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檔?拒絕刪減?《好萊塢往事》到底在拍什麼?

思慮再三,還是將這個問題寫在文章之前。

​由昆汀導演的《好萊塢往事》本定檔於10月25日與內地觀眾見面,後又突然宣佈撤檔。

有人認為,撤檔原因或與李香凝(李小龍女兒)投訴該片故意抹黑李小龍形象有關。

全片總時長超兩個半小時,受爭議片段約6分鐘。

具體細節是李小龍先以非常傲慢的口吻自誇,稱會打殘拳王阿里;隨後被不知名的特技演員甩打在車身上。

如李香凝對媒體所說:

“最終呈現出來的我的父親是一個傲慢又自戀的受氣包,這實在太讓我心碎了。而且我覺得這是完全沒必要的。”

“他把我父親的自信扭曲成了傲慢,把他的智慧扭曲成了笑料。這就像我父親當時被白人統治的好萊塢欺負時一樣。”

李香凝


球星賈巴爾也抗議道:

“我在公共場合也見到過李小龍被一些笨蛋挑釁,他都是禮貌的拒絕,他不是好鬥的人。”

另一邊,熟悉昆汀的觀眾,都知道他是李小龍的粉絲,早在《殺死比爾》時,女主穿的一身黃色運動服就是為了致敬李小龍。

但該片受到質疑後,昆汀態度強硬,拒絕道歉也拒絕刪減。

他認為李小龍傲慢自大的形象符合事實。

理本是越辯越明,這個問題對日後電影創作也具有重大意義,但撤檔之後大大壓縮了可討論空間。

我始終認為,既然爭議來自於電影,那就應回到電影本身中去——

《好萊塢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2019.05.21(戛納電影節)

《好萊塢往事》是昆汀的第九部長片,劇本創作時間長達六年。

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拍夠十部,金盆洗手。

這話作不作數,未知。

如果作數,那這將是他導演生涯的倒數第二部作品。

往期作品

如他自己所言,《好萊塢往事》是他最私人化的一部作品,氣質上接近《低俗小說》。

因此片中鋪陳著大量且密集的致敬梗,敘事也散亂無序沒有明確指向。

說實話,若不瞭解相關背景知識看起來會頗為頭疼;瞭解之後再看,將勢必會從影片中得到呼應。

下面,我們就從時代背景、個人描繪、罪與罰三部分來解構一下這部電影。

1

時代背景

《好萊塢往事》的故事發生在1969年。

1969年,美國“垮掉一代”的代表作家凱魯亞克逝世。

那句“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就出自他寫的《在路上》。

書中講一夥男女開車橫穿全美,一路狂喝濫飲、縱慾吸毒,在精疲力盡後的漫長空虛中感悟到生命的意義。

這本書後來被嬉皮士們奉為經典,“你上車嗎?(Are you on the bus?)成為一句著名口號。

在《好萊塢往事》中就安排了嬉皮少女向陌生路人搭車的場景。

同時,“在路上”這個意象也深刻影響了60年代的電影創作。

1967年,一部由阿瑟·佩恩拍攝的《雌雄大盜》(又名《邦尼與克萊德》)公映,片中俊男靚女開車逃亡奔命,一邊愛的熱烈一邊搶劫銀行。

到了1969年,又上映了一部《逍遙騎士》,兩個身穿皮衣的年輕人在完成毒品交易後,騎著哈雷摩托轟然穿過美國大陸。

上:《雌雄大盜》劇照 下:《逍遙騎士》劇照

這般恣意瀟灑的主角以及反英雄主義的敘事,使得影片一面眾就受到熱烈追捧。

《雌雄大盜》與《逍遙騎士》也成為新好萊塢電影時期(1967-1976)的重要標誌。

與此同時,曾經輝煌一時的西部片遭到觀眾厭棄。

畢竟美國民眾此時正因越戰失利而大受挫折,誰都不愛看這些正能量的“樣板戲”。

但在意大利就有一位頭鐵的,名叫萊昂內,他在羅馬郊外堅持拍西部片。

相繼拍出了《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以及《黃金三鏢客》,俗稱“鏢客三部曲”。

他將舊西部片的假式浪漫和動作打鬥棄之一邊,轉而注重氛圍渲染和心理刻畫。

重寫意,輕寫實。

角色對峙永遠是經歷一段漫長等待,然後再憤然一擊決定勝負。

《黃金三鏢客》經典墓地對決

影片傳到中國,萊昂內收穫一枚迷弟——古龍,古龍的寫作手法就受其影響。

影片傳到美國,美國導演一看不禁汗顏,原來西部片還能再搶救一下。

於是1969年出了一部《虎豹小霸王》,由羅伯特·雷德福和保羅·紐曼主演,這部電影有多成功?

你可以品品昆汀說的話:萊昂納多和布拉德·皮特的組合,是自羅伯特·雷德福和保羅·紐曼以來最激動人心的明星組合。

懂了沒?比肩第一,甘居第二。

昆汀夸人從不嘴軟

說回萊昂內,後來他還拍了“往事三部曲”。

《好萊塢往事》的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就是對其中兩部《西部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和《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的借鑑效仿。

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真愛粉。

畢竟昆汀不止一次公開表示自己深受萊昂內的影響,最愛的電影就是萊昂內的《黃金三鏢客》。

總結來看,1969年,意大利這邊西部片搞得如火如荼;

美國這邊西部片已成頹勢,偶爾才搶救一下;新的類型片崛起,原有的製片廠體系和明星制衰落,新舊好萊塢時代交接對撞。

而《好萊塢往事》的主角就是被時代撞了個趔趄的人。

2

個人描繪

萊昂納多飾演的瑞克曾經也是西部電視劇的男主,提槍騎馬、風過無限。

如今的瑞克卻只能在試播劇裡客串反派角色,日復一日被其他男主胖揍。

他的經紀人(阿爾·帕西諾飾)給他建議,與其受氣,不如遠赴意大利繼續拍西部片。

這段經歷在現實世界也能找到依據:

當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就是因電視劇戲路受限,才跑到意大利和萊昂內合作了名垂青史的“鏢客三部曲”。

《荒野大鏢客》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形象

布拉德·皮特飾演的則是瑞克的特技替身克里夫

,併兼職瑞克的司機、維修工......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演員身邊通常會有一名固定替身。

比如片中提到的史蒂夫·麥奎因,他的替身就是巴德·艾金斯,在影片《勝利大逃亡》中,有一個特效鏡頭就是由替身完成的。

《好萊塢往事》中也效仿了一把。

特意指明是由克里夫完成

瑞克之於克里夫,演員之與替身,是一種非常微妙的關係。

他們是如此不同:

瑞克租住在貝弗利山莊的豪宅,克里夫住在汽車影院旁的活動板房內。

瑞克擁有一輛氣派的凱迪拉克轎跑,克里夫只有一輛破舊的藍色敞篷。

值得一提的是,瑞克開的這輛車與《落水狗》裡金先生開的是同一款。

下圖《落水狗》

而克里夫開的那輛車則是昆汀年幼時繼父載他出行時開的款式。

克里夫在洛杉磯公路上飆車,一路風景掠過,其實是昆汀自己幼時的記憶還原。

說回瑞克和克里夫的關係,他們又不止於不同,更像同一人的一體兩面。

瑞克總是扮演彪悍恣意的西部牛仔,現實生活中卻是個愛酗酒又略顯神經質的大男孩。

克里夫雖然在影視劇裡做一個無名替身,現實中卻是個實打實的硬漢牛仔。

但兩人之間彼此惺惺相惜,克里夫會鼓勵瑞克“你是最牛逼的演員”,瑞克也盡其所能為克里夫介紹工作。

在片頭,萊昂納多與皮特的名字錯位打在角色身上,或許就是一種昭示。

除此之外,昆汀故意模糊了真實與虛構的邊界。

瑞克與克里夫雖是虛構的人物,影片的第一女主角卻是真實存在於影史的女星莎朗·塔特(瑪格特·羅比飾)。

1965年,年僅21歲的莎朗因拍攝《天師捉妖》與導演波蘭斯基相愛,1968年兩人註冊結婚,

1969年莎朗遇害身亡。

莎朗與波蘭斯基

在《好萊塢往事》中,莎朗的幾場戲也能在現實中找到對應。

比如她去書店取訂製的《德伯家的苔絲》,說要送給自己的丈夫。

這本書曾是她的生前最愛,在波蘭斯基為其拍攝的《花花公子》封面,她手中拿的亦是這本書。

在莎朗去世後的10週年,為紀念亡妻,波蘭斯基還將這本書翻拍成了電影《苔絲》。

《苔絲》劇照

而在書店前臺出現的類似鳥的黑色雕塑,是1944年電影《馬耳他之鷹》中那件古董的複製品。

《馬耳他之鷹》劇照

取了書的莎朗去影院觀看的電影是由她本人主演的《勇破迷魂陣》。

她問售票員如果自己出演了這部電影,是否還需要購買電影票?

這段是昆汀自己的真實經歷。

那時他為電影《真實羅曼史》寫劇本,電影上映時,他去影院約會,就問過售票員相同的問題。

莎朗觀看電影時,放的是電影原片,中途還閃回了戲外李小龍教莎朗練武的片段。

李小龍正是這部影片的空手道顧問,兩人一直保持著好友關係。

在影院,當莎朗聽到周圍觀眾因自己在影片裡滑稽跌倒而哈哈大笑時,露出了滿足的笑容。

她是如此美好又真摯,仿若所有的溫情與光亮都匯聚在她身上。

但,就像瓊·狄迪恩在《白色專輯》中所寫“六十年代在1969年8月9日那天戛然而止”。

8月8日晚,莎朗同四名好友一起在家中遇害,波蘭斯基因在外地拍戲而逃過一劫。

她身中18刀,腹中已滿八個月的胎兒幾乎被剜出,現場慘不忍睹。

而犯下這一罪行的就是臭名昭著的“曼森家族”。

真實的案件細節,大家在網上可以查到。

礙於篇幅,這裡只細講昆汀是怎樣處理這場“罪與罰”。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3

罪與罰

前面提到《好萊塢往事》的敘事看似鬆散且沒有目的,但是當把所有細節串聯,就會發現其都指向了8月8日那一晚。

2月9日,克里夫遇到一名搭車的嬉皮女孩,這個女孩要回住處——史潘農場

克里夫稱自己在那裡拍過戲,正好可以去看看“老友”喬治。

史潘農場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西部英雄劇《獨行俠》就是在此處取景拍攝。

上:片中的史潘農場 下:真實的史潘農場

喬治·史潘於1953年買下整個農場,後來眼睛瞎了,曼森便要求一名女孩定期與喬治發生性關係,以換取農場使用權。

史潘農場成了“曼森家族”非法斂財、宣揚邪教的根據地。

那個女孩正是片中達科特·範寧飾演的“吱吱”。

75年,她因刺殺總統福特而被捕入獄,刺殺失敗的原因是忘記給槍上子彈。。。

曼森的第一次出場,是到波蘭斯基的住處找音樂製作人泰瑞,此時泰瑞一家早已搬走。

片中雖然隱去了前因後果,事實上是因為泰瑞曾答應曼森幫助他進入娛樂圈,還給他留了家庭住址。

但他後來發現曼森唱歌太難聽就食言了,曼森因此記恨上了。

當然,這並不表明曼森“錯殺”了對象。

1968年,波蘭斯基因執導《聖斯瑪麗的嬰兒》而名聲大噪,片中瑞克曾提過一嘴。

這部影片惹怒了曼森,他宣稱波蘭斯基是異教徒,莎朗所生的孩子必是撒旦,因此要將他們處死。

事發當晚,曼森並沒有親自上陣,而是派了三女一男前去。

1970年,案件審判時,其中一名女子稱自己犯罪完全是因為服用致幻劑(LSD)所致。


所以在片中,事發當晚克里夫也服用了致幻劑。

其中辛辣的諷刺意味,大家可以在影片結尾細品。

在1985年波蘭斯基出版了一本回憶錄,他提到自己當時曾懷疑兇手是李小龍。

“李小龍是唯一自己知道的具有打倒一幫人的技能的人”。


當時,案發現場現場還發現了一副眼鏡。

恰逢李小龍透露他眼鏡丟了,波蘭斯基藉機帶他去配眼鏡,並比對了與現場遺留眼鏡的度數是否與之相符?

結果當然是不符。

片中安排克里夫與李小龍對打的意義或許就在於此,這對結尾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伏筆。

昆汀一直強調這部電影不能劇透,所以本文一直在結局門口打轉。

或許影片前半段會讓你昏昏欲睡,懷疑“這TM是昆汀?”放心,最後半個小時,一定會讓你為之一振:“這TM就是昆汀!”

這是個既往見過的鬼才昆汀,也是個既往未見過的柔情昆汀。

他依舊堅持對膠捲的迷戀:

依舊保持著戀足癖好:

依舊“弘揚”暴力美學:

但,正如昆汀在接受採訪時所說:

“我不奢求大部分觀眾都能對電影中每一次致敬、每一個幽默梗心領神會,但希望影片能將他們帶入一個世界。”

“這些內容並不是居高臨下地向觀眾灌輸,而是溫柔地縈繞在你腦海周邊。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多少就能瞭解一些。可以放心的把自己交給我。”

這是昆汀寫給好萊塢的一封情書:

他知道時代奔騰前進,不會因任何人而駐足停留。



有些遺憾,有些感嘆,有些悲涼,有些愛意,他統統放在了《好萊塢往事》中。

只是這封情書有太多解讀空間,又有太多飽受爭議的點。

1.《煮一壺酒等月光——漫談與古龍有關的電影》,人間電影指南

2.《〈好萊塢往事〉對昆汀的重大意義,只有布拉德·皮特知道》,Jake Millar,易二三(譯)

3.《科普:〈好萊塢往事〉致敬的電視電影,現實事件和有趣的小細節》,Vaultboy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