為年號,採用“天、地、人”三才之典故,冊封皇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並賜予其天子的冠冕。因為阿保機自己的尊號是“天皇帝”,皇后述律平是“地皇后”,這樣就確立了耶律倍“二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崇高地位。

(926年)七月,阿保機在班師返回契丹的途中在沒交代自己的身後事的情況下突然不幸病逝。契丹皇權之爭開始了,皇太子耶律倍漢化程度很深,尊孔尚儒,主張漢化,而臨朝稱制、大權在握的母親述律平則奉行草原文化,主張維護契丹奴隸制度。更關心契丹貴族的傳統利益。因此大權在握的述律準備廢除耶律倍繼位權力,讓其子耶律德光繼位。倍知其母意圖,便讓位於德光。

耶律德光雖即位,可是他對哥哥耶律倍卻並不放心。不僅對耶律倍實行了監視,更不斷想方設法削弱他的東丹國的實力。為此,兄弟之間的關係惡化。

耶律倍的處境被後唐明宗李嗣源所知,出於政治目的,他派人持書密詔耶律倍。930年(天顯五年),耶律倍帶著自己心愛的妾室與珍藏的浮海投唐

936年後唐李從珂欲自焚,召耶律倍同焚,耶律倍不從,李從珂派壯士李彥紳殺害了耶律倍,時年38歲,洛陽一僧人把耶律倍的屍體收斂起來,暫時埋在一個荒山坡上。

他雖末稱帝但是他長子耶律阮947年當了皇帝,追諡其父為“讓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