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扑街?!郑秀文主演 刘德华做配的《花椒之味》劝你别错过



“你好 需要贷款吗?”

“我想借一亿。”


“你好 有买房的打算吗?”

“有啊 我想买整栋。”


“你爸死了!”

“是吗,有什么事等着上坟再说吧。”


这一通不是骚扰电话,是整个故事的开端。



亮哥经营了一家火锅店,这一天他在火锅店倒下再没起来。女儿如树赶来医院,面无表情的办好了一切手续。

在医院时她遇到了一个医生,原来亮哥曾经入院的时候认识了这个医生。如树很少回家,和父亲关系不太好,很多关于父亲的东西都是通过和这个医生的对谈了解到的。



回到家,她查看父亲的手机,发现他原来还有另外两个女儿,在台湾的如枝和在重庆的如果。

于是,她把父亲葬礼的时间和地址发给了两人....


这部电影是许鞍华找麦曦茵来拍的,改编自张小娴的小说《我的爱如此麻辣》。编剧和导演都是麦曦茵,她是《前度》的编剧和导演,也是《志明与春娇》的编剧,在80后的香港导演里她还是有点功底的。



原著其实是本以爱情为主线的小说,麦曦茵抽了一条最有发挥空间的复线来写,于是有了《花椒之味》。


一个人物串联起了三个家庭。三个原生家庭都不完整的小孩,她们是如何长大的,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他们的成长,如何影响他们做选择。如何和失去的亲人和解,如何跟身边的亲人相处,如何面对即将失去的亲人。

导演把她们三个分别看做是70、80、90后,那么每一代人当下所面临的困惑又是什么呢?




以下涉及大量剧透


如树(70后)过去式:如何与过世的父亲和解

这部电影主要就是站在大姐如树的角度拍的。她的人设导演给到的是,生活一尘不变,麻木的70后。得知爸爸过世到办葬礼没流过眼泪,为什么呢?因为她和爸爸没有那么深的感情,甚至可以说她恨爸爸。



在她小时候爸爸抛弃了她们母女两人去了台湾,知道母亲生病才回来照顾母亲。从他抛下母女两人开始,从前对爸爸的爱就被她深埋了起来,转而变成了恨。埋得太深、年头太长,以至于自己都忘了其实她是爱他的。

长大以后很久都不回来吃一次饭。麻醉师和未婚夫这两个人物,就是为了凸显她有多么不了解自己的爸爸。不知道爸爸住过院,不知道他有什么病,不知道他信佛等等。



从她回到爸爸经营的火锅店,学着开始经营时才真正开始了解爸爸。爸爸是多么照顾伙计,请的都是别人不用的人,每个月发薪水给他们,而自己却是店里干最多活,忙东忙西的人。

透过客人的嘴巴、伙计的嘴巴、麻醉师的嘴巴、未婚夫的嘴巴,还有偶尔回家的那一两次记忆,还有自己打理火锅店的体验(对爸爸日常生活的体验),拼凑还原出来了一个自己不了解的真实的善良的爱着女儿的好爸爸。



如枝(80后)现在式:如何与母亲和解

二妹 如枝 她绝对是父母眼里那种酷酷的死小孩。她是一名撞球手,有比赛说走就走,一声不响。自己有家不住,偏偏跑去外面自己住。



妈妈说,再婚是为了给她一个完整的家庭,可是她却没有融入过这个家庭,一直觉得自己是外人,没有感受到过爱。所以她住在外面,不想破坏他们真正的一家人。


当她打了十几年撞球在成绩上依然没有大的突破,遇到瓶颈开始迷茫,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时,从妈妈那里得到的信息是“你已经输了,你是个失败者”。



她这么热爱和坚持打撞球,很大一部分也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吧。既为了事业的选择而懊恼,又为了没有得到妈妈的认可伤心,转而负气出走火锅店。

导演把如枝比作迷茫的80后,很多80后在职场中高不成低不就,陷入了自我怀疑。就像打了十几年撞球的如枝,是继续还是换一条路呢?



多年来和妈妈的沟通不顺畅,造成了很多误会,彼此都不了解自己的心声,导致妈妈一开口就是伤人的话,原本明明是想关心女儿的,结果却是嘴不对着心的争吵。



导演总结,人与人沟通不了的问题有三点。

1、放不下小我(自尊心)

2、不了解对方的处境

3、希望在对话中取得胜利。

仔细想想沟通的目的不是要赢,是要解决问题。


如树的一席话“趁着还在,有什么话好好说”。让如枝的妈妈明白了母女相处中的问题。当和女儿再次聊天的时候,她们相互都改变了沟通方式,多年的心结也打开了。


如果 (90后) 未来式:面对未来如何和外婆达成一致

三妹 如果 在我看来她是最缺爱的那个小孩,从小到大就只有外婆,去加拿大留学还要管妈妈叫阿姨。



她外表看起来最酷,说话也总是不留情面,一阵见血,她也是最乖最会照顾人的那个,会煲糖水给外婆的麻友,会把每天要吃的药贴满玻璃,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敏感。



外婆说,一介绍她去相亲,她就把头发染的乱七八糟。其实她是怕自己嫁人了没人照顾外婆。而外婆总是张罗她相亲,是怕自己将来走了,孙女身边再无一个亲人会孤单。外婆嘴上不留情,其实是不想拖累她,想让她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亲人永远不会是拖累,我能陪您到老,也能有自己的生活,不去想未来珍惜每个当下就好。不再和外婆为了未来的事争吵,过好每个当下就是最好的未来。



在导演看来如果就代表乖张的90后,很多九零后和父母辈并不亲近,却和爷爷奶奶最亲,隔辈亲。不论是不是处于如果这种情况,确实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是老一辈人带大的,等到已经上学懂事了才接回父母家。


但在这些孩子的心中,只有和老人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回到小时候,无忧无虑的幸福时光。

当老人不在了,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人世间最初的美好,生活中的苦便再也没处躲没处藏了。



三个女儿,三个破碎的原生家庭,因为一个丧礼而相聚。大姐在之前甚至不知道另外两个妹妹的存在。但是从见面开始,三个人就没有争吵,没有互看不顺眼,一路都是感情升温。



我觉得导演一方面想表达血浓于水,另一方面也是想说,三个女孩都是被各自家庭抛弃的那一个,他们怨恨的并不是对方,上一代的恩怨归上一代。也并不存在争宠的问题,因为争宠的人已经不在了。



三个女孩更多的是惺惺相惜,相互依偎,可能她们明白,将来三个人都会成为相互之间仅有的亲人。



三姐妹在经营火锅店的一年里,其实都是在自我治愈。直到最后舞火龙那一段,大姐终于原谅了父亲,也是跟自己和解。



从前父亲在世的时候,如枝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父亲,只是过个海回家吃饭却如此艰难。当父亲不再了,她每次的跳跃式回忆都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既能看到父亲也能看到自己,从前站在自己的角度只能看到别人伤害自己,现在站在客观的角度也能看到自己是如何伤害别人的。



现实和回忆不断叠加,最后喊出来“爸,我原谅你了”。正因为这句话她走出来了,可以开启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了。



这电影到底好不好?

电影的主旨是讲亲情,但也表述了很多对其他事物的观点。有一些片段导演是故意没有给任何解释的,那就是观众自己的发挥空间了。

我其实还想聊聊刘德华和大姐的爱情观,如枝被小姐姐堵门,如果的直播,过海、过桥、索道的意义,围裙的暗喻是否有特殊含义,辣味是种痛感。



但是聊起来太长了,也太琐碎了。为了一篇完整的,流畅的文章我必须对我想表达的东西有所取舍。这一点写一篇文章和拍一部电影是一样的。

就像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这个电影,有的人觉得没什么意思。因为一部有片长要求的电影,不能又拍武打、又艺术、又有深度、又幽默、既通俗又深奥,很多东西本身就不能并存,所以电影才要分那么多类型,不是同类项不能类比。



这就是个不错的剧情片,想表达的东西不深不浅,整部电影看下来很流畅,不累。于我而言这就是值得看的电影。说句特别俗的名人名言,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