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都湧現出了哪些章草名家?其中為何嶺南書家成就較高?

章草名家層出不窮

清末民初,隨著西北簡牘的發現和整理,研究章草書法之風轉盛,出現了沈曾植、于右任、王世鏜、餘紹宋、羅復堪,卓定謀等章草名家。

卓定謀章草立軸


其中餘紹宋、羅復堪二人均與王秋湄先生有一定交往,互有書作贈答,餘紹宋生於廣東,為廣東名士梁鼎芬的外甥,而羅復堪為碑派名家康有為弟子,亦為廣東人。

羅復堪章草立軸


餘紹宋書學章草,取法晉索靖《月儀帖》,學者宋馥譽其書雲,“合山陰王羲之父子矩矱與章草法度為一,以行草為佳,沉厚茂密。行間有遒健深博之氣” ,所作章草氣勢飛動,蒼勁古樸,有銀鉤蠆尾之勢。

餘紹宋草書七言聯

羅復堪亦擅長章草,取法漢史游《急就章》、晉索靖《出師頌》、明宋克及近人沈曾植書法,將今草與章草相融合,其書古雅凝重,洪肆雄強,用筆精熟,時出“連綿草”,金石學家容庚在《頌齋書畫小記》中稱其“善章草,筆力金堅,結形玉立,群推巨擘” 。從題贈中可知王秋湄先生書法與餘、羅二人書法互有借鑑,同受廣東嶺南文化薰陶,為頗具代表性的嶺南書家。

嶺南書家之特色

對於嶺南書家之特色,學者麥華三曾在《嶺南書法叢譚》一文中總結出四個特點:

1、重氣節。如明末諸多抗清遺老,清末抗日之丘逢甲,革命先驅陳少白、胡漢民、林直勉等。

2、重學問。如清代名臣吳榮光、李文田,清代大儒陳澧、朱次琦、簡朝亮,碑派宗師康有為、梁啟超等。

李文田楷書七言聯


3、不求聞達,如疾作焚稿之清代大儒朱次琦。

4、富創造性,如書法自成一格之陳獻章,博取諸家所長之鄺露,工隋碑之李文田,擅長北碑之康有為。

康有為草書立軸


而王秋湄先生生於嶺南,侵潤於前代先賢之遺風,囊括了麥華三總結之嶺南書家諸多特色,無愧乎為此地章草大家。

王秋湄先生之書法

談到王秋湄先生的書法,他早年應從館閣體入手,接受了嚴苛的訓練,書風類趙孟頫。

王秋湄先生行草書札


後轉習章草,筆法自漢史游的《出師頌》、《急就章》,張芝的《芝白帖’》,三國皇象《文武帖》中得,並參以元康裡巎巎、趙孟頫、明宋克諸家風格。

而先生章草書法成就之取得還得益於其過硬的行草書基礎,其行草從二王、趙孟頫得法,為帖學之正宗傳人,風貌和氣息與其友人黃節、葉恭綽極為近似。

王秋湄先生章草書札


黃、葉二人均為近現代書法大家,特別是葉恭綽,其行草書精湛絕倫,“氣魄沉雄,風姿挺勁,一掃三百年來的呆滯衰弱風氣” 。與之交往甚深的啟功評其書雲,“天骨開張,盈寸之字,有尋丈之勢。謂非出於異稟,不可得也。” 。

王秋湄先生在筆力上似乎更加強健,這可能源於先生早年投身革命,做事比較有魄力,而葉恭綽在政界相對平穩,然先生書法的獨到之處,在於他不僅精通書法,對詩學亦頗有研究,著有《攝堂詩選》,因此他的書法中蘊藉著一種獨有的詩人境界,這種氣息的融入極大增強了其書法的韻致。

同時他喜好收藏,藏有諸多佛造像拓片,其中有頗多的書法名品。

王秋湄先生對隸書、魏碑、隋碑也有涉獵,曾專力於隋《鞠遲墓誌》,其隸書則帶有一定的唐隸意味。通過存世的先生隸書、楷書作品來看,他似乎主要遵從帖學,對碑帖書法之間的壁壘認識分明,並沒有像葉恭綽那樣進行將碑融於帖的嘗試,而是運用帖學筆法書寫隸書和楷書。

王秋湄先生楷書八言聯

且根據現有的資料,王秋湄先生書寫章草,提倡從篆隸書入手,但未見其臨習篆書的作品,存世的作品中隸書、楷書也不多。


王秋湄隸書“蔭堂讀書圖”橫幅


雖然他身邊的友人黃賓虹、易孺、簡經綸、張大千、陳師曾均為民國時期擅長碑派書法的大家,但先生似乎如其為人一樣,清高自居,不易受他人影響,恪守著自己的信念。

但不容否認的是,王秋湄先生的帖學書法自成一格,筋骨強健,用筆瀟灑,書作中孕育著一種清剛之氣,加之他性格高亢,極富才情,常年鑽研佛法,晚年其書更是於剛健雄渾中融入了一種沖淡自然的禪境,非尋常書家可比。

王秋湄先生章草立軸


然而,筆者將王秋湄先生歸入政壇書家之中,也是遵從先生的意志,畢竟他一生最耀眼者乃是其青年之時,面對國事日蹙,毅然投身革命,不畏艱難險嚱,參與到推翻滿清帝制的革命運動之中。(未完待續)

(作者鄒典飛系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京派書法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