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再现“圣雄”甘地的葬礼:场面浩大,图三百万人前来送行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在1893年,24岁的甘地来到英国统治下的南非,领导南非印度人争取权利。1915年,46岁的甘地回到印度,开始为印度的独立而奔波,他被人们尊称为圣雄甘地。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反抗”的主张,也就是他说的“nonviolent protest”,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信徒们陪同下,参加一次祈祷会,当他步入会场时,藏在人群中的顽固教徒纳图拉姆用枪朝着甘地的胸膛连放三枪,鲜红的鲜血染红了甘地的缠身土布。甘地捂着伤口,发出最后的声音:“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终年79岁。照片中是甘地遇刺的第二天,民众们围在甘地遗体旁为他祈祷。
甘地遇刺身亡的消息传出后,印度举国震惊,无数民众陷入沉重的哀痛中。很快,印度政府就决定为甘地举行国葬,前后超过百万民众前来参加悼念,而甘地遗体在新德里东面的亚穆纳河畔火化。照片中人们正在护送甘地的遗体到火化场地。

甘地葬礼当天,民众聚集在Birla House和亚穆纳河火化地之间。对印度人民而言,甘地给予这个国家,不但是独立、自由和民主,还有信仰。印度最大的政治家族"尼赫鲁--甘地"家族,深受着甘地的影响。在这个家族里,先后出现的三名印度领导人,都与甘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印巴分治后,印度国内教派和种族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甘地曾多次绝食呼吁和平,却遭极端派别成员枪杀。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这样评论甘地:甘地是活的真理之光,并永放光芒。而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这样评价甘地:"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世上竟然真地活生生出现过这样的人。"照片中是1948年甘地的秘书看着葬礼柴堆开始点燃。
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国大党从一个势单力薄的政党一跃成为群众运动的领导,印度的抗英独立运动也迅速扩展到全民的范围。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印度最终赢来了独立。然而他对印度的贡献,更在于他所展现出的强大精神力量,他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印度人,而他思想影响了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学等等各个方面。照片中1948年2月1日甘地火葬现场,警察在火葬现场维持秩序,据报道,当时有几名妇女冲进火场为甘地殉葬。

甘地的一套以真理和非暴力为核心理论的学说,以非暴力为制定一切政策和一切活动的基础。他首先抛开宗教的神秘主义和繁琐仪式的一面,将道德伦理的说教提高到神的位置,认为真理就是神。在探索真理接近神的过程中,甘地认为实现真理的唯一手段就是非暴力,这种非暴力从本质上是指,爱就是人的本性,真理的原则实际上就是爱的原则,哪怕是对待仇敌也同样如此。照片中数百万印度民众前来为甘地送别。
甘地非常反对贱民制,他认为这种制度不符合非暴力的原则,这也是印度教的污点。甘地为了反对贱民制以及改善千千万万贱民的生活状况,他主张创办报纸,宣传解救贱民的主张,并亲切地称贱民为"哈里真"也就是神的儿子,于此同时他还主动收养贱民子女做义子义女。照片中民众们在等待运送甘地骨灰的列车。
根据甘地的遗愿,在他死后遗体24小时内火化。在遗体运往亚穆纳河畔时,沿途人山人海,无数印度民众都希望能为甘地敬献一束鲜花或投放一块木材。甘地曾坚信精神的力量,认为善性是人的本性,只要保持这种善性,并坚持用非暴力的手段,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恶,甚至是感化一切恶的行为和事物。甘地回到印度后,就开始领导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斗争。照片中印度民众聚在铁路轨道旁,向甘地的骨灰表示敬意。

印度前女总理英迪拉·甘地,因为深受甘地的影响嫁给了一位也姓"甘地"的记者费罗兹·甘地,所以她随夫姓由"尼赫鲁"变成了"甘地",而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也继承了母亲的遗志。可以说,甘地影响了近现代印度的历史。泰戈尔赠予他"圣雄"的尊称,意为合圣人与英雄于一身。照片中印度民众们聚在恒河边,目睹甘地骨灰的祭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