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影帝 联手演绎 极速狂飙


赛车电影作为一种特定的类型片,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

这类影片中所展现出的速度与激情的碰撞、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会让人大呼过瘾。

而好莱坞也从不缺乏以赛车为主题的电影,比如人尽皆知的《速度与激情》系列。

但鲜少有大片以纯粹的赛车运动为题材。

除了今天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译名依旧很劝退,但内容却是相当的硬核,

小编只想说:喜欢这类题材的影迷朋友千万不可错过——

《极速车王》

这部电影于19年11月在美国上映,但因为口碑太好瞬间就燃爆了全球。

豆瓣上将近两万多人评分高达8.5

烂番茄、IMDB、metasore等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主演是马特·达蒙+克里斯蒂安·贝尔,两大影帝强强联手。

一个饰演车队负责人,一个饰演极速赛车手。

片中有狂飙的速度感与狂轰的冲击力。

也有几乎从头到尾响彻的引擎声、刹车声及弹药发射的声音。

硬碰硬的质感真实到让观众无法在座位上坐稳。

在赛道上比拼时,引擎越轰鸣,车手越躁动。

车道转弯时,坐在驾驶舱的车手恨不得油门一脚到底无限漂移。

那时,对抗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输赢,而是为了尊严,为了梦想,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

那时候,法拉利车队称霸赛道。

人们一旦提起“法拉利”便是胜利的象征。

此时,远在美国的福特汽车,在领导人亨利·福特二世的带领下也在不断求新求变。

后来有销售员提议:我们可以让福特也代表某种象征意义。

于是,福特二世命人和濒临破产的法拉利创始人恩佐·法拉利谈并购事宜。

但因福特过度干预赛车事项,恩佐·法拉利拒绝了福特。

并在言语上对福特二世进行侮辱。

比如说他“肥猪”、“你手下都是妓女生出来的废材”、“永远赶不上你父亲的成就”......

恩佐的每一句话都让福特二世无比难堪,难以启齿。

然后,他开始自己的“复仇计划”。

他吩咐手下,建立一支福特车队——

用最好的设计师设计出速度最快的赛车,用最好的车手打败称霸勒芒赛道的法拉利。

不管花多少钱,老子就是要赢。

福特公司孤注一掷,找到了“疯子”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马克·达蒙 饰)和肯·迈尔斯(克里斯蒂安·贝尔 饰)。

谢尔比,在从事汽车设计前,他是唯一一位在勒芒赛场上获得过冠军的美国车手。

后来因为心脏问题,他不得不退出赛场。

迈尔斯是他的老朋友。

迈尔斯同样精于汽车设计改造。

也同样曾在各种汽车比赛中获奖。

一个懂车的赛车手和一个力挽狂澜的赛车手一样重要,

在赛车研发过程中,每一脚油门,每一次转向,一个优秀的试车手都能够迅速发现问题,高效改进车辆。

两人共同研发设计了福特 GT40。

谢尔比希望能由迈尔斯驾驶 GT40 参赛。

但却遭到了福特的拒绝——

迈尔斯性格不羁,福特公司认为他会说些有损公司形象的话。

谢尔比:迈尔斯是个纯粹的赛车手。

福特公司:就是因为他太“纯”了,不像是个福特人。

不出所料,GT40 第一次出征勒芒失败了。

福特二世终于松下口风。

他同意让迈尔斯参赛。

前提是迈尔斯能先赢下,堪称北美勒芒的「Daytona 24小时耐力赛」。

迈尔斯当然做到了。

这也是美国车有史以来第一次赢得 FIA 旗下的24小时耐力赛。

并且,随后「Sebring 12小时耐力赛」,他同样取得了冠军。

不久后,勒芒耐力赛到了。

迈尔斯也驾驶着 GT40 如约而至。

虽然过程中有些波折。

但他最后还是把其余赛车,都远远甩在了后面。

并且,还在直线竞速中,“撑坏”了最后一辆法拉利赛车。

法拉利赛车全部出局。

福特稳拿勒芒耐力赛冠军。

但福特公司又开始作妖——

他们要求迈尔斯减速,等待另外两辆福特车。

因为三辆福特车一起冲过勒芒终点线的画面,非常适合拍照片上新闻,为福特卖车造势。

让车,对于任何一个赛车手,都是侮辱!

但是,在赛车场上,这其实又是常态,

赛车几乎是世界上最复杂,参与不同工种最多,烧钱最猛的运动,

这个特点注定让它无法纯粹。

比如:2002年F1奥地利大奖赛的巴里切罗让车舒马赫事件.....

但迈尔斯非但没有减速,反而被激发出了更加强烈的斗志,

他驾驶着自己用生命研发出来的赛车一圈圈的刷新着赛道记录。

每一圈,都在战胜自己唯一的敌人——自己。

所有的车都被迈尔斯远远甩开。

他摘掉墨镜,张望了一番——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那一瞬间,他找到了赛车的真谛,他释怀了!

最后,三辆福特车联手驶过了终点线。

如果要怪,也只能怪他喜欢的是世界上最贵的运动,

雄厚的厂商资本,终归是你逐梦的基础!

而最恶心的,莫过于迈尔斯因积分问题,被“输给了”福特认为最有商业价值的队友。

若非如此,迈尔斯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同时赢得 Daytona 24小时、Sebring 12小时和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的车手。

而这一壮举至今还都没有人实现。

比赛结束后,所有人都跑到冠军身边欢呼庆祝。

唯有谢尔比走到了迈尔斯身边试图宽慰。

但迈尔斯并不需要。

他只是淡定地说了一句:

一切都是为了卖车,是吧。

迈尔斯当然都懂。

赛车只是赛车,汽车才是真正的大生意。

热情常常败给金钱,体育精神也只是商业逻辑的附庸。

而小编听到这句台词时,却想到了另一句话——

马丁·斯科塞斯说的:漫威不是电影,只是主题公园。

毕竟,电影只是电影,主题公园才是真正的大生意。

而这部《极速车王》的导演詹姆斯·曼高德,也曾拍过漫威电影:《金刚狼3》。

但应该没人会认为,《金刚狼3》和主题公园有什么关系。

商业与艺术的讨论经久不衰。

而所谓艺术,所谓精神,常常都是被商业逻辑碾压的一方。

无论拍电影、开赛车,都常常伴随着各种妥协。

怎么办?

这部影片,或许便是一种回应——我们换个车队,把冠军夺回来。

拍电影也好,开赛车也好,过人生也好。

没关系。

拍下去,开下去,过下去——

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关注好猫分享 免费看片 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