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希特勒只發展經濟不侵略,德國現在能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嗎?

共跳滴水線子


這一假設實際上並不成立!

1920年,三十一歲的希特勒在機緣巧合下加入了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並於當年和安東·德雷克斯勒、戈特弗裡德共同起草了著名的《二十五點綱領》;這一綱領雖然是納粹的政治政綱,但同樣指明瞭他們在經濟領域的方向。

比如廢除利息奴隸制、將所有大百貨商店和高級壟斷組織收歸國有、由政府分配大企業的利潤等等。當然,希特勒並不想成為一個金融家,所以他對經濟領域的要求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的服務自己的政治目的:即在聯邦內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以便實現本黨所主張的一切。

而且我們通過《二十五點綱領》中的靠前條款其實不難發現,發動戰爭和反猶太是希特勒預謀已久的企圖,它們的發生可以說不可避免。

比如第三條,希特勒要求德國應該擁有足以養育和移植德意志人民的領土和殖民地;再比如第四條明確寫道,猶太人不能成為德意志公民;第七條,希特勒認為如果德國的資源有限,那麼就應該全面驅逐非德意志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十五點綱領》頒佈後的十年間,德國工人黨再也沒有正式的提出過任何一個經濟綱領。這也就意味著當時德國的經濟將完全按照綱領的指導運行,綜述而言就是國家全面干預經濟。即便希特勒維護私有制,但其背後仍由國家和政府主導。

到了希特勒獨攬大權前夕(1931年至1932年),納粹黨相繼出臺和頒佈了多部經濟政策草案和綱領,而它們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即將成立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經濟模式和體制的基石。

但無論這些草案和綱領的相關條款多麼繁冗,其都要明確並堅持一個原則:即軍事統制經濟;也是自此開始,希特勒真正的將國民經濟全面的推上了軍事化的道路,進而準備為後來的全面擴張戰爭做準備。

所以說,希特勒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著要單獨發展經濟,而是將發展經濟看作是實現他侵略戰爭的必要條件之一。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這個提問,多少有點毛病,

德國之所以發動戰爭,就是因為經濟和科技太先進太發達了,

朋友們可以瞭解一下,

噴氣式飛機是誰發明的,

導彈、原子彈是誰發明的,

……,

就當時的工業水平,科技水平是任何國家都比不了的,

假如它不發動戰爭,也可能會有別的國家去打它,

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小國太先進了,它的周邊大國怎麼想,其餘大國又怎麼想,

所以,德國如果光是發展經濟是不可能的,國際社會也會給它下拌使壞,

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猛禽950


如果我們深入研究希特勒以及德國的這段歷史,就會明白,希特勒之所以牟足了勁發展經濟,就是為了發動侵略戰爭,他的經濟是完全為戰爭服務的。



希特勒於1933年被當時的德國總統興登堡元帥任命為國家總理,1934年興登堡死後他便取消總統職位,將其職能與總理合併,稱元首,將所有軍政以及經濟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我們知道,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於1929年爆發經濟危機,各國均在不同程度上遭受著損失以及動盪。希特勒在上臺前稱經濟危機是因為“政府無能”,是政府接受《凡爾賽和約》和戰爭賠款及奉行“社會主義”政策的結果,是共和國和歷屆政府毀滅了德國的一切。他掌握國家權力之後,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也承諾讓資本家以及金融家有更好的投資環境,總之,每個階級他都許諾了一點東西。而與此同時,他通過政府幹預,大力興建水壩、高速公路、鐵路及其他公共基礎設施,提供大量工作崗位,解決了就業問題;而且,政府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稅收、擴大國債和實行通貨膨脹,緩解國內經濟壓力;與此同時,政府大規模進行軍事採購和訂貨,一方面是為了刺激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戰爭做準備。



不得不說,這些措施使得德國經濟很快走出了經濟危機,這在當時相比於一潭死水般的歐洲,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經濟恢復使得希特勒獲得了國民的熱烈擁戴。在二戰結束後甚至有很多德國人認為如果希特勒在當時死去,那他就是德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理之一。

經濟與軍事總是相輔相成的。我們現在說經濟發展是基礎,但是一味地發展經濟,不均衡其他方面,尤其是軍事方面的發展,是無法在當今殘酷的國際環境中立足的。當時的德國受到《凡爾賽和約》的極大約束,不僅在經濟上對德國進行瘋狂的掠奪和懲罰,而且嚴格限制德軍的軍隊數量,不允許德國擁有空軍,路面部隊嚴格限制在?以內。如果希特勒僅僅著眼於發展經濟,追求經濟的繁榮,那麼一旦與英法等國發生摩擦,兩國立刻可以《通過凡爾賽和約》,甚至動用軍事進行威脅震懾。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是幾乎無法反擊的。因此,謀求打破和約,重新擁有武裝力量,就是希特勒初期最大的心願了。



其實,當今就有這樣的例子。德國與日本二戰失敗後,遭受國際社會制裁,所擁有的武裝力量被極大地限制。兩國也是一心發展經濟,也都取得了傑出的成績。德國被稱為歐洲的“火車頭”,在經濟上對歐洲影響極大,而日本則一度是全球第二經濟體,然而兩國卻都沒能成為超級大國。甚至在很多事情上,還得仰人鼻息。也是有鑑於此,日本總是千方百計想要打破制裁,重新加強自己的武裝力量,這一點還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所以,在現今的世界格局中,經濟十分重要,但是軍事實力,可以說是萬分重要。如果沒有獠牙,你長得再肥,不過是別人眼中的一頭肥豬罷了。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如果按照希特勒的計劃,能夠拿下阿富汗的話,也許有可能;因為,誰擁有阿富汗誰就擁有整個世界;再補充一點,德國曆史是這樣記載的,如果在1938年,希特勒因為某一場事故死去,或者像華盛頓那樣退休不幹;那麼,他將作為德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被記錄下來;記好了,不是最偉大的人之一,是最偉大的;很可惜,他發動了二戰!!!


環保綠蘿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

希特勒不發動戰爭,只發展經濟,德國會怎麼樣不好說,但德國肯定成不了世界第一超級大國。

希特勒的政策是不可持續

1933 至 1939 年間, 德國的軍費總開支共計 900 億馬克 ,佔同期國家支出總額的6成以上。瘋狂擴軍備戰中 ,德國消耗掉了全部資金 ,黃金外匯極其短缺 ,同時國家債務超過 600 億馬克。

德國經濟雖然,因為這一波“瘋狂”,在短時間內大有起色。可是納粹這種“窮兵黷武”的政策,卻是不可持續的。畢竟德國造出來的飛機大炮,不能吃不能用,只能用來殺人。

如果不發動戰爭,德國早晚會資不抵債,只有破產一條路可以走。

德國市場不夠大

德國本土市場並不是很大,在德國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下很快就會飽和。德國經濟想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要大力的拓展海外市場,來為德國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

可是這時整個世界已經被英美法等老牌帝國主義瓜分完畢,並且它們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實行嚴格貿易保護政策,使得德國根本無法進入這些市場。

無法拓展新的市場,德國經濟便無法更進一步,最終只能卡在某個瓶頸處,上不去下不來。肯定是發展不成超級大國的。

德國資源不足

資源不足,是導致德國二戰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資源不足,也制約著德國國力的發展。

德國除了煤炭可以自給自足外,而其他的資源,如石油、鋁、有色金屬、橡膠等重要的資源則都需要進口。

而在這個充滿了陰謀詭計和爾虞我詐的世界,這很容易會被某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卡脖子。

不說其他,單就石油供應被掐斷,恐怕不出兩個月的時間,德國就得整個停擺。(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從中提煉出來的汽油、柴油、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洗滌劑、染料、醫藥、農藥、炸藥和化肥等產品涉及到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希特勒借助經濟危機上臺,上臺之後花費大量精力治療經濟危機。希特勒在治理經濟危機的過程中,展現了自己在經濟上的能力。希特勒僅用了四五年時間,就治療了經濟危機。到了1936年,德國完全走出了經濟危機,德國的各項經濟指標都超過危機前。當時的德國工業指標成為僅次於美國和蘇聯的第三經濟強國。希特勒治療經濟危機之後,逐漸走上了對擴張的道路,最終成為德國成為成為二戰的發起國,並且在二戰中被打敗。

如果希特勒上臺之後,只一心一意發展經濟,而不是走上對外擴張侵略的道路,德國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嗎?我覺得即使希特勒全力發展經濟,也很難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

超級大國是指極端強大的國家,當然這個極端強大包括經濟、軍事、文化、政治、人口、國土面積等多方面的綜合實力。進入近代社會以來,世界上曾經出現過三個超級大國,大英帝國、蘇聯和美國,現在美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現存的超級大國。現在還有一些國家有成為超級大國的潛力,比如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家。我們熟知的英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強國則不在潛在超級大國之列。

希特勒上臺之時的納粹德國,在當時並不是一個強國,但是一個經濟強國。德國有成為超級大國的經濟基礎。一戰以後,德國在廢墟中重建,到了二十年代末德國已經成為歐洲資本主義第一經濟強國。此時的德國工業產值僅次於蘇聯和美國,德國在經濟上貌似有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潛質。但是德國的經濟基礎則相對薄弱,德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美國資金的輸出。當時的經濟水平都沒有成功超越美國和蘇聯,德國即使成為超級大國,也不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超級大國。即使沒有二戰,德國也很難成為超越美國的超級大國。

超級大國,也需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做為支撐。一戰以後,德國成為戰敗國,遭受到了《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德國的陸軍被限制在十萬人,海軍只得擁有一些輕型艦艇,不準擁有空軍,不得擁有重型武器。希特勒如果只發展經濟,不對外侵略的話,也勢必很難突破《凡爾賽和約》的種種束縛。到時候的德國將會和現在的德國差不多,單隻腳走路,經濟上成為一個巨人,政治和軍事上卻是一個矮子。當時的國際環境和現在不同,當時戰爭的威脅也遠比現在要大很多。當時德國周邊強國環伺,蘇聯、法國和意大利等國都有可能是德國的威脅。德國有可能將自己養成一隻肥羊,結果成為大灰狼的美餐。如果德國想和平成為超級大國,則需要用和平的方式突破《凡爾賽和約》的束縛。

英國能成為超級大國,主要利用了天時,抓住了大航海時代的機遇,成功地成為日不落帝國。這樣的機遇不可能再一次出現在德國身上。當時納粹上臺之時,德國的國土面積大概是46.7萬平方千米,人口大概是6200萬。當時德國主要的工業基地薩爾區也被協約國佔領。德國國土面積相對狹窄,戰略縱深相對較小,而且國內沒有充足的資源,尤其是石油、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德國的人口力量相對較少,也難以支撐德國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尤其是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的國土面積非常龐大,人口眾多,各種資源豐富。

德國的區域優勢不明顯,德國的地緣條件在歐洲世界大國中算是比較差的。周邊強國環伺,東邊是強大的蘇聯(俄羅斯),西邊是法國和英國。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都要面臨著兩線作戰的境地。冷戰期間,德國也是東西方爭奪的重要戰場。英國、蘇聯和美國的區域優勢都比德國要好很多。

德國的科技能力非常發達,這也是德國成為超級大國的重要先決條件。德國有可能成為超級大國,但是德國很難成為世界上第一的超級大國。如果德國想成為世界上第一超級大國勢必要將美國踩在腳下。德國的科技固然發達,但是德國的科技也未必比美國更發達。美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超過380人,德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不超過110人。世界級名校中,美國高校上榜數量穩居世界第一,排名前三全部為美國高校。現在美國的科技創新指標也位居世界第一,遠非德國可以比擬。德國想僅僅依靠科技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號超級大國有一定困難。

如果希特勒不對外侵略的話,德國有可能成為一個經濟強國,也有可能成為一個超級經濟強國。但是德國想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的難度則非常大,想成為第一超級大國則更加困難。當然希特勒的對外擴張侵略,不僅使得德國在大戰中再一次被摧毀,也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


依稀說史


很抱歉,這個假設無法實現。

二戰期間的德國,在軍事力量上冠絕歐洲。科技力量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以至於戰後美蘇拼命爭搶德國的人才和技術。

那麼如果希特勒專心發展經濟,德國就能成為世界第一的超級大國嗎?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希特勒自己絕對不會選擇走這條路

1918年,協約國經過艱苦的戰爭,終於以勝利者的姿態走上了凡爾賽的談判桌。而這張桌子的另一側,則是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歷經了多年苦戰的英法,在凡爾賽讓德國人不僅顏面掃地,還迫使德國接受了讓它為之蒙羞的諸多條款,並趁機割佔了原屬於德國的土地。

正是凡爾賽談判上的屈辱,讓德國人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1929年前後,歐洲再次上演資產階級無法避免的苦果——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將剛剛出現復甦勢頭的德國再次打回原形。深陷經濟泥潭的魏瑪共和國政府,再也無力控制已經被納粹撩撥起來的民粹主義。黯然下臺的魏瑪共和國將德國的權杖交給了納粹。希特勒就這樣成功利用了洶湧的民族主義獲取了德國的政權。而希特勒的背後,隱現的則是大資產階級的身影。

伴隨經濟復甦而成長起來的大資產階級,不滿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強制約束,極力想要擴展國際市場。這一點和一戰前的德國如出一轍。

所以,接下來,納粹的目標必然是投李報桃,佔據更多的土地和市場來迎合大資產階級的胃口。不然,納粹必將失去繼續執政的基礎。

其次,即使德國全力以赴的發展經濟,德國依舊無法成為超級大國

二戰後,在戰爭中大發橫財的美國和迅速從戰爭陰影中走出來的蘇聯,成為世界級的超級大國,在全世界開始了角逐。

而美蘇之所以成為超級大國,擁有著以下人口數量、教育水平、國土面積(即資源)等方面的優勢。而這些優勢在合理制度的引導之下,最終彙集成令世界矚目的力量。

反觀德國,除了教育水平外,其他的方面完全不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條件。

人口上,德國的人口巔峰也就四千萬左右。這樣的人口數量,無法支持德國擁有分工越來越密切的全工業化體系。而沒有強大工業基礎的支撐,德國僅僅能在某些方面佔據領先的地位,而這隻能讓德國成為世界一流強國。

另外德國的疆域面積太小。蘇聯自不必說,擁有著自人類歷史建立以來第二大的廣袤國土。現代俄羅斯光靠賣資源,就能生活的異常滋潤就是一個明證。美國的國土面積同樣排在世界前列,自然資源的豐富也是德國所無法企及的。

所以,失去了經濟發展得兩個最關鍵因素,德國也就失去了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可能。另外,資產階級集團和社會主義集團都只能有一個霸主級別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和蘇聯。德國已經失去了先機,再加上先天的不足,使得德國最終的狀態也就和現在一樣,成為世界一流的強國,但是卻絕對無法成為超級大國。


Crazy歷史


題主的問題是:假如希特勒只發展經濟不侵略,德國現在能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嗎?

可以肯定的說,如果希特勒只發展經濟不侵略,德國現在的經濟地位和現在不會有本質的區別。頂多在軍事和政治上更加獨立,而不會被美國和英國所左右!

希特勒統治德國時期,德國工業佔世界比重最高的時候是1942年,當時的德國工業產量大約達到了世界的四分之一,位居歐洲第一位。但是,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工業國,佔到了世界工業產量的4成左右!

不過,1942年的德國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侵略了大半個歐洲。也就是說,當時的所謂德國的工業產量是集合了大半個歐洲 才實現的!

如果是德國自己肯定遠遠達不到這個比例了!

德國無法成為超級大國的原因有二:

第一,體量不夠。

無論德國有沒有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他的人口也不會在今天超過一億。二戰的原因讓德國失去了12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不過即使沒有二戰的割讓,德國的領土面積也才47萬平方公里。

而由於一戰的原因,德國在海外本來就不多的殖民地也失去了,所以他只能依靠這不到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來苦心經營!

目前,世界人均GDP最高的國家是摩洛哥,人均GDP高達16萬美元,即使德國發展到今天成為人均GDP第一大國,和摩洛哥相當也不會超過17萬億美元的GDP,還是比不上美國。

第二,沒有熱戰也會有冷戰!

假如希特勒不發動戰爭,很可能第二次世界大戰打不起來,但不要忘了,列強的競爭是無時無刻都在進行。

即使沒有熱戰,各大強國之前也會爆發冷戰。這包括為了避免戰爭來臨時準備不足而進行的軍備競賽,也會出現為了削弱對手進行的經濟戰!

德國只要崛起,由於一戰的原因,各大列強都會做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比如,即使在德國入侵波蘭之前,歐洲各國都已經在整軍備戰,除了德國和蘇聯擁有超過300萬大軍之外,法國為了應對德國隨時可能到來的入侵,也已經進行了全國總動員,在法國戰役爆發前已經動員了117個師。

所以,即使沒有爆發熱戰,歐洲各國也會武裝大量部隊預防戰爭的爆發。此時,各國被高額的軍費拖累,一定會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反觀美國,因為在大西洋另一頭,照樣可以向一戰前一樣隔岸觀火,搞不好還能在歐洲列強搞軍備競賽的時候接點單子。

到最後,歐洲列強精疲力盡,美國卻在這段時間高歌猛進維持了世界第一經濟體的地位!

所以,德國照樣不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

不過,由於此時德國已經突破了《凡爾賽合約》的限制,無論在軍事還是政治地位上都已經成為一個正常國家,也算是一種收穫!


歷史風暴


帶有日耳曼血統的德國人從來就有著稱霸世界的雄心壯志,二次的世界戰爭其實都離不開德國的推波助瀾。沒有希特勒,或許也會有其他人可能衝出來攪渾這個世界。

從德國的地理位置發行,即便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也不可能成為世界第一次超級大國。


正是由於受到了世界島和心臟地帶學說才會讓德國接二連三地發起世界大戰。在這個亞非歐世界島上,俄羅斯才是世界島的心臟地帶,從大西洋連接到了太平洋,橫跨5000多公里。至上而下可以打壓亞洲、中東和歐洲。

而德國的地理位置只是處於西歐位置,甚至連同英國搶佔大西洋海洋戰略通道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一個崛起的德國一邊是受到了俄羅斯的居高臨下的打壓,一邊有著在大西洋海洋戰略通道競爭中不佔任何優勢。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先統一西歐,再吸收中歐、北歐和南歐,最後一方面搶佔大西洋通道,另一方面在東歐地區與俄羅斯展開生死對決。這就是德國發起二次世界大戰的真正緣由。

德國不發起世界大戰,那麼只能成為一個強國,而且還是處於英國和俄羅斯之間擠壓下的強國。可如果二戰中可以打開局面,那麼方而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超級大國。這就是希特勒的狼子野心!


鞅論財經


進入工業文明社會之後,目前世界公認的三個超級大國英國、蘇聯、美國。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便是美國。然而想要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其艱難程度不亞於人類登入月球的難度,由此可想而知。曾經的超級大國英國、蘇聯已經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也是經過一百多年的累積逐漸變如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地位。

想要成為一個超級大國,是多方面的綜合考慮,包含一個國家科技、經濟、人口、國土面積、軍事實力、文化軟實力等綜合因素。是一個非常漫長的資本積累。因此,即使從希特勒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之後,希特勒只發展經濟,不發動侵略性戰爭,德國發展至今也很難成為一個超級大國,更別提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的地位。

德國綜合因素決定德國可以成為一個區域性的強國,不可能成為世界公認第一超級大國。

時間的累積,綜合國力的衡量

英國是公認的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世界工業文明的發源地,英國從16世紀至20世紀一直對外進行殖民擴張。

英國對海外的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了鉅額的原始資本積累,英國也從而獲得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其控制海外殖民地總面積高達3367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74%。

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標誌著人類進入工業革命時代,而英國是率先完成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

因此,英國廣袤的海外殖民地,為英國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本輸入與市場輸出,英國率先完成人類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為英國積累鉅額的原始資本積累。

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為英國建造了一支強大的海軍,英國憑藉這支強大的海軍,曾橫行世界幾個世紀,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美國逐漸超越。

英國到18世紀中後期,建立起遍佈全球的“日不落帝國”。

但是隨著時間流逝,在經歷一戰、二戰之後,英國國力全面衰落。日不落帝國消失於歷史長河中。

反觀德國,雖然經歷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也完成工業化的里程,但是由於德國在一戰戰敗,德國在各方面都遭遇致命的重創。

一戰結束之後,德國揹負沉重的戰爭賠款,德國的失業率不斷上升,在經歷華爾街的經濟危機之後,希特勒憑藉利用當時德國民眾不滿,贏得德國民眾的支撐,從而執政德國。

希特勒上臺之後,為恢復德國的經濟做出了一列的經濟改革措施。

1、 申請大量的國際貸款。

2、 貸款恢復德國企業的生產,增加就業人口。

3、 興辦公共工程,如:在德國境內大規模修建公路、鐵路、水利工程等。

4、 瘋狂的暗中擴軍,興辦軍事工業。

希特勒實行的法西斯專政體制,在短時間內使德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的騰飛,使德國在短短的幾年內成為名列世界前茅的工業強國。

但是德國的經濟總量依然不能佔據世界相當大的比例。這一點,我們從美國的經佔據世界經濟總量可以得出來,美國經濟迄今為止仍然佔據全球CDP總量的24%左右,約佔世界四分之一。

科技實力

德國在20世界30年代,曾經是世界科學家的聚居地,德國擁有當時世界一流的實驗室與科技人才,世界眾多諾貝爾獲獎者都集中在德國。

但是隨著希特勒上臺之後,實行排猶計劃以及法西斯專政,使大量的科學家逃亡美國。德國的人才流失率很多。

即使這樣,我們不得的佩服,德國擁有強大的科技實力,從二戰德國眾多的黑科技軍工產品就可以看出。

國土面積、人口

德國如今的國土面積35.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200多萬。即使德國面積在最鼎盛時期在60萬平方公里左右。狹小的國土面積限制德國經濟實力。

而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國土面積高達3300多萬平方公里,蘇聯國土面積達到2200多萬平方公里,美國國土面積達到900多萬平方公里,以此,國土面積制約德國成為超級大國一大重要因素。

貝勒說:希特勒實行的法西斯政權體制,這種體制可以在短時間取得巨大的經濟實力,可是從長遠的角度看,這種模式必然違背自然規律;另外,想要一個戰爭魔人不發動戰爭,一門心思發展經濟,這該問問希特勒,他是否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