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说:那顿饭,从不喝酒的自己和爸爸一起喝光了一瓶白酒

曾经,在央视里,熟悉董卿的人,都知道,父母情感是她最不能触碰的点。

《东方卫视》在搜狐网刊载过一篇关于董卿童年的文章,大体讲述了董卿的童年:

董卿说:父母均毕业于复旦大学,母亲是老师。父亲在报社工作,常年与各行各业打交道。

董爸爸从小生长在农村,生活十分穷困,但他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改变了命运。

这些让董爸爸特别笃信一点,就是人的命运要靠自己改变,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就是这么一步步走来的,所以对董卿也有着这样的期望。

董卿的父亲深知吃苦耐劳精神的可贵,虽然他的事业一直很忙,但对女儿的管教从来没有放松过。

从董卿7岁该上小学的时候,就对她展开了“魔鬼”教育:

1、承担家务劳动

董卿讲述,父亲要求她承担家务劳动,每天刷碗、擦地,让幼年董卿最难以接受的是,父亲命令她每天不许多照镜子。

此外,爸爸还不让妈妈给董卿做新衣服,认为女孩子不能过多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

2、抄古文,每天强制跑步

董卿稍微能识字了,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抄古诗,还要求大声朗读并且背诵下来。

稍微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除了文学素养,身体锻炼也让董卿从小就抱怨不已。

有时天没亮,爸爸就把还在梦乡的董卿从床上提了起来,让她到家门口淮北中学的操场上跑一千米……

3、辛酸的打工经历

上了中学以后,每年寒暑假,父亲都让董卿“勤工俭学”。“我那时候各种零工都干过,宾馆清洁工、商场售货员、广播站广播员……”

董卿讲起一段最为辛酸的经历,“我当时只有15岁,第一天到宾馆,当清洁工,十个房间,20张床,一个人打扫。”

最有难度的就是给床换床单,“那种席梦思床垫,特沉,我两个手抬都抬不动,还要一手抬着床垫,一手迅速地把床单塞进去,然后再把四周叠成平整的90度角,一上午只干了两个房间,别人都去吃饭了,我还在那儿傻乎乎的干着……”

父亲对自己永远都不满意,最让董卿心理上难以接受的,是爸爸对自己永远都不满意。

“我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饭。因为一家三口每天聚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也就吃饭那点工夫。一上桌,他就开始唠叨,你这个怎么怎么样,那个怎么怎么样,我经常是一边吃饭一边哭。

我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儿,就是我爸出差了,乐得手舞足蹈,总算有两天能看不见这个人了。”

用董卿的话来说就是:“我的爸爸是一位特别严厉的父亲。”作为家里的独生女儿的董卿,几乎从没尝过被视为“掌上明珠”的滋味。

由于从小被父亲严苛教育,董卿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是亲生女儿?

父亲的道歉

直到有一天,父亲举起酒杯向她致歉,“我跟你道个歉,我想了想,这么多年,我对你有很多方式不对,你别往心里去。”

董卿说,那顿饭,从来不喝酒的自己和爸爸一起喝光了一瓶白酒。

董卿父亲的教育方式错就错在:永远只有苛责,没有鼓励。

孩子做错了,当然要批评,可是孩子做得足够好了,父亲还是责备,嫌做得不够好,嫌没有做到完美。

父亲不为孩子的点滴进步喝彩,却始终盯着孩子的不足。

我们无法知道如果董卿的父亲,如果后来没有道歉,董卿会不会继续因为童年的阴影,一直折磨着自己。

只是读到这,我们可能都会下这样的决定:对我的孩子或者未来的孩子,爱一定要给够,一定要智慧地爱,该道歉时别吝啬。

父亲的道歉,让董卿开始理解父亲,开始释怀。

否则童年时期的压抑、痛苦,可能会摧毁掉她。

董卿那次在阳台上一遍遍写下的“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可能会演变为悲剧。

幸好,董卿不是迈克尔·杰克逊,她的父亲道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