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如果張飛不死,蜀漢有獲勝的可能嗎?

沈小米童鞋


東漢末年,曹操取得荊州後,想一鼓作氣而定天下,於是出兵攻打江東孫權,當時曹操勢大,江東難以抵抗,而劉備那時雖然實力弱,但終究算是一方勢力,於是孫劉聯合抗曹,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的結果是以曹操慘敗而結束後,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的慘敗,讓曹操無力在短時間內對孫權、劉備發動大規模的戰爭,由此也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劉備取得荊州後,為了實現心中的遠大志向而向川蜀進軍。荊州是兵家重地不能有失,故而劉備就留下最為信任倚重的關羽坐鎮荊州。

關羽坐鎮荊州也曾水淹曹軍、名震華夏,但是後來荊州還是被江東孫權所得,不僅如此,關羽本人亦遭擒被殺。關羽死後,劉備悲痛欲絕,為了給關羽報仇,於是就決定率大軍征討東吳孫權給關羽報仇。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情深義重,給關羽報仇,張飛是不甘落後的,所以張飛亦整兵出征要為關羽報仇。

然而正當大軍準備前去之時,張飛因為對部屬施暴,結果張飛就被其部屬所殺。後來劉備進軍征討東吳,雖然劉備氣勢洶洶而來,又兵強馬壯,然而因為劉備輕敵、報仇心切、布兵不當、戰略失誤等原因,結果在夷陵之戰中,劉備遭到慘敗。在此戰中,蜀漢損失慘重,可謂是元氣大傷。

那劉備征討東吳發動夷陵之戰,如果張飛不死,蜀漢有獲勝的可能嗎?

其實,張飛雖然勇猛,是一位名將,有時也有謀略粗中有細,但是像夷陵之戰這樣的大戰,也並非一個張飛所能左右戰爭結果的。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的因素很多,並非只是因為失去了一個勇猛戰將的原因,原因有輕敵、布兵不當、戰略失誤、報仇心切、急於求戰等因素。

劉備和關羽情深義重,故而不顧朝中大臣反對而一定要征討江東,此時他並沒有帶諸葛亮一起出徵,而主要的他是蜀漢軍隊的主要指揮人物。因為報仇心切和輕敵的原因,以至於身邊人的建議劉備並未放在心上,從而也有了之後的慘敗。


張飛是一個猛將這無可置疑,但兩軍混戰,只依靠一個勇猛的將領是不行的。再則張飛雖然有時有些謀略粗中有細,但是他多數卻是性格暴躁,一個人在暴躁的情況下又如何給劉備提到什麼建議的,就算有建議,劉備常認為張飛勇大於謀,如此也難採用張飛的建議。

而主要的是張飛性格暴躁,又想到關羽之仇,他心裡就更加難以平靜,在這樣的情況下,張飛給關羽報仇之心並不會比劉備要少,如此可能不僅不能給劉備帶來好的建議,反而會讓劉備更加的急於求戰而落敗。


所以,劉備征討江東發動夷陵之戰,就算張飛不死還在,蜀漢想要取勝還是不易的,如此還是不易改變夷陵之戰蜀漢劉備慘敗的結果。當然這畢竟是如果之類的假設,而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是一去不復返的,如果之事終究是假設的。


中孚鑑


夷陵之戰時,如果張飛不死,蜀漢也不可能獲得勝利。

夷陵之戰蜀漢失敗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蜀軍一味強行推進,中了陸遜的誘敵深入之計

從戰爭開始一直到放棄夷陵,陸遜其實都是有計劃的撤退。他的目的是將蜀漢軍隊引到預先設置的決戰地點。而蜀軍一路攻城拔寨越來越蔑視吳軍,已經成為驕兵。而驕兵必敗。況且沿途城寨劉備都要派兵駐守,這就大大減少了吳軍主力的壓力。


第二、聯營七百里兵力分散

劉備軍團連營七百餘里,雖然總的軍事力量強悍,但是局部力量脆弱。陸遜的兵馬都集中在幾處位置,更有利於調集軍隊襲擊劉備軍。

《三國志》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


第三、紮營在茂密的林地被火燒連營

劉備軍團在茂密的叢林間連營,雖然更有利於士卒的修養,但是卻最怕火攻。陸遜敏銳地發現了這個戰機。於是有了火燒連營。

《三國志》遜曰:“吾已曉破之之術。”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破其四十餘營。


由此可見夷陵之戰,蜀國軍隊缺少的不是戰鬥力,而是謀略。若不能阻止火燒連營,個人戰鬥力再強也沒有用。

張飛是萬人敵的猛將,偶有謀略但性格直爽,為人莽撞。得知關羽的死訊,劉備或許還能保持理智,但是張飛卻妥妥的被仇恨矇蔽了雙眼。

《三國志》初,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


張飛喜歡鞭打士卒,也喜歡處死犯錯的人。由此可見,張飛是非常暴虐魯莽的。從他得知關羽死後的激進表現可以看出,張飛若不死,夷陵之戰蜀漢軍隊只會打得更激進。

《三國演義》卻說張飛在閬中,聞知關公被東吳所害,旦夕號泣,血溼衣襟。諸將以酒解勸,酒醉怒氣愈加。帳上帳下,但有犯者,即鞭撻之,多有鞭死者。


張飛一不能使得蜀軍放棄激進的打法,穩步推進;二不能使蜀軍不在連營七百里,集中兵力。三不能使蜀軍改變紮營地點,免於火攻。蜀漢的戰爭策略不改變,依舊會被火燒連營,而在之後的亂軍中靠張飛的勇力是無法扭轉的。因此,蜀漢的失敗依舊不可避免。

綜上所述,如果張飛參加了夷陵之戰並不會改變蜀漢失敗的結局。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經解答了題主的疑惑。


三維策論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如果張飛不死,蜀漢有獲勝的的可能嗎?我來回答這個提問,我的答案是不能,劉備為關羽報仇伐吳,一開始就註定是一次失敗的軍事行動,就算張飛不死,加入討伐大軍中,最多讓東吳多死幾個大將,多死些軍卒而且。

劉備為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傾全國力量討伐東吳,是劉備人生幾致命錯誤之一,而這個錯誤不但把蜀漢元氣耗盡,也為蜀國滅亡於東吳之前埋下禍根。劉備出身一個織蓆販鞋小手工業者,他雖然曾經就學於鄭玄盧植,但本人的眼界和胸懷不能和曹操孫權相比。

劉備只所以能開創蜀漢,主要功勞是丞相諸葛亮的,劉備沒有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前,如同流浪漢,沒有自己安身立命之處,連新野也是劉表看劉備可憐借給他的。所以沒有諸葛亮的扶左,別說開創蜀漢,可能連生存都是問題,最好的結局是帶倆難兄難弟跑廣西雲南和少數民族玩。

為什麼說劉備伐吳,就算有了張飛加入也不能成功。這因為吳國的實力大於蜀漢,無論地盤,人口,經濟,軍事東吳都比蜀漢強大,以弱伐前就算諸葛亮趙雲加入,最多是個不敗的結果。因為諸葛亮阻止反對劉備出兵,所以一意孤行不讓諸葛亮參於伐吳行動。

當時魏,吳,蜀,劉備最弱,沒有關羽大意失荊州時,還可以聯吳抗曹,丟了荊州更應施行聯吳抗曹的戰略。可是劉備置國家人民利益不顧,為所謂的結義之情盡起大軍七十萬攻伐東吳,當時蜀漢總人口不過二百多萬,說劉備敗家子都是輕的。所以劉備兵敗後,待在白帝城無臉回成都,如不是要託孤諸葛亮,可能也不意思見諸葛亮吧。

所以說劉備伐吳是一場必敗的軍事行動,有張飛沒張飛結果是一個樣,如果沒有夷陵之戰的失敗,蜀國保存下來一定實力,後面諸葛亮北伐時就不會斤斤計較損失,可能魏延的偷襲長安的計策諸葛亮會同意。





王小白的情感世界


真沒有獲勝的可能,當時劉備一路縱深二百多公里,取消了水路進攻之後,陸遜就已料定劉備必輸,張飛歷來只是跟著老大劉備混,但是在戰略對陣這一塊,還真是個粗人,多數是有勇無謀,不給劉備惹禍就不錯了,劉備伐吳,缺的是一個文韜武略的軍師,並不是缺能征善戰的武將,雖然帶了一個參謀馬良吧,但是劉備肯定也沒有拿馬良當回事,而且能擔的起隨行軍師的人物,基本上都留在了後方陣營,關鍵一點,能擔此大任者,已看清伐吳的利害關係,皆已苦苦勸說劉備不要伐吳。



好多人會說起張飛曾藉助地勢打敗過張郃,就會以為如果張飛和劉備一起,肯定會對行軍紮營的地勢深入研究,但是陸遜作戰是相當厲害的,劉備的兵力本身就不如東吳,再者行軍二百多公里,如此遠距離的作戰,即使是現在坐車也很疲勞,再加上山中七月酷暑難耐,對於劉備來說,處處不利因素,即使張飛率軍參戰,也會失敗。


不過,張飛的武力值畢竟在那擺著,東吳難有敵手,如果張飛沒有被害死,而是和劉備一起伐吳,至少劉備不會輸的那麼徹底,不過有一個人,我們忽略了,當初劉備堅持起兵伐吳的時候,包括諸葛亮、趙雲在內的人都勸不住劉備,末了諸葛亮長嘆曰“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蘭陵郡小小生


沒可能獲勝的。劉備伐吳的時候,曹魏是作壁上觀的,曹魏的方針是讓吳蜀兩敗俱傷。如果沒有陸遜的話,那就是一面倒的結局,這不符合曹魏的方針,那曹魏肯定會插手。而當時因為曹操赤壁戰敗,一直是在休養生息,發動不了滅國之戰。為了不讓蜀國吞併吳國實力大增,肯定會扶持吳國,或者出兵牽制蜀國。天下三分是最穩定的,除非有一個國家實力遠遠超過兩個國家。國與國之間沒有真正的仇恨,只有利益。所以我覺得多不多張飛,吳國也不會滅亡。


清風若過


張飛是蜀漢政權的基石,張飛死了基腳鬆了劉備只能發動戰爭,要麼擴張夯實基腳,要麼通過戰爭將益州精英消耗殆盡穩固統治。劉備是對的


若有造化_


沒用,法正或者龐統在可能有用。這倆一死,關羽再丟荊州,基本上蜀漢就已經氣數已盡


醉貓大俠2019


敗的更快點,從《三國演義》的角度看張飛,對他從來不抱希望,從《三國志》看另當別論,真的張飛不是一介莽夫


逆流人物


沒可能,一個人終究左右不了大的戰局,張飛若是軍師之類的決策者還有點翻盤的可能,可惜他只是一員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