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小企業會感到實業難做?

ttz1291666822


個人從2000年開始創業,小微企業越來越難做的確是一個現實現象。

分析幾個主要原因:

1、經營環境變化,經營成本劇增,19年過去人員工資和房租兩項主要創業成本增加了20倍。成本的劇增對從業者素質要求更高,也吸去了企業大量利潤。

2、中國內地企業稅負較高,2019年降稅以前年淨利潤低於100萬企業主賺100萬有54萬稅費,高於100萬的企業主賺200萬有138萬稅費,2019年增值稅降了3個點,企業所得稅100萬以內降了5個點,200到300萬之間降了15個點,賺100萬隻要交46萬了,100到300萬之間,賺200萬隻要交97萬了(社保等費用按淨利潤的8%計算),香港企業一年賺100萬交16.5萬稅金,賺200萬交33萬稅金,中國內地的小微企業降稅空間還很大。

3、中國的大學沒有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業者素質培養學科,沒有系統培訓過的創業者在當下市場環境下破產概率超過70%,也算正常。

4、整體的市場產能過剩,部分從業者出局符合市場規律的特徵。

今年我身邊年淨利潤率超過10%的老闆幾乎沒有,賺錢的不到20%,30%左右持平或略虧,超過50%的虧損。

避免被淘汰只有兩個選擇:在現有行業提升競爭力,成為行業前5%的優勝者。或者換一條你有競爭優勢的賽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你擁抱變化才能留下。


鄧冠衛


我最近研究這個比較多,查閱了一些中國中小微企業的資料,以及日本、臺灣、德國、法國等國家(地區)的中小微企業發展史,大體談一下看法。和日臺德法等國家(地區)相比,中國大陸的小微企業難做,原因有六:1、土地制度差異。以臺灣省為例,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臺灣省開始土改,省政府贖買地主的土地(約佔土地總量的一半)再賣給個人,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合作社。其性質是土地所有權公有,使用權私有。日德法韓印等國家在很多地方與臺相似,特別是日本。這種方式不像前蘇聯,前蘇聯是土地所有權公有、使用權也公有,絕對公有喪失了效率;2、合作社體系差異。以德國為例,《資本論》中"論德國住宅問題"一文己透露了一些信息,德國建立了土地合作社及其他一切合作社,在合作社基礎上形成了家庭農場,家庭農場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則是中小微工業經濟,德國的工業企業體系是內生性的。中小微企業繼續成長壯大則是"隱形冠軍企業"(品牌世界前三,年銷售50億歐元,員工人數從百人到千人不等)。2017年全球隱形冠軍企業共有2500家,德國佔了一半多,共1307家。個人認為,德國的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的土壤是其合作社體系,法日臺荷等也是如此。3、合作金融問題。以法國為例,2008年次貸危機之時,世界上排名前五的銀行中,有一家叫法國農業信貸銀行,研究這家銀行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它其實就是成千上萬家農村(農民)信用合作社的聯合體。德國合作銀行也很厲害,它也是一大堆城市(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組合,佔全國存款總量的四分之一,個別分支機構甚至佔有當地農村80%的存款市場。想做好農村(城市)合作社,首先應該做好合作金融。4、合作社利潤問題。世界範圍內,凡是合作社,都應遵循一個"羅虛代爾原則",該原則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不追求利潤"。因此,以利潤為中心的合作社、合作金融,都不是純粹的合作社和合作金融。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包括中國合作運動之父薛仙舟,我黨早期合作運動的引領者共產黨人於樹德,毛澤東同志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此中的一系列合作社觀點,都是純粹的、本源的、準確的觀點。可惜現在的我國合作社發展,在意識形態領域、在路徑依賴方面都受前蘇聯影響巨大。5、培訓和教育問題。可查閱德國的二元教育體系,以及上世紀三十年代梁漱溟先生的山東省鄒平市的合作社實踐,以及梁先生著作《鄉村建設理論》;6、稅費。美國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消費合作社非常多,自宮有合作社,華爾街上有城市信用合作社、海軍有消費合作社,大學有合作社(協會),各居民社區有合作社等等,美國人的社團文化極其普遍。對於美國的信用合作社而言,最大的特點是沒有稅,這讓華爾街的銀行資本家們羨慕嫉妒恨。當然,美國的合作社不重生產而重消費。。。總之,我國中小微企業的發展,也應植根於土地一>合作社一>合作金融,從而實現合作、共贏、成長、發展。。。只有圍繞以土地使用權流轉為中心的城市(農村)合作社做好了,鄉村振興實施了,我國的中小微企業才有了沃土,紮下了根基。寫字太多,累花眼了,建議今日頭條也學一學微信,可以電腦下載APP,鍵盤輸入。


行萬里路31415926


我認為中小企業作實業難的原因:

一、企業勞動力成本在上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其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勞動人口占比持續上升,這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供給,也通過高儲蓄率保證了資本存量的不斷增加。但這一增長動力在2004年之後開始弱化。2004年前後,中國東南沿海出現了低端勞動力供給緊張的問題,製造業成為“用工荒”的重災區,隨後一些中部地區如湖南、河南等農村勞動力的流出省份,也出現了用工緊張的現象。

二、企業的資金成本在上升

很多中企業由於企業自身原因和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體制,中小企業是很難在國家商業銀行中貸到利率優惠的商業貸款;只能到一些非金融機構或民間小貸公司去借高息的貸款。這部分利息佔企業總貨款的2%--3%。

三、中小企業生產科技含量普遍很低。

中小企業處於全球產業鏈低端,一般是給大企業作代工,沒有自己的研發部門,創新機制不行。對於中小企業而言,扣出成本沒有什麼利潤。

四、國家在升級和轉型企業

在這輪清理粗放的企業,轉型為優質企業活動中,轉型成功的企業經營成本肯定是有所上升,不成功的企業就退出了消失了,這樣有些業務必定會因上下游企業的變化而消失或銳減。

五、對企業環保監管要求

為了達到在全國環保普查中合規,必須購置相應環保設備。雖然這是生產達標必須的,但因這歷史的環保債,一下子攤在這1-2年完成,無形增加了壓力,企業受不了。

六、國際上貿易戰

國際上的外部環境變化使得中小企業無法掌控的,做實業變得越來越難,特別是面對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新趨勢,中小企業將面臨新的衝擊。企業的業務量下滑得厲害,業務銳減到原先的10-30%。

總之,中小企業感到實業難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傳統制造業利潤被成本上漲因素抵消殆盡,無利可圖了。

------------------------------------------------------------------------

大家在(財經、三農)方面的熱點,我們可以一起共同學習和討論。


虎子財經


說起企業都是淚,近十年,政府減稅,減費越減越多交,就連降電費百分之十,這馬上換電錶,電費又上去了,企業還怎麼生存阿


執著的毅力


說白了實體被網購搞死了,實體年年虧損,自然沒有錢來拉動消費了。第二實體好多都是賠錢苦支撐著,那還能給企業定貨,發貨,各行實體都沒有啥生意銷不出去了。企業自然沒得搞。年年白菜價,完全把市場殺爛了。這會長期低迷下去的,除非取消網絡,才能恢復市場繁榮,實體銷售好有利潤才有消費能力。所以消費靠實體,銷售以要靠實體,實體要靠市場繁榮,整個鏈條以死,幾億人的飯碗都成問題,那來錢消費,過去實體是過去消費主力軍,帶動很多行業消費,相互拉動的集聚優勢,現在自身難保。


彭剛32


關鍵是資源不匹配,有錢的人都去炒股放貸款,也沒有人願意投資農產品,農產品週期長,沒有3到5年是做不出來品牌,可是現在企業壽命只有2.5年,創業者能力有限,一旦資金鍊斷了,就是雪上加霜。銀行只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


空心麵條闖上海


稅高,爺多,利息高,


漁山島6839


簡單說,做實業的需要具備很多東西才能不至於失敗,比如精通專業知識,要擁有屬於自己的技術,生產力,適合自己的上下游供應商,開發市場,培養客戶,維護客戶,公司管理,品牌推廣,產品研發,技術升級,資金來源,生意不景氣時資金週轉,市場行情,運氣,所處的政策環境,如工商稅務等等,這些下來至少得要三五年以上時間才能完成,而最終能否成功還是未知數,如果每個人經過努力後都能獲得成功的話,那麼遍地都是老闆了,所以,當中必然大多數創業者將會面臨淘汰出局。所以,幹實業需要一定的能力及資本才行


幻風—恆溫淨化新風機


我個人認為不管怎麼改變 實業才是國之根本!目前只是 社會在成長階段!艱難是肯定的 但一定會有春天的!



一牧青一


這是一場革命!跟不上時代了只有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