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時代”的男性是如何逐步顛覆女性統治的?

史料未記


氏族社會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貫穿於整個新石器時代。大約在一萬年前,人類進入了母系氏族社會,大約在四千多年前,母系氏族社會完全被父系所取代。

在氏族社會中,隨著生產力和勞動分工的發展,存在了大約六千年的母系氏族社會逐漸為父系氏族社會所取代。那麼男性到底是如何逐步顛覆女性的統治的?

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整個轉變過程是緩慢且不可避免的。這一轉變過程的發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亞血緣群婚制向對偶婚制的轉變

氏族社會的前期,婚姻制度由群婚制發展到血緣群婚制,再到排除血親長輩和晚輩及血親兄弟姐妹之間的亞血緣群婚制。這一時期的人們,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母系血統成為認定血緣關係的唯一依據,亞血緣群婚也就衍生出了氏族社會。氏族一開始只能是以母系為主,即由一個女性祖先按照母系確定後代的血緣關係。

在氏族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們發現氏族內部的人通婚產生的子女,沒有與外氏族通婚生下的孩子健康。婚姻逐漸向外氏族發展,婚姻對象變小的對偶婚制產生。

對偶婚制的確立對男性的幫助很大。在原始社會中,男性繁衍後代上的功勞基本被人們忽視。在之前的群婚制下,人們普遍認為男性只是工具,與繁衍後代無關。

對偶婚制的確立使得女性選擇男性的範圍開始縮小,丈夫生活在女性氏族裡,不論是主夫主妻之間的感情,還是丈夫與孩子間的關係,都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男性通過孩子外在特徵,逐漸知道了他對生育的貢獻,這刺激了他們獨佔心理。對偶婚制的出現,確定了生育活動中男性的地位,激發了男性爭奪主導權的慾望。

二、生產力發展使得男性身體優勢突顯

原始社會生產力很不發達,這使得男性的身體優勢並不明顯。當時的人們是通過漁獵和採集野果來維持生存,男性體力上的優勢根本無法與女性繁衍後代相比。

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晚期,由於生產經驗的不斷積累和生產工具的進一步改造,農牧業和手工業都有了很大發展。男性的身體優勢和聰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男性在生產中逐漸起到了女性無法與之抗衡的主導作用。對物質生活的貢獻,提高了男性的社會地位。女性開始在物質上依賴男性,男性最終成為家庭的主宰。

男性是物質生活的主要創造者,他們對物品的支配權當然要比女性大。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男性的身體優勢更加明顯,不斷積累的財富鞏固了男性的家庭地位。

三、戰爭的頻繁爆發提高了男性的地位

氏族社會初期,最初的戰爭主要是為爭搶女人。女性是母系社會的領導者,可以繁衍後代,在沒有剩餘生產資料的情況下,女性成了氏族間爭搶的唯一生產物品。

男性是氏族戰爭中的有力武器,對於搶過來的女性,男性通常並不承認她們在本氏族的領導地位。這些被搶來的女性在新的氏族中,也就慢慢放棄了崇高地位。

隨著時間的推移,氏族內的女性大都是男性通過戰爭搶奪來的。這些搶來的女性在心理上更加依賴男性的保護,女性的社會地位隨著戰爭的頻繁爆發而下降。

戰爭的頻繁程度加強了男性在氏族中的作用,從而更快的提高了他們的地位。雖然戰爭並不是氏族社會轉變的主導因素,但無疑也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

綜上所述,氏族社會中的男性在有了精神需求和物質基礎,再加上戰爭的催化劑,男性取代女性的社會變革也就開始了。這種變革大約經歷了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隨著男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對偶婚制開始向從夫居婚制過度。女性從母系氏族中嫁到男方家裡,從夫居是男性當家,女性依附,這是一個重大變革。

第二個步驟:隨著婚姻制度的重大變革,男性積累的財產也越來越多,他們選擇具有遺傳血統和血緣的男性作為繼承人,此時的血統和血緣地位已經超越了婚姻。

第三個步驟:以男性為主的家庭開始與母系氏族社會對抗,這一過程比較漫長。父系氏族向母系氏族的轉變中會發生戰鬥乃至戰爭,而母系氏族的失敗是必然的。

第四個步驟:父系氏族社會依靠宗法等制度來統治女性,這一過程的建立同樣是緩慢進行的。男性為了婚姻和生活資料,必須嚴格按照父系的宗法制度來繼承。

綜上,從母系氏族社會轉變成父系氏族社會的過程是漫長的,這種轉變既是生理與心理所決定,也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最終,男性逐步顛覆了女性的統治。


野史也是史


我認為之所以母系社會被替代最大的原因還是人口已經滿足一個部落持續發展了,於是過河拆橋在部落的爭鬥中,女性起不了多大作用,這時候大家需要一個強大力量的首領來帶領部落發揚光大。


母系社會,一個女子可以擁有很多丈夫,於是出生的孩子能確定的是母親的身份,於是孩子是跟著母親的姓氏。在神話傳說中也有很多的體現,如后稷、神農、殷契這些出生傳說被染上了神話色彩,這些遠古名人出生的神話都沒提及父親,這反映了當時“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的特點。我國早期姓氏,如姬、姜、贏等都有女字,正是母系氏族制的體現。



約5500年至4000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為父系氏族社會所取代,我國遠古人類進人了父系氏族社會。“不落夫家”,是母系制向父系制過渡時期主要採取的緩和措施,所謂“不落夫家”,就是新娘在婚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住在孃家,而不在夫家久住。只是到了逢年過節才回去夫家那裡居住直至女子真的有了身孕才完全的住在夫家。這樣也緩和了女方家庭因為失去一個勞動力的損失。但是女子一旦懷孕就是真正的成為了男子的附屬品從此在家相夫教子了。


清人汪森《粵西叢載?蠻習》記載說:“懷遠之誇,有瑤、侗、壯三種,又有伶、狚、苗三種,其情不甚相遠。……凡娶妻不由媒妁,男與女答歌通宵已即去,非有身不肯為其家婦,至五年、十年不歸。”

一些少數民族還在沿用這種“不落夫家”的措施,廣西南丹縣瑤族女子在嫁後一年內,大部分時間均住在孃家,只有在農忙季節和夫家有婚喪喜慶時,由夫家派人去接,才回夫家住幾天,事後又回孃家。婚後期滿一年,方才返回夫家居住。


連南瑤族自治縣的瑤族女子在不落夫家期間,如患重病,孃家必須把她背至夫家。如病故,一切喪葬費用,概由夫家負責。習慣認為,嫁出去的女,生是孃家人,死是夫家鬼。




父系社會的崛起也是跟人口增加食物不能自給自足,於是食物必須靠男子們出去打獵,一些資源還必須依賴部落之間的戰爭才能擁有。從身體素質方面,很明顯女性無法滿足。因此男子地位的提高,全是仰仗於他們相較於女子強壯的身體。母系社會由於人丁稀少,只要男耕女織的生活就能滿足家裡人的吃喝。人多了慾望也多了,不僅要食肉,更要土地,以及其他資源,這些物品都需要靠男子去實現。


儘管母系制過度到父系制,女子們進行了長期頑強的抗爭,卻無法阻擋歷史發展的潮流。經過反覆較量,父系制最終確立了統治地位。其代價對於女子來說是殘酷現實的,但畢竟是在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為目標的,因而對於整體而言是具有進步意義。


尼采廣寒宮中坐


這個說法真是方謬,母系不等於女權!舊石器時代確實是母系社會,也是以女性為主導的社會形態,但是還談不上女性統治,到了新石器時代這樣的社會形態逐漸開始了轉變,這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在對新石器時代墓葬的研究中,可以發現男性和女性陪葬陪數量基本相同。可以說在當時社會上受到尊重的人物,如氏族或部落的首領、巫師、英雄等,還是往往以男性居多。


在原始時代,人類以氏族為單位過著群居的生活,一般來說在氏族內部的母系或父系,只是人們區別世系、輩分的依據,而不是兩個必然的先後繼承的社會發展階段。母系社會可以說是人類最早期的傳統,因為雌性相對於雄性對家庭和後代有更強的責任心,性格方面也更保守和穩定。對於族群的生產和發展是非常有利的。而後期的父系社會完全是因為男性依靠個體的力量強大打破傳統。

什麼是母系社會?

母系社會就是以女性為核心的氏族繼承製社會,在母系社會中,男子主要負責捕魚、狩獵、防禦野獸等工作,而女性要負責做飯,縫衣,養老育幼等工作。可以看的出來這個時期女性所發揮的職能比男性穩定而且更有意義,特別是女性承擔著繁衍後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那個時期女性就是氏族的核心,她們受重視程度大大高於男性。


還有一點就是母系社會是外婚制,基本上子女都隨著母親。這個行為削弱了父親對於子女的作用,可以說母系社會就是一個“無父無夫”的社會,社會里面以血緣為紐帶形成的部落,而部落的首領又是他們的族長,這些重要位置都是由女性擔任。

什麼是父系社會?

大約在五千多年前人類普遍進入到父系社會,一個以男性為核心的氏族繼承社會,男性取代了女性成為了社會和家庭裡面的核心,擁有了更多支配的權利。同時因為父系社會形成後,社會生產力大大增加,導致出現了貧富分化和階層分別,就的社會形態開始解體,逐漸形成國家。


在父系社會中,由於繼承權和婚配權被男性佔據,這也導致了男性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於是繼承父親位置的都為男性,女性就沒有這樣的權利,同時也開始產生了一夫多妻的現象,使得女性的社會地位逐漸被男性所擠壓吞噬。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

在原始社會中,由於生產力低下,社會的根本目標是生存和繁衍,而女性擔負起了繁衍種群的重任,男性則大多是附屬品,是女性的保護者。因為繁衍的確定性和保護者的不確定性,從而使的女性佔據了主要地位,也正是因為以血緣為紐帶,使得女性族群發展日益壯大,而男性地位越來越不受到重視,從而奠定了女性在氏族中的核心領導力。


而人類由原始向文明轉變之時,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農耕取代了採集,種群已經趨於穩定,不存在亡群滅種的危險,當人類生活富足時,才會出現了貧富的分化和階級的對立。而因為這種對立逐漸演變為不同種群之間的爭奪,而在爭奪的過程中男性就顯示出了女性沒有的力量,逐漸男性在氏族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這使得母系社會開始向父系社會轉變。

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分別是氏族的兩種社會階段,生存階段和文明階段,也可以說是文明的進步導致女性地位的變化。


彈指千年


我覺得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

一、農業的發展。

農業的發展使男子開始從傳統的不穩定的漁獵活動進入農業生產活動,而男性體力更強,所以逐漸成為主要勞力,在經濟上獲得獨立地位,使男性地位進一步提高。男性地位的提高,必然對其他資源有更多的需求。

二、戰爭的影響。

到了新石器時代早期,野獸的威脅已經降到最低,取而代之的是對土地和資源的追求。人類氏族之間開始出現戰爭。戰爭一方面使大量男性死亡從而為一夫多妻制提供可能;另一方面也使男性勇士地位提高,獲得了更多的權力。戰爭獲得俘虜和大量資源,出現了非平均的分配,促進了私有制的產生。


雜學道人


首先,不是顛覆,是取代。

作為生活中各種危險中的遠古人,排在生存榜第一位的是食物,第二是安全。

母系氏族中女性能提供穩定的食物,雖然不是野果就是根莖,不是理想食物,但穩定,而男性捕獵到的食物雖然是肉類,是優質食物,但不穩定。所以,女性統治社會。

但隨著工具和技術的進步,男性捕獵到的食物越來越穩定,男性話語權也就越來越大,取代女性成為社會的統治階級,也就順理成章了。

而且,作為第二需求的安全,只有男性能提供。

一個是穩定的不太理想的食物+不安全,一個是還算穩定的優質食物+安全

如果你是遠古人,你選哪個當統治階級?


l杜青衣l


具體時間不太明晰,母系社會形成的原因是因為男人可能沒有機會保存自己的文化 因為小孩都一直由母親帶大,於是從文化上構建了母系社會和大象一樣,形成這一轉變的原因可能在於人口的增長造成採集捕獵不再能支撐人類生存,於是部落戰爭頻繁。而女性在這種高強度競爭的壓力下,逐漸失去主動權,需要由捕獵戰爭技能的男性作為首領。


我不是間諜


石器時代的男人偷襲一個女性,將其打昏了, 然後揹回山洞裡,就結婚了。


叛道68060960


男性的體力更好,可勞動時間更長。最早原始人時期,男性去狩獵,採集野果,這就是最早的父系社會。然後發現一些可人工種植的作物,女性開始種植作物,並能通過種植作物養活自己,這就開始進入母系社會。隨著種植作物面積的擴大,森林面積的減少,男性也開始種植作物,併成為種植作物主力的時候,又回到了父系社會。這就是一個女性社會地位提高又降低的過程。


用戶19840910


當然是經濟原因。

之所以形成母系社會,是因為此時的經濟發展幾乎為零,部落人群的食物來源以採集果實為主,哪裡有果實,什麼時候有什麼水果,都可以有經驗可循,女性自然佔據統治地位。

對應的,狩獵魚獲因為工具問題屬於不穩定狀態,男子在經濟上依靠採集生存,在政治上自然就沒有發言權。

新石器時代之後,原始農業出現。

稻穀約1.2萬年曆史,小麥約9000年曆史,這些農業需要強壯的男性勞動力,又能形成相對穩定的糧食產出。

此外,金屬冶煉技術出現。銅的應用,使漁獵收穫更大。經濟發展產生了剩餘物資,原始商業也出現了,以物易物的模式需要強壯男子才能從事商業交換。

這三大原因,導致母系氏族社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男子穩定佔據經濟生活發言權,女子的果實採集也就居於次要地位,當然就會逐步形成父系社會了。


四川達州


因為在社會文明發展過程中,人類從靠天吃飯的原始社會一步一步走向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在這個過程中女人由於體力、免疫力和智力都不如男人而且有生理期劣勢導致地位一落千丈,這是社會進步的自然選擇。

這也催生了女權主義者,她們在努力證明女人也能下農田、進工廠、上戰場,證明女人能幹幾乎全部男人能幹的事情,從而爭取平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