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都在夸的R级“神作”,太平庸

最近两个月,有毒粉时不时会向毒药君询问《小丑》的资源。

盼星星盼月亮,上周末,它与我们在网盘相见了。

虽然时间上晚了些,不过也不妨碍粉丝们的观影热情。

今天直奔主题,接下来就带各位好好聊聊它。

小丑

Joker

在资源公布前,这部漫改电影已经被捧天封神

拿下威尼斯金狮奖后,IMBD和豆瓣开分同时高达9.7分

不过这种口碑火爆,很大程度上都是靠着粉丝水军刷上去的。

热度过后,影片的评分也趋于稳定,IMBD8.8,豆瓣9.1

甚至在烂番茄网上,专业评分指数从88%下降到了69%

不过口碑下降丝毫不影响票房。

如今,《小丑》在全球已经狂揽10亿美金,成为史上最卖座的R级片

这也是今年第一部全球票房破10亿美元的非迪士尼/漫威电影。

同时,本片的制作成本只有6250万美元,预测盈利超4.64亿美金,利润甚至比《复联3、4》还高。

作为史上最具魅力的反派,小丑在影迷心中都有着特殊情感。

他的“犯罪艺术”究竟多让人疯狂呢?

当年《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上映,美国影院就发生了恶性枪击事件,造成12人死亡,70人受伤

而犯罪嫌疑人年仅24岁,并自称“小丑”。

▲枪击案凶手:詹姆斯·伊根·霍尔姆斯

电影《小丑》上映,为了避免此类悲剧再次上演。

美国影院不仅加强警卫,还严禁观众戴面具、化妆进场。

这些外延新闻,为这部电影带来很多的话题性。

但也为观影造成了一些困扰,那就是——它真的有那么牛吗

其实在看片之前,这种感觉就挥之不去。

毕竟,一个多月前,《寄生虫》的惨状还历历在目。

在看完影片过后,当时毒药君就说过,它过誉了。

这种失望并不是一种反感,而是一种缺乏震撼的无味

与《寄生虫》外化套路的戏剧性不同,《小丑》的故事性并不强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哥谭市。

小丑的真名叫做亚瑟·弗兰克,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喜剧演员。

他患有神经疾病,住过精神病院,症状发作会无缘无故大笑。

亚瑟生活贫穷,和母亲相依为命。

弱小的他在“民风淳朴”的哥谭市,是个被人欺负的小角色。

虽然生活悲惨,不过,亚瑟的梦想却从未熄灭。

他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喜剧演员,渴望为人们带来欢乐。

从一开始,影片就开始营造一种压抑的氛围,并且贯穿始终。

这些内容包括,阶级对立,代表人物就是蝙蝠侠的父亲,托马斯·韦恩。

除此之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中产阶级的虚伪政府的无能底层阶级混乱模糊的道德观,都成为了亚瑟最终成为“小丑”诱因。

影片的意图很明显,将现实问题至于一个极端环境下。

故事的讲述,不光是小丑的起源,还带有强烈的寓言性质。

疯狂的恶人往往是被黑暗的世界扭曲的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

影片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用这些外部因素来塑造小丑的人格。

真正串联起整部影片的却是表演和情绪,而具体的故事又太缺乏细节

比如,小丑童年前史,小丑和一个人的具体矛盾事件,游行的人群和政府之间的纠纷。

这就导致了,你明白影片表达的中心思想,但是深究其含义,又觉得没有什么深度

很多人说这部影片是“犯罪艺术片”,因为它探讨了反派人物的性格深度。

但我想说的是,影片对于小丑的人物塑造并没有大的创新。

孤独,痛苦,神经质,疯狂的理想主义,小人物的无力

这些带有情绪色彩的描述,在影片里被放大,让观众完全被带入其中,从而忽略掉本身的故事内容。

其实,《小丑》这部作品,无论从内容到气质,明显是在模仿融合马丁·斯科塞斯的《喜剧之王》和《出租车司机》

但这部两部主角,无论是喜剧天才Rupert,还是退役出租车司机Travis,都有无比准确的人物定位和行为动机。

人们更容易站在客观角度去欣赏角色,从而思考问题。

▲《喜剧之王》

而《小丑》却一股劲让观众走进小丑的主观世界。

即使,他笑话讲得再烂,你也不会觉得尴尬,只会觉得他不被人理解,不被人重视。

最后,小丑在电视节目中爆发,讲出心中的想法。

此时观众只有同理心,而没有理性看待角色的空间。

总览这几年,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亚洲,关于阶级矛盾的电影层出不穷。

做一个或许不恰当的比喻。

如果“贩卖焦虑”是一种网文爆款的方式。

那么“阶级讨论”,“社会矛盾隐喻”就成为严肃电影的捷径。

《小丑》的大火,会让你觉得这个角色变得可信和有象征性。

然而摆脱了观影热情,冷静下来就会觉得,影片不过是一具华丽的外壳。

许多人会拿这部电影和《蝙蝠侠:黑暗骑士》作对比。

认为《小丑》中塑造的饱满人物,和《黑暗骑士》里的小丑有的一拼。

但我却认为,《小丑》还是无法赶上《黑暗骑士》

《黑暗骑士》仍是一部商业和艺术高度结合的电影

影片不仅遵循着商业片大场面和戏剧化情节的特点。

同时还将正义与邪恶的辩题,巧妙融进了每个角色之中。

两个极端的人物——蝙蝠侠和小丑,他们遵循自己的立场,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

而摇摆在中间的双面人,则代表着整个社会的现状。

在这方面,《小丑》单薄的故事情节,很难撑起如此大的主题。

这里不得不对比两个版本的小丑。

抛开演技,单从角色塑造来说,各有优点。

《小丑》是一部纯粹的单主角电影,同时是这个角色的起源。

影片花大量篇幅表现出小丑“蜕变”的过程。

关于他罪恶观点的思想并无太多,所以在影片中,你看到更多的是他逐渐病态化的初期萌芽。

《黑暗骑士》是小丑的成熟期。

在片中,人物打磨更加具体,思想更加成熟。

同时有蝙蝠侠作为对照,也为反派带来了更多的性格弧光。

这也是为什么《黑暗骑士》里的小丑如此有魅力的原因。

虽然《小丑》让我失望,但不可否认,它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实验性电影

影片摆脱了传统DC电影的老套路,而更像是一部充满严肃性和艺术性的文艺片。

甚至在镜头呈现方式上,它都做了不错的尝试。

而关于主演杰昆·菲尼克斯的表演,确实让影片的质量上升一大截。


看完他的小丑,你很难真正定义杰昆的表演方法。

从形象和行为举止,他如“体验派”一样,将自己完全融入角色。

但在一些段落,特别是小丑式的滑稽,他又如“方法派”一样善于模仿和借鉴。

甚至在他身上,也能看见一丝卓别林的痕迹。

总的来说,《小丑》并没有做到颠覆经典的地步。

它的特点是,在观影中情感浓烈的代入感。

而观影过后,只剩下一种脱离角色的空洞。

如果硬要吹成神作,确实有些牵强。

但光是去欣赏杰昆·菲尼克斯的演技,那还是绰绰有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