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81年前的惨烈,电影《血战台儿庄》里每一粒灰尘都是真的

70年代弗兰克林·斯凡那拍摄了《巴顿将军》,理查德·弗莱彻拍摄了《虎!虎!虎!》。

而中国80年代之前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拍了较多的如《地道战》这样,大历史背景下虚构的故事,虽然仍有教育意义,也有相当的娱乐性和手法创新,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沉重深刻每个人都无从回避的历史章落,在大银幕上缺少了它应有的厚度。中国电影,亟需一部有质感的二战题材巨片。

电影《地道战》

迟到不等于缺席。

刚从混沌中走出来的中国电影人开始思考着如何拍摄属于自己的史诗战争片,以中华民族史诗般的真实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

广西电影制片厂的陈敦德就是这些电影人中的一个。

陈敦德

陈敦德被同时期国外电影的表现力所震撼,对比国内电影的现状,他用了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如坐针毡”。

于是,电影《血战台儿庄》就这样被提上了日程。

后来,无论是从电影的拍摄规模、所呈现的那段历史,还是拍摄过程和最终效果来看,《血战台儿庄》都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段史诗。

一寸山河一寸血

关于电影取材的那段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如同“中途岛战役”之于太平洋战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于东欧战场,“诺曼底登陆”之于西欧战场,“台儿庄大捷”对于远东战场,对于往后中国的国运和中华民族都有重大意义。

彼时中华大地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失地千里,损兵百万,南京沦陷,亿兆黎民被蹂躏在日军的铁蹄下。

而日军又集结了最精锐的板垣第5师团和矶谷第10师团,意图攻取徐州,实现快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滕县、临沂、台儿庄一线则是进攻徐州的门户。

于是,这里就上演了29万武器简陋的中国军人对阵5万拥有精良装备的日军历时一个月的惨烈战役。

最后中国以5万人换2万人的代价,赢得了胜利,这是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场大胜。为中华民族,也给世界埋下了一颗信心的火种。

时任美国驻华武官的史迪威上校本对中国抗战不抱希望,但经此一役,他改变了看法。

“中国可能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后为四星上将的史迪威

这么一场举世闻名的战役,怎么拍?

陈敦德犯了难,广西电影制片厂是小厂,资源不够,他就想到了“老大哥”八一电影制片厂。

北上找到八一厂,借来了导演杨光远和相应的资源。

并且拍摄计划还得到了时任国家电影局局长石方禹以及一些当年参战的黄埔军校将领的支持。

李宗仁原秘书程思远先生甚至亲任顾问进行指导。

有了上面背书,陈敦德和杨光远就开始着手执行。

导演杨光远

他们不但拿到了240万在当时堪称巨款的投资,还得到了军方的大力支持。时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派出了在全军响当当的优秀部队来参加拍摄。

让80年代的中国军人出演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军人,如同1994年梅尔·吉普森在《勇敢的心》里启用了大量爱尔兰士兵一样,面对敌人时的愤怒情绪完全无须调动。

那种视死如归的状态,不用演,就已经全部来自他们的本能反应。

电影中饰演中国军人的都是当时的现役战士

因为过于真实的重现了当年的情景,摄制组都哭得有点拍不下去,最后是导演再三下令,才忍住眼泪继续拍。

拍摄过程尚且如此沉重,无法想象1938年真实的战场。

当时中国军人的牺牲有多大,我们看看电影中的这段戏,就知道了。

六个士兵抬着一个担架,一共四句对话:

“站住,抬的什么人?”

“报告长官,这是我们营长。”

“你们营还剩多少人?”

“全营都在这儿了。”

战斗惨烈到以连、营,甚至到团,成建制的阵亡。

在巷战中凿墙放枪,白刃战里空手接刺刀,到最后手都不是自己的手了。

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激烈的战斗之一。

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血战台儿庄》剧组竭尽全力的还原了历史真实面貌,这是一个民族的背水一战,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士兵,他们是如何参与到这场关乎国运的战役中。

其中31师一五八团三营七连连长王范堂连夜组织敢死队和日军抢夺阵地,57个战士,只回来了13个。

49年后,当得知有人要拍摄《血战台儿庄》,79岁的王范堂失声大哭,半个世纪的情绪都涌上心头。

就像《集结号》里的谷子地,那些没有活下来的战友,是他一辈子的牵挂。

左为壮年王范堂,右为老年时期,王范堂1987年去世,并未活到电影公映的那天

每一粒灰尘都是真的

71年后的2009年,画家徐青峰在创作历史画《血战台儿庄》时说道自己创作的一个起点,是看到了一段真实的影像资料: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只有十厘米左右,人潮涌向城门,战士们已不顾城头的机枪……大刀队——片中的十几个黑影,时而跑动,时而停下,不一会工夫,只看到远处的城头上有黑影闪动,大刀队已翻上城头……在大场面的真实战争场景中,个人只是其中一个“点”,大片的是青灰色的硝烟。

在电影《血战台儿庄》中,我们也能找到徐青峰说的那个城头。电影最后,镜头缓缓摇过一片残垣断壁,战士们的遗体堆满了台儿庄的城墙。

看到这里,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想起《义勇军进行曲》里的那句歌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血战台儿庄》剧照

台儿庄一役的胜利,对1938年的中国军民来说,不但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抵抗日本法西斯的能力与决心,也告诉了我们自己,曾经战无不胜的日寇可以被击败。

而《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对于我们民族也同样产生了重要意义。

1987年电影公映后上座率高居当年全国之首,由于电影对当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表现进行了客观呈现,还得到了海峡对岸的正面回应。

电影上映后几个月内,对岸同意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互动的大门就此打开。

不得不说战役改变了国运,而它改编的电影又给这个民族带来了新的契机。

对岸老兵回乡

回顾本片,在对这段历史的电影艺术化上,主创陈敦德和杨光远一致认为要拍出纪实美学的感觉,因为历史过于沉重,他们希望:“每一粒灰尘都是真的”

于是相对之前中国战争题材的电影,《血战台儿庄》有了更多的写实风格。电影打破了块状的叙事结构,尤其是对人物的塑造,没有过多强调前因后果,而是糅合到了历史的动线上面。片中“开封会议”一场戏,甚至连台词都几乎照搬了史料可寻的真实对话。

所以,我们才看到电影在史实基础上,通过情绪相对克制的表达,为观众很好的还原了那段历史,也还原了中国人的那段记忆,沉浸其中,每一粒灰尘都是真的。

《血战台儿庄》这种在纪实和写意之间的平衡,也为中国电影画上了史诗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