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哪幾個典故?她們下場如何?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一個典故,是許多懷春少年夢中的渴望,常用來形容女子過人的美貌。這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代名詞,那這個典故來自於哪些人,又起源於何處呢?

“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故事。

“落雁”指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

“羞花”談的是楊玉環觀花的故事。

●西施

西施的本名叫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在越國的苧蘿村,就是現在浙江諸暨的苧蘿村。西施從小跟她母親在江邊浣紗,所以有人管她叫浣紗女,一般大多都稱她西施。在過去來說,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首,有傾國傾城之貌,據說有一天她在江邊浣紗,水裡的魚兒見到她的容貌,竟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入江底。從此,西施“沉魚”的這個代稱就慢慢流傳開來。

西施畫像

西施為何有如此美貌呢?傳說有一神話,說西施乃是月殿嫦娥手裡的一顆明珠,不慎掉落凡間,此時西施的母親正在浦陽江邊浣紗,在水中倒影裡看見一顆亮珠從天上降落,她抬頭一看,驚得張開了嘴巴,正好明珠落入她的嘴中,不久西施的母親就懷孕了,懷胎十六個月,一朝分娩後,取名為西施。當然,這是傳說,是神話,認為此女只應天上有,是人們對西施美貌的美好解釋。這個美麗的傳說,也並沒有給西施帶來一生的福氣,反而帶給她的是撲面而來的悲慘命運。

越王勾踐為報滅國之仇,打算對吳王夫差施行“美人計”,於是進獻西施,從此吳國逐漸沒落以致失敗。王維寫有幾句詩大致描述了西施前半生的工作履歷:“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吳王敗落,勾踐目的達成,西施也成功地完成了間諜任務。一般間諜是最知道內幕的人,往往下場悲慘,那麼西施的下場究竟如何?正史中並沒有過多記載,根據相關書籍的記錄與描述,西施大概有三種下場:

一、隨范蠡紅塵作伴,歸隱江湖

根據唐朝陸廣微編寫的《吳地記》,裡面援引了一段《越絕書》的記載:“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宋代的《鶴林玉露》中也認為西施的結局是跟范蠡一起走了,不管怎麼說,西施的這個結局是我們願意看到的,畢竟美女跟情郎最終還是走到一起,紅塵作伴,浪跡天涯。想想都覺得浪漫的一塌糊塗。

二、被情郎范蠡淹死

這個說法最荒誕,最毛骨悚然。說是范蠡因為害怕西施的美貌會蠱惑人心,所以他就把她帶走了,行船到太湖中心的時候,范蠡一咬牙,將西施推到湖裡淹死了。

三、被吳國人沉到水裡淹死

這個說法來自《墨子》,相比上面隨范蠡歸隱江湖的說法來說,西施被淹死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墨子》寫於戰國,而第一種說法,最早的《越絕書》寫於漢朝,比《墨子》晚的多。成書越晚,編纂性越大。《墨子》中說道:“吳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意思是吳起為什麼被車裂,因為他功績太大。西施為什麼被沉湖,因為她長得太美了,無論是誰都很容易被她迷惑,所以必須死。那是誰把她沉到水裡的呢?明朝楊慎認為,西施是被吳國人淹死的,因為是她導致吳國敗亡,所以是為了報復她顛覆吳國。

羅隱有詩:“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如有人不太瞭解范蠡或想進一步瞭解范蠡此人的,可以看看 )

●王昭君本名王嬙,字昭君,出生於南郡秭歸縣,也就是現在的湖北興山縣。建昭元年,被選入宮廷,成為了一名宮女。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元帝因後宮女子眾多,自己根本看不過來,就叫畫工毛延壽畫了像來,看圖召見寵幸。所以這些宮中女子都賄賂畫工,唯獨王昭君不肯賄賂,所以她的像被畫的最醜,所以一直就得不到漢元帝的召見。後來匈奴主動來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漢元帝就按畫工所畫之像選了一個較差的王昭君去,臨行前,漢元帝就見了一面王昭君,才發現昭君容貌最美,優雅大方,現在竟親手把這樣的女子送給別人,悔之不及。後來漢元帝就把毛延壽等畫工都殺了。

個人最喜歡王昭君這幅畫像,傲雪玫瑰般的風姿,賞心悅目

昭君告別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黃沙滾滾、馬嘶雁鳴,使她心緒難平,於是大漠途中,彈了一首《琵琶怨》,悽婉悅耳的琴聲,美豔動人的女子,使南飛的大雁忘記了擺動翅膀,紛紛跌落於平沙之上。由此,“落雁”便成為了王昭君的雅稱。

“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僅憑一女子就維護了漢匈關係的穩定和平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結婚後,生了一個兒子,兩年後,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根據匈奴習俗,王昭君必須改嫁給呼韓邪單于的長子,王昭君不能接受,但也無力抵抗,自此王昭君鬱鬱寡歡,年紀輕輕便駕鶴西去。葬在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據說入秋以後,塞外草色枯黃,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所以取名為“青冢”。宋朝王安石寫有一首詩: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貂蟬

貂蟬,是《三國演義》裡虛構的一個人物,正史上並無此人。羅貫中根據元雜劇中的一些信息刻畫出了貂蟬這一形象。歷史上雖無此人,但貂蟬這一名號還是挺響亮的;雖為戲劇人物,但在虛幻的戲劇世界裡,貂蟬也有她的人生。

貂蟬,原名叫做任紅昌,山西人。羅貫中有詞贊曰:‘原是昭陽宮裡人,驚鴻宛轉掌中身,好花風嫋一枝新,畫堂香暖不勝春。’說她婀娜多姿,有驚人美貌。話說貂蟬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了,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多麼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都比不過,趕緊躲到雲彩後面去了。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曾經耗費大量筆墨渲染貂蟬義舉的羅貫中,對貂蟬“長安兵變”後的描述,始終著墨不多,在歷史價值被榨乾之後,她遭到了主流文人的拋棄。至於貂蟬的結局是什麼?現在人們眾說紛紜,正因為她是一個小說中的虛構人物,所以有關她的下落和結局的說法很多,有的說是自殺了,有的說被曹操藏起來了,也有人說進寺廟削髮為尼了。總之,她的結局也不是很美好。

楊玉環

楊玉環

楊玉環,大家耳熟盡知。歷史上傳奇色彩濃重,現如今的影視題材關於楊貴妃的源源不絕。一首白君易的《長恨歌》就足以描述楊玉環一生的悲歡際遇。“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就能看出楊玉環的出眾姿色。一生嫁了兩代君王,先嫁給了壽王李瑁,後又嫁給了公爹唐玄宗。中途出家,很是傳奇。

據說有一次楊玉環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被別人看見,就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的低下了頭,所以楊玉環“羞花”稱號由此而來。現而今想來,她當時摸得應該是含羞草吧。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國難當頭,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往蜀中,途徑馬嵬驛,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是紅顏禍水,安史之亂皆因貴妃而起,所以一致要求處死楊貴妃,唐玄宗為求自保,不得已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縊死在梨樹之下,時年三十八歲。隨後唐玄宗派人去尋找楊貴妃遺體,但未尋得。

當然關於楊玉環之死有好多種猜想,有人說她死於亂軍之中,也有說她吞金而死,更有甚者說楊玉環根本就沒有被賜死,而是漂洋過海,去了日本,終老而亡。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否為真,日本有楊貴妃的陵墓這倒是真的。

這就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故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茶餘飯後一談資。

紅顏自古多薄命,悲哉,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