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最出色女弟子颜宁,如果没从清华出走美国,能评上院士吗?

当又一年院士评选落下帷幕,哪些一流人才不负众望入选、哪些备受瞩目的备选人又意料落选,诸如此类的话题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热点。而未能入选中国院士、最终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颜宁教授,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之一。

如果颜宁当初一直留在国内研究,没有远走普林斯顿大学,那么她是否如今早已评上中国院士呢?或是换一种说法,如果颜宁早日评上了中科院院士,她还会从清华“出走”吗?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评上院士的“分量”究竟如何。一位科学家、学者,如果能够评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或是中科院院士,无疑都是一份巨大荣誉。能够入选院士之列,意味着是领域内顶尖水平的人才,具有权威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和发现。有了院士金身加持,不仅可以享受更多的权利和待遇,在科研领域也会有更加优渥的条件。

而颜宁作为施一公最出色女弟子,她在清华期间已经取得极有分量的国际性成就,就当所有人都认为她已经“拿定了”院士之称时,颜宁却意外落选中科院院士。然而在“出走”赴美、前往普林斯顿大学任分子生物学系终身教授后,颜宁却被评委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着实富有一定的“戏剧性”。中美院士评审方式究竟存在什么区别?国内科教研环境对于一流人才和优质留学生的吸引力究竟如何?这的确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实际上,中美院士评选的确具有一定的差异。首先,我国评选院士与界内人脉关系有一定关联,同研究领域前辈和权威院士的举荐对评选结果起到一定影响。而这些隐形的条条框框,在国外似乎并不过分讲究,否则也轮不上颜宁评上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一定程度上就为优质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对于领域内成就斐然的顶尖科研人才而言,评选院士不仅仅得到的是“荣誉认证”,更加实在的则是带来了科研上的便利。就以颜宁所研究的结构生物学领域,基础的实验设备一台就高达几百万美元,可以说项目经费数额庞大,没有足够的科研条件是根本无法开展下去的。如果能够评选上院士,那么建立起人力、财力更加雄厚的实验室就相对更容易,对于科研过程的深入进行非常有利。因此也有网友表示,若是能够早早得到先进的研究设备和条件,颜宁或许也不会选择“出走”。

所以,颜宁如果当初留在清华、留在国内继续科研,如今能否评上中国院士,这个问题还真是一个未知数。颜宁如果当初没有远走普林斯顿大学的话,很可能没有那个底蕴和条件做出强科研成果;留在国内又是否会被资历或其他多种因素所绊,这一切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如今,很多人的观念至今还停留在浅显的“出国就是叛国”的层面上,实际上是相当错误的。颜宁教授如今虽在美国任教,但在此之前她倾尽精力在清华工作多年,教育和带出不少优秀学生。选择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讲授,无疑是国外世界名校具有更强的科研实力、更优质的科研环境,赋予优秀人才更多的科研可能。在这里,颜宁有可能带领优秀团队早日做出更大的科研成果,这样的成果终将造福的是全人类。

高级人才的流动再常见不过。外国人才也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之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伟大实践在改写中国未来,而中国的一流科技人才也完全有能力走出去,去改写世界的未来。作为日益昌盛的大国,我们可以有、也应该有这份“气度”和文化自信。你们觉得呢?

文章转载自“中国高校在路上”,谢谢!有改动。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删除,再次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