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这样的权谋其实是在自嗨

权谋是什么?

如《雍正王朝》里的邬思道、《琅琊榜》里的梅长苏......

权谋是技近乎道,是术被用到了极致,平常没什么用,用起来就杀人不见血!

权谋是信息不对称,是洞察人性,是见微知著,是玩弄人心,也是波诡云谲,步步惊心,如履薄冰......

有将遇良才棋逢对手的酣畅淋漓,也有智商碾压的举重若轻!

正所谓越是缺什么越是在乎什么,正是我们普通人不懂权谋,用不到权谋,所以对这种神秘的技术总有点隔海望洋的感觉,偶尔更是喜欢假模假式的在各种猜测甚至杜撰某些个知名人物的言行举止或其背后的目的、出发点甚至意义。

而权谋类的影视剧无疑在某些方面提供了机会,让笔者这样的屌丝对得以对自己智商的进行有限度的内测。我们在看剧的过程中,根据已知条件,基于人设,参照演员的表演,分析台词,研究道具,预测情节发展,找寻逻辑里的BUG,猜测神秘的幕后黑手......

而万一这种猜测很靠谱,其实是会有成就感的,说不定还可以在女朋友或者老婆面前秀一下智商呢。

所以遇到好的悬疑权谋类影视剧,总是想一睹为快。

据传说,《鹤唳华亭》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权谋剧,权谋剧、谋剧、剧......

一个皇朝的太子,上有父亲所猜忌打压,下有兄弟和权臣攻讦,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样的太子如果没有什么权谋,是个傻白甜和老好人,想必是活不长久的。

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太子虽然眼泪多了点,但是智商还是在线的,每每面临绝境,先哭一下子,然后放段狠话,再摆摆事实讲讲道理,一举反败为胜,总是能后发制人。

冠礼卷轴案。

命途多舛的太子终于成年了,按制是要举行冠礼的,由他的父皇赐字冠名,这套礼仪走完,就算是正式成年了,可以参与一些国家大事了。

但是一个不被疼爱的儿子,父亲连冠礼都不愿意给他办!

尚书老师和将军舅舅出马,又是交换又是输诚,总算是给太子争取了个名正言顺的冠礼。

可是这边厢兄弟就不愿意了!

齐王虽然早就到了就藩的年纪,但是就是赖在京城不走,谁都知道这是觊觎那个位置。果然,齐王找了个迷妹准备在太子的冠礼上来一出墙头飞书的戏码,但是被太子的人听到了。

所以太子在冠礼的关键时刻要让皇帝看一看齐王的杰作,谁知安排的不严谨,自己派去的人反被推下了城墙,齐王的人也没有抓到。

总有一个人在这里撒了谎,必是要好好查一查的。

于是让人目不暇接的反转来了!

首先是太子回忆他知晓齐王所谋,写了个卷轴事先换掉了;齐王也回忆,他密谋时就看到了门外有人偷听,自己所写的卷轴是空白的;太子还回忆在皇帝看到齐王的空白卷轴之前,自己就看过了;然后皇帝再传话,让太子自承其事,可免处罚,结果却是放了太子鸽子;最后,太子靠心理战赢了官司,却放了对方一马。

所以,一个案子,短短几集,反转了数次,这些反转当然是想塑造剧情上的紧张刺激,可惜观众看的却并怎么过瘾,因为咱都知道主角是有光环的。

这种光环能让人趋吉避凶甚至起死回生!

可是太子写换卷轴、齐王的空白卷轴等等这些关键的信息和情节却并没有在序时进度上予以展现,而是通过各个角色的回忆来安排,通过倒叙或者插叙的方式叙述。

这样的叙事风格与我们看剧的人来说,有何益处呢?是白替古人操心,是枉做小人?

观众基于已知情节的每一个判断都可能是错的,因为你不知道回忆的伏笔会在哪一个地方冒出来!

也许演到最后,齐王会回忆一段他跟皇帝的对话,原来一切都是为了磨砺太子,是为了把太子训练成一个合格的皇帝......

当然,由于是剧本或者小说,权谋里被动的一方必然是要积极配合的,哪怕这种配合有时候很是生硬。

春闱舞弊案

相对来说春闱舞弊案的构造要比冠礼案更适合观赏,就是没什么铺垫,反转来得猝不及防。

从看到太子去考场找他老师时,合格的观众就知道这个太子这次又要倒霉了!

经历那么多事情的太子居然不知道科考时的避嫌,明知道一切都是皇帝父亲的平衡术,偏偏想打破平衡,却又不按规则办事,或者说不按皇帝的规则办事!

这一次是太子的主动出击,想要引齐王和李柏舟入彀,只是谋篇布局的手艺还略显青涩,辗转腾罗时对自己在意的人还有诸多顾忌,总得来说,心还不够狠!

理想化的人玩权谋,结果当然是悲催的,过程也是很虐的!

春闱舞弊案就要比冠礼案好看多了,没看过小说的笔者,智商明显不够用了,没能成功的通过“内测”。

所以主角还需要打磨,皇帝父亲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教太子做皇帝的机会,教他帝王帝术,教他平衡制衡之道。

用过来人的眼光看权谋剧的时候,就好像站在空中俯瞰迷宫,看闯关的人绕来绕去的,着急!

我们看悬疑剧也好,权谋剧也罢,剧情若是把所有的都演给我们看自是极好的,看不出来是咱智商不够,你不演,非要人为的反转,这不是欺负人吗。

以《鹤唳华亭》科场舞弊案来说,把太子和李柏舟分两条线分别讲述各自的安排,号房里的错号情节再稍微提前一点。比如太子在开考前是怎么找赵叟和许昌平的,李柏舟又是怎么做手脚的,咱们要是看不出来其中的问题,那是修行还不到,蒙头看剧就是了。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每次战前会议安排队伍都只演一半,打着打着又跳出一只队伍抄底,回忆一下说是丞相的安排,这样可还有意思?

导演和编剧是在秀智商和金手指吗?

(图片来自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