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新区、经济特区、开发区,傻傻分不清楚?(附10大国家新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中国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各种“区”层出不穷。改革开放伊始,国家设立了深圳等“经济特区”,区内实行特殊政策;

80年代中期,又分别先后建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设定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所辖县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不断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成立,能够进入“开发区”的企业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90年代初期,又陆续出现了10多个“国家级新区”,近些年又设立了“自贸区”等等。

深圳城市全景图

“区”里的道路探索

为什么会不断设立各种“特区”、“开发区”、“新区”?

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刘涛雄教授曾撰文分析:改革开放之初,对于推进改革和发展,大家的认识不一致,在全国统一推动改革开放的话,许多措施不一定都行得通。

在此背景下,开始在不同的地方设立比较特殊的区域来促进开放和发展,除了最早设定的“经济特区”,还有后来开辟的“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的“开发区”和“高新区”,均是前期推进开放和改革战略的产物,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比如,之所以建立“高新区”,正是因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上下一致认识到,高新技术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特殊的政策扶持。

刘涛雄教授认为,当前,要解决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破解一些制度上的瓶颈,既和技术产业特性有关,也和地理区域特性有关,既和整个社会治理有关,又和管理体制及政府的政策等很多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就需要更综合的措施来解决这样一系列问题。

“国家级新区”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之下应运而生,从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到各项政策落地落实,再具体到市场与企业组织,多渠道多角度综合入手,探索发展新模式。

浦东全景图

各种“区”有何不同?

国家级新区

国家级新区主要是行政区划调整的一种措施,由中央政府批准设立并拥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新区的地理范围比较小,通常是一个市内的某一个区域。

“国家级新区”的布局更多的会考虑怎么样通过新区的建设带动区域的发展,成为一个区域的增长极,改变整个区域的发展态势,有辐射效应。

比如:上海的浦东新区对长三角、东南沿海及沿江的经济增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带动作用;重庆的两江新区,对重庆整个地方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目前,如果算上河北雄安新区,国家级新区总数为19个。

经济特区

为了稳妥推进改革,中国一直采取先局部试点、再推广经验的渐进式改革策略。改革开放早期,曾设立深圳、珠海等几个经济特区,区内实行特殊的政策。综合改革试验区与特区在性质上比较接近,但“试验”内容更明确。比如,有的针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有的针对资源环境问题等。

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既着眼于产业发展的规律又着眼于区域发展规律。特别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不同的产业之间如何互补,突出产业的集聚优势,政府都要发挥较大的作用。能够进入园区的企业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优惠提供工业用地和税收减免。



高新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多的是着眼于产业发展规律。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对于“高新区”的介入甚至都细化到了产业的指导目录,也就是说,哪个地方的高新区应重点发展何种产业,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自贸区

自贸区即自由贸易区,园区内的生产、贸易和投资活动适用的关税、审批和管理政策灵活。

各种“区”相互之间并不是排斥的,同一个地方可以同时具备多种“区”的身份。

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将在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布局和调整优化京津冀空间结构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建设雄安新区,将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

可见,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

雄安新区全景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

深圳特区的使命是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是窗口和桥梁的作用。

浦东新区最重要的是金融发展和国际化。

雄安新区承载的使命就是创新,今后应该是中国成为创新型现代化国家的心脏区域,是中国的“硅谷”。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耀看来,当年说浦东新区是一个政策最优惠的地区,“比特区还特”,所以,雄安新区很可能按照“特区”的模式来发展。

雄安新区的远期规划面积达到2000平方公里,与深圳相当,比浦东要大。正因如此,它未来的拉动能力不可小觑。按照要求,雄安新区将成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这样的发展思路也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一样,为城市发展提供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也将在未来为很多区域疏解、承接起到示范作用。



盘点实力最强的十大国家级新区

1.天津滨海新区:2006年4月设立,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2016年,新区实现GDP10002亿元,成为首个GDP破万亿元的国家级新区。

2.上海浦东新区:1992年10月设立,定位是围绕建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战略定位,在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环境优势、创新优势和枢纽功能、服务功能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开放和谐的生态区。2016年,新区实现GDP8731亿元。

3.青岛西海岸新区:2014年6月设立,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2016年,新区实现GDP2765亿元。

4.重庆两江新区:2010年5月设立,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2016年,新区实现GDP2261亿元。

5.大连金普新区:2014年6月设立,是中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与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2016年,新区实现GDP2250亿元。

6.四川天府新区:2014年10月设立,着力构建西部科学发展的先导区、西部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高地、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基地及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极核,四川省多点多极支撑战略的第一极和成渝经济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2016年,新区实现GDP约1900亿元。

7.南京江北新区:2015年6月设立,定位是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2016年实现GDP1839亿元。

8.湖南湘江新区:2015年4月设立,是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2016年,新区实现GDP1801亿元。

9.广州南沙新区:2012年10月设立,是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和新型城市化典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和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2016年,新区实现GDP1278亿元。

10.浙江舟山群岛新区:2011年6月设立,是我国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海洋海岛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区、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2016年,新区实现GDP122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