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年轻”的三位院士,在国外获得成就,关键时刻都选择回国

2019年的两院院士评选工作已经结束,60名新当选的院士,大部分都已经超过60岁。这些院士一生都奉献于自己专注的领域,默默地付出,在迟暮之年才获得突破性成果,是非常的不容易,让人非常的敬佩。

当然,我国也有很多年轻的院士,值得大家关注。相比于老一辈的院士,年轻的学者精力更旺盛,科研之路将会更加的广阔,也更加引人注目。今天,笔者就和大家来盘点一下,我国三位最年轻的院士,这些院士都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自身的经历也非常的丰富,值得大家学习。

一、邵峰

邵峰是一位在生物领域有着重大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在人体免疫系统跟病原的这场“斗争”当中,邵峰发挥着重的作用,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2017年以来,他连续获得中国细胞生物学位杰出成就奖、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生命科学奖。更引起大家关注的是,他在2015年的时候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41岁,就成为当时我国最年轻的院士。

邵峰的求学之路也非常的顺利,16岁就在北大就读,后来获得美国密斯根大学博士学位,再到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在人体免疫系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以后,美国的各个大学都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留在美国高校工作。可是,已经留美12年的他,更希望回到自己的国家做贡献。特别是国内刚经历“非典”,更需要他的成果做后续的治疗工作。因此,邵峰在2005年就带着自己的爱人回到中国。

二、邓中翰

邓中翰是一位微电子学、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系统专家,被称为我国的“芯片之父”。正当中美进行贸易战之际,他带领着自己的科研团队,默默研发芯片,并直接申请3000多项专利,弥补中国芯片市场的不足。在2009年的时候,邓中翰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当时他才41岁,也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院士。

邓中翰出生在江苏的南京,在国内读完本科之后,他前往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硕士,并用五年的时间,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学位、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可以说是横跨多个领域。大学毕业以后,邓中翰曾在美国硅谷成立公司研发平行成像技术。21世纪初,他回到北京的中关村,并在国家的支持下,研发芯片,弥补中国“无芯”的尴尬局面。

三、卢柯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最年轻的院士,也打破了中国人在国外当选院士的年龄记录。卢柯在纳米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广泛地应用在航空、航天、航海、高铁运输等各个领域。由于他的突出贡献,38岁的卢柯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1岁成为世界顶尖杂志《科学》的首位中国评审编辑,并且还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卢柯是一位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16岁就读大学,30岁就成为博士生导师,并专注于金属材料的研究。正是因为他默默地专注于一个领域,加上他不懈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纳米材料的本质结构特征和性能,并且实现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的新技术。这些成果对我国的航天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得我国的纳米技术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以上三位都曾经是我国最年轻的院士,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突出的成果,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因此,才会成为我国的两院院士。这三位科学家都值得我们尊敬,也值得为他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