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城市打工回家已經十年,現在45歲了,小縣城謀生艱難,該繼續去大城市打工嗎?

小林探花


十年前你選擇回家發展,十年後你又想出去大城市,這麼反反覆覆什麼時候是個頭?並不是小縣城謀生艱難,而是你根本就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你只知道你想要賺更多的錢,但是你不知道該從什麼地方下手。我個人建議題主收收心,已經45歲了,應該更加理智的去思考問題,例如以下幾個方面:

01 十年前為什麼會回家工作,如今為什麼又要出去工作?

02 為什麼會得不到滿意的發展,出去大城市一定有你想要的發展嗎?

03 45歲了,真的有重新再來的覺悟和恆心嗎?

人生有多少個十年?經得起職人這樣來來回回的反覆無常?

45歲處於大多數中年人的迷茫階段,但是這種迷茫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俗話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你十年前,二十年前在做什麼,決定了你現在的狀況,千萬不要重蹈覆轍。


十年前你回家的時候35歲,說明你35歲之前的十幾年有可能都在大城市工作。既然你選擇了在35歲這個關口回家工作,放棄了之前十幾年的付出與積攢,那麼一定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鑄就了今天的你。


或許今天的你對自己並不滿意,想要再出去大城市打工賺錢,但接下來的十年,你未必就能鑄就一個全新的自我。因為你一直在這個“十年”當中反反覆覆,你只知道你想得到發展,但是你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方向,屬於“無頭蒼蠅亂撞牆”,再多的十年也不管用。

一份能夠使自身滿意的發展,需要有思路支撐、實力支持、時間沉澱三大基礎

這就好比寫一篇文章,需要有大綱、文墨、時間經驗,才不會讓文章內容看起來乾巴巴的,作者寫出來後自己才能夠滿意。否則當一篇文章完成了,再回過頭去看時,作者本人也會覺得慘不忍睹。

職場工作也是一樣,不管是小縣城還是大城市,不論是打工還是創業,你都需要具備有這三大基礎,才有可能找到真正滿意的發展方向:

第一點:思路支撐

作為一個45歲的人,你知道自己需要賺更多的錢,而出去大城市有可能做得到,這就是你的思路,但這只是個大概性的思路,去到大城市後你想做什麼?你能做什麼?這才是思路支撐的重點。

如果在沒有思路的情況下出去大城市打工,放棄小縣城原有的工作,那麼就和裸辭沒有區別,45歲進行裸辭,你自己覺得有道理嗎?這是荒唐而已!

第二點:實力支持

這裡的實力是指資金、積蓄、專業、一技之長,任何人任何工作,都需要有足夠的實力來支持,沒有實力的空想就是紙上談兵,光說不練的假把式,完全沒有意義。


題主希望去往大城市打工,這個出發點本身是好的,因為你想發展想賺錢,是積極向上的。但如果你自身沒有什麼實力,再加上年齡上的劣勢,這種積極向上就會耽誤你更多的時間。俗話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打工也是需要看實力的。

第三點:時間沉澱

作為一箇中年人,理應有著不短的工作時間,沉澱了不少的工作經驗,那麼你此時此刻應該更加理智。小縣城真的沒有辦法發展嗎,不是這樣的,是你缺少了前兩點的支撐與支持,所以你的時間沉澱發揮不了作用。


由時間沉澱下來的經驗,是職人最大的武器,它可以為職人提供源源不斷的思路,將三大基礎變成一個循環圈,創造更多的機會。

小結:不管是小縣城還是大城市,不管是創業還是打工,你都需要具備這三大基礎,來為自己指明方向,有了方向,才有可能獲得自己滿意的發展。

正確理解自己的覺悟與恆心,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45歲又想去往大城市打工,這是需要一定的覺悟的,更需要一顆堅韌不拔的恆心,因為你已經不算年輕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工作模式已經不適合你。如果沒有堅持下去的信心,那麼你的覺悟就無法起到作用。


特別是在大城市打工,雖然說工資確實會高一些,可工作壓力也會相應增高,生活消費也會隨之增長,再加上年齡上的劣勢,如果出現了吃不消的狀況,那麼這種覺悟等於是起到了負面的作用,到時候出現不如不出來的念頭,那就是自食其果了。


人到中年,應該有足夠理智的頭腦,才能整理出正確的思路,才能有真正的覺悟與恆心,才能夠得到自己真正滿意的發展。小縣城謀生艱難,去大城市打工不失為一個自救的辦法,但最重要的是看你自己能否堅持下去。


始終牢記三大基礎,再利用自己的覺悟與恆心,就會發現小縣城謀生並不艱難,大城市打工也並非前途光明,最重要的還是看你自己能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以上回答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