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有什麼歷史淵源?

非常完美帥氣的小哥


古語“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其實說的很對,不單單在古代具有很強的啟示,即便放在當今社會,仍舊是意義重大,這些話都是古代老祖宗所留下來的警示名言,總結教訓,讓我們看看這句古語的歷史淵源以及給我們後世留下的警示到底是什麼吧!


一,古語“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出處淵源

此古語出自北宋時期的《酒色財氣歌》,原話是:“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倒被人欺,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至於說這首歌的來歷,就得從大文豪蘇東坡說起,有一次,蘇東坡大相國寺探望好友佛印,恰巧,好友不在,四處閒誑之餘無意中發現牆上有一首詩:“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面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本身這首詩也沒有大的問題,只是前代和尚們留下的警示打油詩而已,告誡和尚們佛門重地,必須把持戒除酒色財氣四戒。可是,我們的大文豪蘇東坡卻有著自己的見解,沒辦法,文人嘛酸腐氣重,總得顯露一把,因此,也在牆上做了一首詩:“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這首詩格局和前代和尚們的說法截然不同,和尚們警示的是佛門重地,酒色財氣四戒必須戒除,蘇東坡可不是這麼想的,他提的詩闡明瞭文人嘛飲個酒作個詩,貪色都屬於正常,可以適當為之。


再到後來,又是一位文豪大家王安石也來到了大相國寺,也是無意中看到了這兩首詩,好吧,前代和尚和文豪蘇東坡都留下墨寶詩詞了,自己也並非等閒之輩,怎麼能不露一首呢?何況同行大相國寺的還有宋神宗,自己的主子在邊上還不趁機露一手,想到這裡,王安石信筆寫上“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後人們根據以上三人對於酒色財氣的各種看法加以綜合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酒色財氣歌》。


二,俗語“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帶給我們的啟示

其實不管是前代和尚留下的詩詞也好還是蘇東坡留下的詩詞也罷,亦或者是王安石留下的墨寶,說到底,這幾首詩的寓意非常明顯,對於佛門重地的和尚們來說,酒色財氣是必須戒持的,碰都不能碰,那是戒律,對於文豪蘇東坡來說,文人嘛,放蕩不羈,有時候喝點酒,誑誑青樓,找找美女,作作詩也是人間一大美事。王安石也是這個觀點,酒色財氣都得佔一點。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是無酒無色,縱酒貪色那是兩個極端,拿當今社會來說,辦個事,聚個會哪裡不飲酒做不成事,同理,苗條淑女君子好逑,美女誰都喜歡,有一點點色趣也屬於自然,但是話說回來,在生活中,酒色財氣不能不佔但是必須適可而止,不佔沒有生活情趣,多佔對生活家庭無益。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這句俗語的完整表述,應該是“色是刮骨鋼刀,無色路斷人稀”,所強調的是既不能過度沉迷女色,又不能斷絕人慾,告誡人們要適當理性客觀地看待和享受生活,避免走向極端。

常言道,色字頭上一把刀,過度沉迷美色的話,對自己的精神、意志和身體都沒有好處,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前半句“色是刮骨鋼刀”。

而人類在內的世間萬物,為了生息繁衍,又少不了陰陽交合之事。【當然,無性繁殖的生活不在討論範圍內】。如果過度禁慾,就會使得人口繁衍受到影響,久而久之,人越來越少,路也會因無人行走而變得荒蕪斷絕。故而又有了後半句“無色路斷人稀”。

許多俗語都蘊含著深刻的哲學道理,充滿了睿智的思想,具有啟發意義。而題主所講的這句俗語背後,還有一段充滿趣味的故事。

據說蘇東坡與好友佛印郊遊時,兩人突然詩興大發,便在牆上題詩【當然在公共場合肆意塗鴉是不文明行為,寶寶們不要模仿】:

佛印先是在牆上寫了幾行打油詩:

酒色財氣四堵牆,
人人都往牆裡藏。
誰能跳出牆垛外,
不活百歲也壽長。

出家人佛印對於酒色財氣自然是看淡的,而題此四句詩,多少也有暗諷蘇東坡之意。然而,大文豪蘇東坡似乎並不太贊同佛印的世界觀,因而隨手應和了四句,作為回應:

飲酒不醉方為高,
見色不迷是英豪。
世財不義切莫取,
和氣忍讓氣自消。

相對於佛印的“禁慾主義”,蘇東坡的人生態度或許更容易令我們接受。畢竟,作為凡夫俗子的我們,真的很難像佛印那樣斷絕七情六慾,同時又不願承認自己屬於酒色之徒。只是,真要能對酒、色、財、氣掌控適當,倒也實屬不易。

放下蘇東坡與佛印這一唱一和不談,此後神宗與王安石再次來此地郊遊,見到此前蘇東坡和佛印的“塗鴉”,覺得頗有道理,於是兩人也跟著續上了一節。

大文豪、政治家王安石從國計民生的角度,從人對酒色財氣予以了評述,他認為:

世上無酒不成禮,
人間無色路人稀。
民為財富才奮發,
國有朝氣方生機。

在王安石看來,酒是與禮密切相關的,色是百姓生息繁衍的途徑,財可以激發人民的進取心,而國家更是需要有朝氣才能獲得生機。

見到王安石的詩句,神宗也詩興大發,也提筆應和道: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看來是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反被人欺,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

要說這神宗倒也精明,他深知王安石的境界無法超越,索性整了一大段,算是做了個總結。不過,神宗說來說去,倒也沒能有什麼別出心裁的內容。而這段故事也就算是結束了。

後人根據四人的唱和,從神宗“集大成”的長篇大論中,抽出了色是刮骨鋼刀和無色路斷人稀,作為俗語傳承,用以告誡世人對情色需要理性客觀的看待,既不能過於沉迷,也不可拒之千里。


史海爛柯人


我來給解釋一下吧:

“色是刮骨鋼刀,無色路斷人稀。”

這句話是我們的老祖宗總結出來的經驗,其實原話出自《酒色財氣歌》: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倒被人欺,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

這首歌呢是出自北宋大相國寺,關於這個詩歌的來歷還是相當有意思的:

說的是北宋時期的文人蘇東坡,有一次他去大相國寺拜見佛印和尚。關於佛印和尚,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畢竟我們讀書的時候,都學過《核舟記》:

“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想不到如今讀來還能跟著背誦……

回到剛才說的蘇東坡,他到了大相國寺之後,發現佛印和尚並不在廟裡。於是就一個人在那裡喝悶酒,正喝著呢,一抬頭竟然發現牆壁上有一首詩: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關於這首詩,意思是勸大家戒掉酒、色、財、氣的,因為這四樣東西,每個人都想要,而且並不想丟掉,如果誰能放棄這四樣東西,即使活不到百歲,也得是長壽。

這個蘇東坡也是大才子,這種好機會怎麼會放過,於是也寫了一首詩:

“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蘇東坡不愧是蘇東坡,他寫的詩更加狂妄,大體意思是說,喝酒喝不醉的就是英豪。戀美色,而不沉迷的,才是高人。財不可取不義之財,氣只要自己不生就自動消了。

如果這件事就此結束,也就沒有題目問的這層意思了,結果某一天,宋神宗也跑到了大相國寺。

好巧不巧他也看到了這兩首詩,大家都知道王安石變法,豈不知王安石也是一個大才子,此時正跟著宋神宗呢,於是受宋神宗所託,也作了一首詩: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第一首詩是從修行的角度考慮問題,第二首詩是從自我灑脫的角度考慮問題,這第三首詩就是站到了國家層面來考慮問題了。

意思就是說,沒有酒的話,成不了禮儀,人們要是不色的話,生育率下降,路也斷了,人也少了,沒有財的話,人民也就沒有奔頭,沒有氣,國家也沒生機。

再後來,結合這三首詩,就成了《酒色財氣歌》!

其實這句話前面還有一句呢:

“酒是穿腸毒藥,色如刮骨鋼刀”

我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頭一句不用解釋了,把酒比喻成毒藥,後一句把色比喻成鋼刀。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人不能太色,也就不能縱慾過度,不然的話腰痠背痛,身體透支的像有鋼刀刮骨頭一樣。

隨後,如果都不好色了也不行,那樣就無法繁衍後代,人會越來越少。

不過乾隆帝確實牛,活的歲數又長,生的孩子又多,估計是大補吧!

再看《酒色財氣歌》最後一句:

“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

這裡有告訴我們,所謂的量體裁衣,是根據每個人的不同而定的,你可能喝一杯酒就醉了,他可能喝一罈子酒也醉不了。你可能好色導致身體透支嚴重,他可能全身的力氣無處使呢?

比如《金瓶梅》裡面的西門慶,人家就是有實力,就是能駕馭,那也不能說這就是刮骨鋼刀!

這也是我們傳統的中庸之道,萬事講究一個度!

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沒有?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這句俗語其實是源於王安石之筆。一日王安石陪同宋神宗到訪大相國寺,參拜佛祖,祭祀上神。宋神宗望見殿內有一首詩,是佛印和著名詩人蘇東坡各提一筆而成,饒有興趣便上前看了看。


其實早在王安石和宋神宗到達此地之前,蘇東坡曾來探訪印佛,但來得不巧,佛印出門,蘇東坡只好在主持的招待下小憩一番。

蘇東坡也常來此地閒談,主持深知佛印和蘇東坡的關係,蘇東坡的才氣更是讓主持稱讚,所以不怠慢,好酒好菜都叫小和尚上了。

蘇東坡得到主持的款待,自然心情愉悅,獨自斟酌間,忽見牆壁上有一首詩云: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蘇東坡見此詩,心境開闊,甚合他的心意。

蘇東坡是大文豪,此情此景又吟比詩,自然有雅興提筆。靈感突發的蘇東坡把筆一揮:

“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與前一首詩相應而成,蘇東坡又在旁邊寫下《和佛印禪師詩》。提筆完畢,蘇東坡悄然離開了禪房,趁著月色,獨步離去。

後來才有王安石來到的事情,王安石也是一個才子,宋神宗便問王安石何不來一首。王安石看到這首詩,心裡面也是癢癢的。

也想和大文豪蘇東坡共作一首,只不過神宗在旁邊,自己也不好隨意動筆。如今神宗要求,豈能有推辭之說。

王安石領命也把筆一揮,寫下:“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並在旁邊寫下《亦和佛印禪師詩》一首,宋神宗妙贊。

王安石的詩和蘇東坡、佛印的詩不同,佛印是以一個僧人的心態寫下人生之態。而蘇東坡大起大落,人生亦是顛簸,只得留下一心態,讓世人皆嘆。

但王安石不一樣,王安石是政治家、改革家,況且此時此刻他的身旁還有一位帝皇,若不寫出一點治國之邦,有恐惹怒神宗。

前兩句既與蘇東坡、佛印的詩句有所相應之處,後兩句又有治國安民之意,既不脫離前兩首詩,也不會少了作為一個政治家的胸襟。

神宗大喜,又賦詩於旁邊:“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財足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

與前三首詩被民間編制流傳為《酒色財氣歌》,王安石與神宗君臣提筆,也皆為廣傳。

那麼這句“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又該如何理解?色是刮骨鋼刀說的是色不可過度,過度沉迷於色,無異於自尋死路。

這是對於帝王的驚醒,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太多了,諸如:紅顏可禍水,蘇妲己亂商,褒姒誤周,楊玉環亂唐等等。

然而無色也不行,因為色關乎到傳宗接代,倘若真的都像佛門一般戒色,那麼豈不全部都會無後繼之人而絕後?


史之策


看小辮兒說歷史,聽聽不一樣的故事。

俗語“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是出自流傳於北宋年間的《酒色財氣歌》,原文如下: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 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 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到被人欺,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

傳說是北宋時期的大相國寺中,佛印和尚禪房的牆上由佛印、蘇東坡、宋神宗趙頊、王安石分別寫下了跟“酒色財氣”有關的詩句,最後被民間口口相傳,總結而成的《酒色財氣歌》,當然這只是傳說中的故事,具體作者已經無從得知,大相國寺的牆上也早已沒有了佛印、蘇東坡、宋神宗趙頊、王安石四位的墨寶。

酒色財氣,在我國古代就已經被看做是不良的習慣和品德,歷來都是出家人修行必須摒棄的,尤其是“色財氣”更是所有英雄所不齒的。但其實“酒色財氣”是人活在世上的根本,是人的本能慾望。

酒能使人心情愉悅,促進血液循環。我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並且有“無酒不成席”的傳統,唐朝詩人李白,更是在有酒的情況下才寫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氣勢磅礴的詩句。因此“酒”本身並沒有什麼錯。但人如果過度飲酒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甚至在酒精的麻痺下做壞事,往往這種行為對社會和家人都會產生很嚴重的影響,當然“酒”就成了壞習慣的代名詞之一。

色,人的基本慾望之一。

《孟子·告子上》:孟子與告子辯論,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本來與吃喝拉撒是一樣的事情,但過度沉迷於女色就會耽誤正事,甚至會耽誤終身。“色字頭上一把刀”、“紅顏禍水”、都是描述“色”的壞處。

財是人生活的必需品,俗話說“錢不是萬能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世界上90%的人每天都在為錢而努力奔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要錢財是正當來源,擁有多少都無可厚非。但如果有人想不勞而獲,“錢財”就成了壞東西,偷盜、搶劫無一不是為了“財”,這部分人往往會把“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作為座右銘。

這裡的氣是指跟別人慪氣、鬥氣,“氣大傷身”說的就是氣的壞處,我們需要將這股“氣”轉化為自己奮發圖強的動力,成為“爭氣”。所以莫生氣,

為了小事發脾氣,回想起來又何必。
他人氣我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生氣傷肝又傷脾,促人衰老又生疾。
看病花錢又受罪,況且氣病治非易。

“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是不同的人從兩個方面看待“色”的結果

佛印和尚一心修行,“色”字當然不能碰,否則就會犯戒,不管多少年的修行都會功虧一簣,所以他的感悟就是:“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在他看來,色就是刮骨的鋼刀,甚至是致命的匕首。

而宋神宗趙頊是一個國家的管理者,以他的生活環境和大局觀,“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只有這樣,社會才能繁榮昌盛,宋朝的江山才會長久。


因此,“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這句話並不是出自同一個人之口,是人們總結拼湊而成。


小辮兒說歷史


我對這句話是這麼理解的,在人類社會中為了生息繁衍,又少不了陰陽交合之事。如果過度禁慾,就會使得人口繁衍受到影響,久而久之,人越來越少,路也會因無人行走而變得荒蕪斷絕。故而又有了後半句“無色路斷人稀”。許多俗語都蘊含著深刻的哲學道理,充滿了睿智的思想,具有啟發意義。

古人說,食色,性也。把吃飯和好色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說吃飯和好色是一樣的重要,是人的本性。人的一生,無非是吃喝拉撒睡,文雅的說法就是酒色財氣。古人對於酒色財氣就有不同的觀點和認知,有的說酒色財氣是人的“四氣”,是人活在世上的動力。還有的說酒色財氣是“四戒”,都是人生中的不良習氣和品德。到底是誰對誰錯!

我覺得事情並非絕對,“四氣”也好,“四戒”也好,並非絕對,適可而止,即可怡情,又可推動社會發展,但是過於無度就成了: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

對於“酒色財氣”自古文人墨客都有不同理解,這裡給大家介紹下文人墨客的看法:

關於這四句詩,還有這樣一個民間故事:

北宋時期,有一天蘇東坡前往大相國寺探望好友佛印和尚。

偶然一抬頭,見白牆上題著一首詩: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東坡覺得詩蘊禪機,頗有人生哲理,但四大皆空,顯得太過消極。於是,就取過筆墨,在詩的右側題上《和佛印禪師詩》一首:

“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題畢,也不與知客僧說一聲,就悄然離開。

翌日,宋神宗趙頊與王安石來到大相國寺休閒,宋神宗看到這兩首詩,饒有興趣地對王安石說:“愛卿何不也和一首?”

王安石應命,略一沉吟,即揮筆在了元詩的左側題上《亦和佛印禪師詩》一首: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王安石巧妙地變害為利,將酒色財氣與國家發展、人民生活結合起來,賦予這四個原本的貶義字以新的勃勃生機。

宋神宗深為讚賞,乘興也和詩一首,其詩云:

“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財足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

君臣在大相國寺以酒色財氣為題,先後和詩,別開生面且各有見地,從此被傳為佳話。

後人對這幾句話進行了總結和演義就成這樣了: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

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

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

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倒被人欺,

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

我個人理解“酒色財氣”非褒非貶、可褒可貶,處理得當就是褒義、沒有節制就是貶義,希望能對我們未來人生有所啟發!


品牌戰略故事


俗語“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有什麼歷史源源?

無色無味,味同嚼蠟,活色生香,狼吞虎嚥。這是說吃。古人說,食色,性也。把吃飯和好色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說吃飯和好色是一樣的重要,是人的本性。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的一生,無非是吃喝拉撒睡,文雅的說法就是酒色財氣。古人對於酒色財氣就有不同的觀點和認知,有的說酒色財氣是人的“四氣”,是人活在世上的動力。還有的說酒色財氣是“四戒”,都是人生中的不良習氣和品德。到底是誰對誰錯,還沒有結論。

其實這個問題要分開了來看。俗話說得好,人不壞沒後代。如果人人都做了清規戒律的和尚,哪裡還會再有人類的存在?但是四季有時,一飲一啄都是氣數。過多過早的縱情慾海,就會夭折不壽。古代夜夜笙歌不早朝的君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後宮佳麗三千,每個都要臨幸,還不累死?因此說“色是刮骨鋼刀”沒錯,人是要節慾剋制住自己的,要有個度的問題。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爽是爽了,最後皮包骨頭的死的快。

但是人類要繁衍生息啊,又不能不色。不然真的是人斷路稀了,想象就很恐怖的了,到處野獸橫行,看不到人類,那該如何是好?因此看問題要辯證,從矛盾中尋求平衡點。那就是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做到百事孝為先,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敬君親師,不敬畏天地鬼神,但不能不結婚生孩子。夫妻之間要相敬如賓,舉案齊眉,夫妻生活有節有度,一張一弛,不能天天吃喝夜夜笙歌。那樣會吃不消,別說幹活了,走路都得扶牆。

因此來說,“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也不矛盾,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因此古代聖賢王安石說到:“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看來,老百姓的色事,還是很有積極意義的,但要有度。


農村老俗話


“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出自一首民間歌謠《酒色財氣歌》。而這首廣為流傳的民間歌謠實際上又是由宋代的一段歷史佳話總結而來。這段佳話涉及到了大文豪蘇軾、王安石。得道高僧佛印大師和一代君王宋神宗。


相傳有一日蘇軾前往好友佛印法師的金山寺的禪房拜訪。結果好友佛印法師外出結緣並不在寺內。於是蘇東坡便在佛印法師的禪房內靜坐喝茶。抬頭望見佛印法師在牆上題寫了一段佛法心得。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佛印法師不愧是得道高僧,這四句心得可謂是四大皆空。但是蘇東坡畢竟是大文豪又是俗世中人。一時之間覺得佛印法師的心得太過佛系。於是揮毫潑墨,在旁邊賦詩一首應和。

“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蘇東坡附和的這首詩頗有世外高人隨性灑脫之意。隨後蘇東坡趁著醉意,大筆一丟,便在禪房之中呼呼大睡過去。


後來宋神宗與王安石一同來了金山寺。宋神宗與王安石與佛印法師也交往頗深。佛印法師的名號就是宋神宗所賜。來到佛印法師的禪房之後,看到牆上提寫了兩首詩,不覺被其吸引。送神中轉身對跟在身邊的王安石說道:

“愛卿乃是當世大儒,牆上已經有了佛印法師和大文豪蘇東坡所提的詩句。愛卿何不也賦詩一首?”

王安石畢竟才高八斗,見到兩位好友已經提示在前,自然早已按耐不住心中的詩情畫意,現在又有皇帝的旨意,自然揮毫而就寫下一首詩。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王安石在佛印法師和蘇東坡的對話之中,得出了自己詩句的前兩句。而後兩句則頗有一個政治家的處世哲學之道。也很好的迎合了宋神宗心中所想。

實際上王安石所講的事情就是酒色財氣來人之本性,如果社會上缺少酒色財氣,這個社會反而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和發展的方向。



看到三位文人雅士詩文互動,宋神宗也是一個文學水平極高的人,心中亦有所想,提筆又寫下一首詩。

“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財足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

由此可見,佛印法師身為一個得道高僧的修心養性,蘇東坡的豪情滿懷、隨遇而安,王安石的關心民生、治世之道。宋神宗的治國理政、為君之道。

君臣四人在金山寺的這段佳話被百姓所熟知後,由此而改編為《酒色財氣歌》。其實就是在綜合了四個人的思想之後,告誡俗世中人既不可過度縱慾又不可清心寡慾,只有適度才是普通人該做的事情。

“色是刮骨鋼刀、無色路斷人稀”。過度重色則會使一個人身體虛弱、腎氣不足、損傷壽命;而如果過度清心寡慾,豈不又違背了自然法則賦予人類的繁衍生息之道,人人都不生育豈不是要亡種滅國。


珞珈山的貓


“色是刮骨鋼刀,無色路斷人稀”這句俗語,取自酒色財氣歌,意思是過於縱慾既會傷身,又會消磨人的意志。

但如果過於剋制,那子孫又如何繁衍呢?其實最終表達的意思是對於慾望要把握一個度。

關於酒色財氣歌還有一段典故。

話說蘇東坡中了進士後,頗受文壇領袖歐陽修賞識,他的才氣得以名動京師,也由此也結識了不少朋友,其中就有大相國寺的佛印大師。

有一天,蘇東坡閒來無事就去找佛印大師討教佛學,可是不巧大師正好外出了。

蘇東坡利用等待時間逛了一下大相國寺,突然他看到一面牆上寫了一首詩很有意思。

詩云:“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蘇東坡覺得佛家講究四大皆空、無慾無求,視酒色財氣為禍當然是很正常。

但作為世俗的人,如何能躲得過呢?一味剋制反倒不是件好事,關鍵還在於把握一個度。

想到此處蘇東坡詩興大發,就在牆上寫下了:“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蘇東坡對酒色財氣的總結確實非常有道理。

酒喝多了傷肝傷胃,有時候還耽誤事情,過了自然不好。所以喝酒能做到不醉,有這種剋制力就能稱得上豪傑。


貪戀美色就更加不好,縱慾難免腰痠背疼、掏空身體。而且容易玩“物”喪志,甚至帶來災禍,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能做到戀色而不迷才是最高境界,

至於不義之財不可取,意思就很簡單,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有氣不生氣自消,這是指做人要大度,凡事想開點,控制好脾氣,過段時間氣自然就消了。

蘇東坡寫完詩後過了幾天,宋神宗和王安石也來到大相國寺遊歷。當看到牆上的兩首詩是,神宗覺得很有趣,就讓王安石也助助興。


王安石思索了一下在牆上寫道:“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王安石這首詩是站在一個政治家的角度而作,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官場,沒了酒就無法交際。

而且古代物質不豐富,人們大多把酒作為一種禮品,如果不喝酒,親朋好友交往,可能在禮節上都不太好處理。

無色路斷人稀,這句話就有點誇張,即使不好色就人的本性來說,也不至於路斷人稀。

“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這兩句,王安石是將財、氣和國計民生、江山社稷聯繫在一起,說有高度也可以,但不免有馬屁之嫌。


至少宋神宗應該感受到了,他一高興也在牆上提了一首詩:“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財足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

宋神宗是站在君王的角度而做,大意基本和王安石的詩差不多。

後人就把宋神宗君臣的智慧做了一個融合,改編成了《酒色財氣歌》,最後送給大家共勉。

上半句: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

下半句: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到被人欺,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



花木童說史


這兩句俗語出自酒色財氣歌: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

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

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

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倒被人欺,

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

酒色財氣歌的出處暫無可考,但酒色財的說法,最早出自於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楊秉傳》: (楊秉)嘗從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

書中說的楊秉,是東漢弘農華陰楊氏世家,平生以清廉著稱。"結草銜環"的典故就是發生在其祖父楊寶身上。

另有一種說法,問題中第二句俗語的原文是: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關於這四句詩,還有這樣一個民間故事: 北宋時期,有一天蘇東坡前往大相國寺探望好友了元,也就是佛印和尚。誰知了元外出雲遊,蘇東坡只好在禪房休息,偶然一抬頭,見白牆上題著一首詩,署名正是了元: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東坡覺得詩蘊禪機,頗有人生哲理,但四大皆空,顯得太過消極。於是,就取過筆墨,在詩的右側題上《和佛印禪師詩》一首:

“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題畢,也不與知客僧說一聲,就悄然離開。

翌日,宋神宗趙頊與王安石來到大相國寺休閒,宋神宗看到這兩首詩,饒有興趣地對王安石說:“愛卿何不也和一首?”

王安石應命,略一沉吟,即揮筆在了元詩的左側題上《亦和佛印禪師詩》一首: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注: 後兩句有多種說法,各不相同)

王安石巧妙地變害為利,將酒色財氣與國家發展、人民生活結合起來,賦予這四個原本的貶義字以新的勃勃生機。宋神宗深為讚賞,乘興也和詩一首,其詩云:

“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財足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

君臣在大相國寺以酒色財氣為題,先後和詩,別開生面且各有見地,從此被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