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困在「张爱玲」中的马思纯,演技真的和周冬雨越拉越大了吗?

现在的新闻,也是奇怪。

明明只是

仨网红之间的破事,怎么说也应该停留在小圈子里。

最后却诡异的出圈,让许多并不关心的人也被动接受了一处闹剧。

明明是一个知名制片人、编剧、导演,在明里暗里、阴阳怪气怼一个金马影后没演技。

怎么说也该是一个大的撕逼吃瓜事件,最后也快速而诡异的消融了。

前者不多说,后者就是昨天发生的。

于正,在昨天(11月21日)发布了一条个人怼人动态。

“有个女演员真逗,主动要我去看她的新电影,给她提提意见,我看完觉得蛮难看的,演技也特别差,认真且专业的给予了点评……结果她把电影票的钱打给我了。”

看这语气,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谈恋爱呢。

男方不解风情,让女方生气后发动态求帮助。

可这不是谈恋爱,也没有男女朋友。

而是制片人与女演员。

咱也都知道,于妈发这种长文也只有一个目的,怼人。

圈内人士对于妈避之尤不及的情况下,这位主动找上门的女演员,是谁呢?

第一个关键词,新电影。

最近的新电影有哪几部,一目了然。

《少年的你》、《受益人》、《大约在冬季》(排除外语片),女主角分别是周冬雨,柳岩,和马思纯。

再继续做排除法。

第一个排除周冬雨。

票房大卖,演技可圈可点,被许多人认为是周冬雨的自我超越之作;

再来排除柳岩。

电影很一般,但柳岩的演技被许多人称为是全片第一看点,强过用力过猛的大鹏。

难道,是《大约在冬季》马思纯?

如果就这样定下来是马思纯,也显得梗主太不专业了。

很快,于正又发了一条朋友圈(太刚了)。

“没有熟读张爱玲。”

“把顾曼桢演成了农村出身的伪文艺女青年。”

再联系曾经被群嘲用错张爱玲语录的马思纯;

再再联系热播综艺《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上,马思纯饰演的顾曼桢。

同样,也被群嘲了。

OK,破案。

被于正一番阴阳怪气着暗怼的,就是马思纯本纯没跑了。

案子是破了,但问题远没解决。

用一个某乎起手式——

先看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凭借《左耳》拿到金马女配提名,凭借《七月与安生》摘得金马影后的马思纯。

演技真的那么差么?

从一开始,梗主认为于正就有些偏颇了。

演技,一个如此复杂的体系,是可以直接用“好”和“差”来进行二元定论的吗?

不是“好”,就是“差”?

更遑论,马思纯能够一次提名、一次得奖,不说给她吹上天,起码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

马思纯是有演技的。

她本人明显也对这一点是有一定自觉的。

前几天,马思纯被某营销号把周冬雨拿出来拉踩。

她直接下场怼:

我妹的演技好这谁都没得说,但我想问问你:我的演技到底怎么尬?请指教。

马思纯的粉丝,看到被于正暗怼后,自然是坐不住,来到于正这里回击。

当越来越多的人把“金马影后”拿来当挡箭牌后,有人站出来说话了。

某知名圈内博主,出来科普当年的金马双黄蛋的来历。

说白了:马思纯沾了周冬雨的光。

不出意外的话,是周冬雨一个人的影后。

回到那部,于正看了之后、又被马思纯退票钱的电影本身,《大约在冬季》。

有一个前提得先说——

演员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演技,很大程度上和本子息息相关。

质量好的剧本,对于演员,起评分就要比烂片要高。

就拿这对16年的双黄蛋影后来说。

周冬雨,《少年的你》;马思纯,《大约在冬季》。

剥离开“抄袭、融梗”这一原罪,《少年的你》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本子。

真实的高中生活,自带光环的霸凌题材,完成度高的故事。

而《大约在冬季》,许多网友直言,“大约是烂片”。

什么故事?

1991年齐秦演唱会上,才女安然和摄影师齐啸因缘相识,但齐啸已经有了女朋友,两人遗憾告别。一年以后重逢,迅速陷入恋爱。奇啸因父亲生病回台湾,与安然分手……

后面的故事梗主先不说,只看这里。

这是啥?

这是现实版的“阿沁、刘阳、半藏森林”啊!

齐啸在有女朋友的情况下和安然玩暧昧,求而不得。(自行对号入座)

后来安然大胆示爱,追求真爱,齐啸又扭扭捏捏抛弃女主…

随手给大家摘抄两句台词。

“这么多年了,轮也该轮到我了吧”

“只要你想见我,你可以随时来”

《大约在冬季》完美的和时下狗血网红三角恋形成互文,精彩精彩。

最后,豆瓣5.3分,不及格。

《少年的你》豆瓣55万人打出8.4,是许多人的年度最佳。

高下立判,还比啥演技?

当起跑线差距这么大的时候,没人想听所谓的理性客观。

被打上狗血、矫情的属性后,更是如此。

不谈《大约在冬季》,在其他的项目里,马思纯有没有高光时刻?

难。

金马过后,先是一部网剧《将军在上》。

估计大多人和梗主一样,不去查资料都不知道这个戏的存在。

然后是电影《奇葩朵朵》

张若昀、李现。

现在看来确实阵容不错,但在当时,这是妥妥的4.3分雷片。

这在干嘛?

自己降咖。

后来似乎自己也自觉到了这一点,和徐克合作,拍了《狄仁杰之四大天王》

娄烨合作,拍了《风雨云》

这两部,是角色反差非常大的两部戏,角色也都相当有挑战性。

如果完成得好,对事业会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力。

然后事实是,在同剧组实力派演员的衬托之下,观众对于马思纯并不太买账。

反观周冬雨,你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

出道作品《山楂树之恋》,就完全显现出了这个演员老天赏饭的那一面——

自带灵气。

以及与少女扮相毫不违和的外形特点。

出道作品,就拿下了5项提名,4项获奖。

之后,《后来的我们》、《喜欢你》、再加上爆款《少年的你》,奠定了周冬雨难以撼动的大银幕地位。

到了现在,称之为一句90后小花第一人,一点不过分。

整理看下来,两位演员从起点,到发展路线,自我定位,就完全不同。

《七月与安生》的双黄蛋,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两条射线的一个交点。

交叉过后,分道扬镳。

梗主私人以为,马思纯最需要思考的,还是自我定位。

《巅峰对决》中,她有一段话。

“演员都应该走出舒适圈。”

“我始终都是在演不一样的角色。”

从最终的接戏和角色上来看,确实都是不同的角色形象。

但真要细究起来,马思纯始终没有走出“文艺”这个怪圈。

从饶雪漫的《左耳》中,黎吧啦一角开始;

到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

再到《大约在冬季》,也是饶雪漫的作品。

有什么特点?

再列举两个马思纯的未播出作品。

《第一炉香》,张爱玲;

《半生缘》,张爱玲;

甚至包括综艺作品,《巅峰对决》中的顾曼桢,也是《半生缘》中的角色。

发现没?

马思纯,自己给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里,是风华雪花、是十里洋场、是疼痛和泪水。

姜思达问:

你为什么就跟张爱玲杠上了呢?

问过之后,马思纯很突然的一个大笑。

然而这个笑的尴尬,是溢出屏幕的。

身边的秦昊没笑,两个主持人没笑,大家只是看着她。

马思纯给出了一个很政治正确的回答:

我没有想那么多,这是我喜欢的一个角色,无论是张爱玲也好、谁也好,我都想去尝试。

我哪怕演得不好,我可以再努力。

很明显,姜思达对这个答案依旧是一头雾水,但确实无懈可击。

问出这个问题,姜思达的意思已经很明了了——

马思纯的气质,和张爱玲笔下人物不匹配。

姜思达的提问,也没能触探进马思纯给自己构建的文艺世界。

这个舒适圈,马思纯到底是还没走出。

再看看周冬雨下一部作品《坚如磐石》

导演:张艺谋,演员:张国立、于和伟、雷佳音…

两条射线,有没有第二次相交的可能,还得看射线自己能不能把自己折过来。

折过来了,就只是时间问题;依旧沉浸,就只会越拉越远。

回到开头于正的言论。

直接二元对立的把马思纯的演技划分到“差”的那一类,无疑是偏颇的。

但,

改变,可能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