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水門關街”

北關外有一條名字很奇特的街,叫“八步六條街”。這“八步六條街”中,有一條叫“水門關”街。

  原先,水門關街就是一座象徵性建築,一孔門的形式,門北邊是渦河。傳說,不管渦河水勢有多大,總超不過水門關上刻的一道線,因為,這條線是魯班老神仙畫下的。

  據說是乾隆三年,渦河發了大水,濁浪滔天,滾滾而來。渦河上的木橋全部被沖垮了。渦河本來沒有大堤,人們歷來傳說“人不入渦(鍋)”,城市沒有見過水災。這次大水一來,都沒有防備。眼見河水就要越過河灘,淹進城裡。

  地方官府和士紳緊急商量,徵集民夫,在渦河沿臨時修築一道大堤,把洪水擋在堤外。水情緊急,日夜施工不停。可是,城裡多是街道、民房,築堤需要大量的土石,近處無處可取,民夫再多,也是乾著急。遠處取土,工程進度十分緩慢。眼看著河水一點點上漲,河水裡不時漂過淹死的豬、牛、羊屍體,還有人的屍體。大堤上的人都絕望了。

  這一天清晨,又下起了瓢潑大雨,上游來水借了雨勢,氣勢洶洶,嘩嘩響,打著漩渦過來,眼看就要堤毀城亡。監工的官員和大堤上成千上萬的民夫,看著快淹到鞋底的水頭,有的人反身就逃,有的人放聲大哭。

  正在這時,大堤東頭走來一個白鬍子老頭,他面容慈祥,神色安穩,看看來勢兇猛的洪水,端詳一番腳下的大堤,從懷裡掏出一個墨斗子,找來一根樹枝子當橛子插在地上,掛上墨斗線,用手一彈,順著大堤彈出一道墨線,兩頭楔上木橛,喝令身邊民夫沿著墨線堆土築堤。大家見老人沉穩不亂,也定了神,按老人的安排,沿著墨線築了一段堤壩。

  堤壩剛剛築好,上游的滾滾黑浪洶湧撲來,浪頭剛打上新堤,只見老人留下的墨線如同一道閃電,唰的一聲,發出一道金光,把滾滾黑浪擊退了一丈多遠。黑浪再向大堤撲來,又被墨線發出的金光擊退,三進三退,黑浪失了氣勢,只得沿著渦河水道,向東流去。霎時之間,水位下降了二尺。水警解除了,城市保住了。人們這才想起來去找放線老人,卻哪裡也沒有找到。

  有人回憶老人的面貌,一拍大腿,這不是老祖殿後院的魯班廟裡神像嗎?是魯班老爺顯靈了,救了一城的老百姓!

  水退之後,官府就在這裡修建了一座“水門關”——相當於後世的“水文觀測站”,畫上刻度,最上面的,就是魯班老爺彈下的那一條“墨線”,就在“水門關”門框下沿。從那以後,不管渦河發多大的水,河水從沒越過“水門關”那道墨線——亳州人說,因為那道線,是能工巧匠尊為鼻祖的魯班顯靈所畫,自有一股神氣。

  隨著渦河治理工程和街區拆遷改造,“水門關”在2009年被拆除,“八步六條街”也成為城市的記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