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欣賞《十七帖》?

用戶1216572848812


《十七帖》對書法愛好者,是學習和崇拜書法里程碑。對初學者來說就是欣賞她的美,對書法者來說就是認真學習她的筆法,取式,書法的精隨。對學者來說就欣賞她內在的靈氣,書法的靈魂。她們都是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的碑帖。

我認為《十七帖》不僅是中國書法里程碑名氣,更重要的是我們欣賞並如何傳承她,使她能在全世界散發光芒。是我們以及教育後代的責任。

把欣賞用作傳承,把欣賞動起來用於學習更美。


墨泉郡


很高興應邀!!!

本題問:怎樣欣賞《十七帖》?

一)>法帖淵源

《十七帖》,首先認識《十七帖》是王羲之法書刻本為著,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草書”代表作之一,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一一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張,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

《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唐蔡希綜《法書論》說.“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法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十七帖》風格沖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透出一種正平和的氣象。南宋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已胸襟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與字之間偶有牽帶,但以斷為主,形斷神續,行氣貫通;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其所謂“狀若斷還連,勢如斜而反直”。《十七帖》用筆方圓並用,寓方於圓,藏折於轉,而圓轉處,含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媚之內,外標衝觸而內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這些可以說是習草者必須領略的境界與法門。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獨特。因為經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書法被確認為古代書法藝術的典範。此後的一千多年時間內,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們將他尊為“書聖”和中國書法文化的代表。

在欣賞.認識王羲之《十七帖》其主要特點幾方面一一

二)>書法結構

1>點畫照應:

以點為主的草字要注意點之間的照應關係。“眾點齊列,為體互乖”。“這是說點比較多的字,不要將這些點寫成一個樣子”。好“不”、“悲”二字,均較好地處理了點之間的關係。有時候,點要與其它筆畫形成一定的關係。如“分”“奇”的點是字的眉目,起到了傳神寫照的作用,“分”字的點是保證字態平衡的砝碼,“奇”字的上點如同字的大腦,其方向決定著字的態態。有些草字中心點與其他筆畫互相照應,使字的佈局因而活起來。

2>平衡端正

《!十七帖》中如“數”“裡”等字,都是緊湊中正中的造型。中正只是相對概念,假如完全平正,則必然顯得呆板。“語”“臨”這些左右結構的字,整體特徵都顯得比較均衡。一些上下結構的字橫向線條不乏有傾斜之勢,但要通過豎畫來取得中正的效果,如“盛”字,或是通過局部的搭配取得均衡,如“勢”字。

3>偏正組合:

《十七帖》中如“告”“是”等字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即字的土部比較端正,下部則很靈活,每個字的整體較果看贓重.卻又不乏靈動之態,達到了正欹結合的境界。而“吾”“畫”“這”竽字則顯得婀娜多姿、一波三折,這是依靠中間部位的挪動取得的藝術效果。

4>左右相諧:

如帖中“殊”字左右兩部分都有向外展的姿態,通過連筆,將兩者連在一起“楊”字左小右大,互相關照“理”字左邊上寬下窄,右邊則相反。而“龍”.“雄”等字則是左長右短或左重右輕,形成以大領小的佈局,這是它們的統一性。

5>縮放合度:

帖中“唯”.“益”等字都是上放下收式的典型。“唯”字右邊的“口”部以及右邊的上部都很開張,右邊下部則寫得很窄,而且筆畫較細。包括時.日部,避.婚.安等字。

6>虛實開闔:

帖中“信”字,左右之間沒有連筆,單個看好象距離太大,實際上放到整篇之中則非常和諧。這類字書寫時要注意左右字符位置關係以及長短的比例。如取.鹽.目.為.解等字。

7>以側取勢.

帖中“堂”.“告”字等字上下部分取斜勢,整個字形看上去很危險。帖中一些左右結構的字左右之間也並不平衡。如漢.講.等字在一定程度的傾斜是必要的。

8>映帶有節:

《十七帖》中的連帶筆畫起伏變化,富有節奏感。有些字點畫之間連帶很多,牽連之間有提有按,有時似連還斷,要注意其中連筆的粗細變化及筆鋒方向的轉換。一些字中有大弧度的連筆,形成了圓形字體,這樣的字尤其需要注意線條的起伏變化,書寫時速度不要太快,速度快則易畫圓圈。而“顯”“興”等字中的映帶更多。

三)>筆意法式

1>獨點。獨點一般為字的上點,或在字的外廓。起筆以尖鋒人紙,向右下方順勢下按收笑。如“示”“外”字。

2>兩點.這種點橫向如“孫”字右部兩點,左右呼應,前一點的收筆要與一點的起筆在筆勢上相一致或為縱向。如“言”字上面兩點,並不強調呼應關係,而是意態獨立,但要避免重複,或差異太大。

3>多點。草字中一些字都有三點以上“不”字上點獨立,下面的兩點形成照應關係,書寫的要求與前面所說的橫向兩點一致。

4>長橫。草書中出現的長相對較少。長橫很醒目,如多用則與草書整篇的流動睦相牴觸。王羲之草書中的橫起筆一般露鋒,行筆或由粗變細,或由細變粗。

6>多橫,多橫連在一起,一般姿態與長短都有變化,有些橫之間有連帶關係。

7>短豎。《十七帖》中短豎的寫法也多種多樣。如“川”“順”字的三豎長短相差很小,但中間一豎的起筆呈方形,與左右兩豎形成差異。

8垂露豎。這種畫也並不是千篇一律一個形態,如“揚”字的豎畫形成曲頭,“粗”字的豎畫寫的渾厚有力,收筆圓中帶方。

1O>短撇。《十七帖》中.短撇有兩種,一種起筆為方切式的,收筆出鋒,如“年”字一種是尖鋒起筆.收筆呈方形。

11>長撇。《十七帖》中的長撇各具形態。

12>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書中經常出現,形態大體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異。

13>短捺。其形狀如長點.起筆.收筆都要出鋒,形成兩頭尖的特徵。

14>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畫帶有章草捺畫的特徵,即有一空的波磔。

15>帶鉤捺。《十七帖》中的一些捺畫,出現了轉折所帶出的鉤法,並與下一個字筆勢形成連帶關係。

16>短鉤。這些鉤的轉折處多輕盈靈便,如“來”字,轉折時提筆攏鋒,然後向左輕輕勾出,不要與寫出像楷書那樣粗重的鉤來。

17>挑鉤。這些挑鉤是章草字形留下來的痕跡。“武”字在寫挑鉤時有停頓下按然後上挑攏鋒的動作,顯厚重。

18>弧形鉤。弧形鉤的弧度較大。如“我”字,在寫鉤時有一定的轉折,即在行筆時稍事停留,逐漸轉換筆鋒的方向。

19>圓轉。使轉是草書中最常見的筆法,分圓轉與方轉兩種。“眉”字中的第一筆拐彎處屬圓轉,書寫時要攏住筆鋒,轉時行筆要放慢速度。

20>方折。古人草書圓轉與方折並用。如“遲”字開始的兩處拐彎,就是典型的方折,這種筆法要求在拐彎處轉換筆的方向重新起筆,下按後再行進。

21>轉折。轉與折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字的轉彎處轉、折兼蓄。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圓,“事”字多處轉彎,不露圭角,“周"字的轉彎處也是圓中帶方。

四)>書法地位

《十七帖》前人評價甚高。如宋黃伯思說“此帖逸少書中龍也”。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認為此帖“筆法古質渾然,有篆籀遺意”。這些評價很中肯。草書是王羲之擅長的書體之一。在王羲之之前,章草己經非常成熟。由於王羲之在書法上有極大的貢獻,所以在他身後,歷代都將他的書跡視為至寶。因此.東晉時期的書家中,數他留下的作品最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十七帖》和《淳化閣帖》中的草書。

謝謝!!!


高山我行61845


《十七帖》並非只是十七幅作品,它是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實際上是匯帖,主要是王羲之辭官歸隱後寫給好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一組信札,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年—361年),時間長達14年之久。《十七帖》共29札。

郗司馬帖(局部)

《十七帖》全部法書目錄:

01、郗司馬帖;02、逸民帖;03、龍保帖;04、絲布衣帖;05、積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處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遊目帖);14、鹽井帖;15、遠宦帖(省別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嚴君平帖;18、胡母帖;19、兒女帖;20、譙周帖;21、漢時講堂帖;22、諸從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藥草帖;26、來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欣賞《十七帖》,不能僅僅從書法角度入手,還應該結合作品的內容,瞭解作者的生活現狀,理解作者的複雜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欣賞《十七帖》。《十七帖》是書法法度與個人情感的巧妙融合。

《十七帖》內容

《十七帖》內容多而雜,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鮮活而又真實的王羲之形象。王羲之多愁善感寓於一身,並非人們想象中的“聖人”。主要包括:對朋友不解的無奈;對年老的憂慮;對無緣會友的惆悵;對親友逝世的悲痛等。

《旃罽胡桃帖》

《十七帖》書法成就

《十七帖》較為全面地反映了王羲之在草書上的突出成就,是王羲之著名的草書代表作,古人對《十七帖》評價很高,宋代書法家、書法評論家黃伯思在《東觀餘論》雲:”逸少《十七帖》,書中龍也”。王羲之作為“書聖”,為後人留下了眾多寶貴的精品佳作, 黃伯思視《十七帖》為這些佳作中之龍,可見《十七 帖》的地位之高。是唐宋以後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

全帖行行分明,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字於字之間行斷神續,行氣貫通。用筆方圓並用,婀娜之中顯剛健,婉媚之內透遒勁,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展現出溫潤、流美、俊逸的藝術風格。

《十七帖》內容多雜,書寫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每幅作品的風格特點不盡相同,還應結合具體作品進行欣賞!現舉一例:

《兒女帖》

《兒女帖》又名《同生帖》,為王羲之《十七帖》叢帖第十九通尺牘。5行,50字。

原文: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以畢,惟一小者尚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內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翻譯:我有七兒一女,都是郗璿所生。已經快婚嫁完畢,只剩下最小的兒子(王獻之)沒有結婚。等他結婚後,就能夠到你那裡來遊玩了。我現在有(外)孫子十六個了,感到非常滿足。您和我情深誼厚,所以將這些細事都告訴您!

王羲之在《兒女帖》中敘及一待小兒王獻之辦完婚事,就可去益州見老朋友周撫,並遊歷蜀地。王羲之一生對奇異的巴蜀山川充滿嚮往,渴望同好友周撫覽勝峨眉,至死竟未能如願!

《兒女帖》局部放大

《兒女帖》多以單字為主,明顯的連帶不多,但字與字之間有筆拐的連署映帶,氣勢仍暢達貫通。疏密變化,錯落有致,處理得當,有開有合,章法變化豐富。整體風格勁斂、朴茂。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唐太宗時收集了大量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其中就有《十七帖》。在唐太宗時,《十七帖》由弘文館曾摹勒上石,這個傳本未有一大大“勅”字,表明是唐太宗下令刻碑的,在“敕”字下面刻:“付直弘文館臣解無畏充館本臣褚遂良校無失”十九個字。俗稱“館本”,這個“館本”的可信度比較高。目前最可靠的《十七帖》,就是根據“館本”翻刻流傳下來的刻本。


康裡巎巎(nao)臨摹的《十七帖》中的《嚴君平帖》

由於《十七帖》有還幾個版本,所以,《十七帖》到底有幾個帖,說法都互有出入。

例如孔氏嶽雪樓本《十七帖》,孔氏嶽雪樓本為“僧權”全本,摹刻於南朝梁內府所藏原跡。這個刻本總共29帖。目錄如下:

01、郗司馬帖(十七帖)

02、逸民帖

03、龍保帖

04、絲布衣帖

05、積雪凝寒帖

06、服食帖

07、知足下帖

08、瞻近帖

09、天鼠膏帖

10、朱處仁帖

11、七十帖

趙孟頫61歲臨摹的《十七帖》

12、邛竹杖帖

13、蜀都帖(遊目帖)

14、鹽井帖

15、遠宦帖(省別帖)

16、都邑帖(旦夕帖)

17、嚴君平帖

《十七帖》中各種勾和收筆的筆法

18、胡毋帖

19、兒女帖

20、譙周帖

《十七帖》中的偏與正的互補藝術

21、漢時講堂帖

22、諸從帖

23、成都城池帖

24、旃罽胡桃帖

25、藥草帖

26、來禽帖

27、胡桃帖

28、清晏帖

29、虞安吉帖

這些帖的取名儘管與今本通行的《十七帖》不太一樣,但是通常認為《十七帖》是29個帖,134行,1166字。除了《來禽帖》是一個楷書,其餘都是草書。

《十七帖》在唐代流傳中,有很多臨摹本的墨跡也流傳下來了。例如《遠宦帖》、《遊目帖》、《七月一日帖》、《寒風帖》、《初月帖》、《遠宦帖》、《上虞帖》、《長風帖》、《遊目帖》、《此事帖》、《大道帖》、《行穰帖》等。有的墨跡本,唐代就已經流傳到日本了。

這些臨摹的《十七帖》墨跡,對學習《十七帖》刻本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唐代書法理論界美術家張彥遠在《法書要錄》描述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

這一組尺牘書法,據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前後長達十四年之久,也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例如個別筆法還保存著章草的痕跡。

清代書法家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徵》一文。

唐蔡希綜《法書論》說:“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這是對王羲之《十七帖》較早的評論。它通過書法聯想其為人,與後來的“書如其人”是一脈相承的。

《十七帖》這個草書集,是草書從章草向今草過渡時期,成熟時期的書法作品。

用筆方圓並用,寓方於圓,藏折於轉,而圓轉處,含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媚之內,外標衝融而內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這些藝術特點,可以說是學習草書必須要領略的境界與法門。

所以,歷代書法家對《十七帖》勤學不輟。唐代草書書法家的風格中,都能見到《十七帖》的影子。

例如,孫過庭的草書經典之作《書譜》就是《十七帖》的唐代翻版。孫過庭很多筆法結體,都來自於《十七帖》,同時又有唐代的用筆特點。

現在流傳下來的最早的臨習《十七帖》的作品是 蘇軾《 臨王羲之講堂帖》。

元代書法家康裡巎巎(nao)(字子山)臨《十七帖》中的《 胡母帖》。從點畫到字形,都很接近王羲之原作。

康裡巎巎臨摹的《十七帖》中《胡母帖》

筆畫簡潔有力,筆鋒峻爽,使轉自然,一些連綿的線條也都非常遒勁,看得出作者對原帖非常熟悉,所以書寫起來如行雲流水。

當然,這件作品也有一些自己的特點,如字形比原作窄,章法安排上更加緊湊,不像原作那樣寬鬆閒散。還有《胡母帖》中的“氏”字,王羲之的最後一筆捺畫還有章草的遺蹟,但是,康裡巎巎寫成唐代的筆法了。

個別筆勢與原帖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從”字的雙立人,康裡巎巎寫的有一點垂直了。

明代董其昌尤其喜歡臨摹《十七帖》。例如他臨摹的《遺民帖》就是其中之一。

董其昌臨摹的《十七帖》中第二帖《遺民帖》,基本上是意臨,章法、結構、筆勢都有一些變化,變得更像唐代的草書了。如果把董其昌臨摹的《十七帖》與趙孟頫比一下,明顯看得出來,趙孟頫的筆意筆勢更接近《十七帖》原帖。

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五十六歲的趙孟頫發誓要臨遍《淳化秘閣法帖》全卷。從此,他用六年時間,以頑強的毅力,在六十一歲時將全部十卷通臨完畢,堪稱用工至深至勤。

“書法之不喪,此帖之澤也。”是他對《閣帖》給予的極高評價。也是他勤於王羲之草書的真實感受。

現代書法家對《十七帖》的臨摹也是屢見不鮮的。例如啟功先生早年臨摹的《胡毋帖》就一例。

學習草書一般都是從小草起步,然後再學狂草。但是,啟功先生的臨摹,更像是行書的佈局和筆法。

這也許是,啟功先生精通各種字體,又能消化古人的精神,刪繁就簡的臨摹方法吧。

總之,欣賞《十七帖》,如果既能瞭解他的書法歷史和筆法特點,又能食古不化,這才是最好的欣賞。

我覺得,啟功先生臨摹的這個《胡母帖》就是最好的欣賞方法。當然,對於初學者來說,還需要亦步亦趨的學習一段時間,才能心領神會這個經典。


千千千里馬


王羲之的《十七帖》,並非是17件作品,它是由書聖寫給朋友益州太守周撫的20餘封書信組成。因開頭有“十七”二字,故得名。


不得不佩服周撫。這組書信前後歷時14年之久,周撫竟能將之留存,可見其確為有心之人。

而唐代時太宗竟能將之收集起來,又由褚遂良等人將之編輯並刻成帖,於是我輩才能一睹《十七帖》之神韻。


王羲之的草書作品分兩大類,一是以《十七帖》《豹奴帖》等為代表的、尚有章草意味的書體,二是以《修小園子帖》《伏想清和帖》為代表的成熟的新草體。

《十七帖》字字獨立,互不相連,用筆方圓結合,筆畫稜角分明,歷來是草書準則。《十七帖》與孫過庭的《書譜》,是草書學習者繞不過的兩個法帖。


《十七帖》因是書信,所涉內容多為日常生活之事,故書寫時心態放鬆,信手而書。雖然如此,但絕不是信馬由韁,反而一筆一畫都在法度之內,書寫輕鬆卻用筆內斂,書聖風度自然率真。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據本人所知,《十七帖》是書法家,王羲之的碑刻版本之一!

也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之一的經典作品之一!

《十七帖》所指一組多篇,一篇七十二字,因而得名!

《十七帖》以粗,鋪,之寫法,筆順流暢的之中玩其筆法!



草原雄鷹684


欣賞書法作品,首先吸引眼球的是作品的形態。尤其是刻本拓片,只有喜歡它的外形,進而再往深層的地方探尋。不論是《十七帖》還是其它作品,外在的形質吸引不了你,便無往下細看的慾望。



《十七帖》是王羲之寫給友人周撫的一組書信。以開頭"十七"二字命名。全卷二十八件草書,一件小楷,前後相距十四年之久。現存的《十七帖》為宋拓本,有明代書法家文徵明的小楷註譯在側邊。《十七帖》中的《逰目帖》和《遠宦帖》有唐代的墨跡拓片,是學習研究王羲之草書用筆非常難得的珍貴資料。


用筆是每個學習書法的人都想得到的。要想獲得筆法,就要細緻的觀賞,研究每一個細節。書法欣賞除了筆墨之外,還有作品的文字內容。從文字內容中瞭解作者的情感。因《十七帖》是信件,最能體現出王羲之當時的情緒。從《逰目帖》和《遠宦帖》中可以看到,寫《逰目帖》時的愉悅,允滿了對蜀地山川之美,峨眉、汶嶺的嚮往。字體妍麗,用筆精巧。而《遠宦帖》則是因夫人深患重病,憂心如焚。煩亂的心情一覽無餘


剛好我最新制作了專欄《規範的草書,從十七帖開始》。對每一帖都做了詳細的講解和示範。知道了用筆,欣賞起來就會有不一般的認識和收穫。


子衿書法


不同的人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文化修養,讀完十七帖,會有不同的感想。但一般來說,要很好的欣賞十七帖,以下幾方面是不可惑缺的。

一要明白什麼是《十七帖》。

《十七帖》是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的草書代表,因為卷首有十七兩個字而得名,我們所看到的其實都是刻本。

第二要明白《十七帖》現在的情況。

《十七帖》長一丈二尺,170行,943字,這是一組王羲之寫給他的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信。

第三如何欣賞欣賞《十七帖》

1、要欣賞《十七帖》就要清楚王羲之的身世,就要對王羲之的生平有個簡單的瞭解。王羲之他出生於名門望族,其家族都是東晉的望世家族,所以他有優裕的生活條件與良好的學習環境。據說王羲之小的時候還不善於言辭,長大之後去善於思辯。

2、我們要欣賞《十七帖》,就要熟悉王羲之學習書法的經過。據說王羲之少時學書韋夫人,後來得到叔父王瑜的親自教導。所以說王氏家族裡邊精通書法的人是很多的,也就是說他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中,為他成就全新的書法藝術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3、王羲之後來對書法為什麼產生了那麼大的影響,這個一要明白。這就是從漢字的發展演變來看。隸書,楷書等有了一種相當的發展之後,喜已經有些比較比較成熟,這些字體的刻意的安排,已經讓人覺得有歡角審美疲勞,但王羲之的這種書法字形姿態豐富,但不過分張揚。剛柔相濟,既有法度又有極高的審理境界,所以說以後都願意接受他的這種書法。

4、《十七帖》的內容。

十七日先書,郗(xi)司馬未去。即日得足下書,為慰。先書以具示,複數字。這是十七帖的內容,

5、要知道他什麼意思?

大意就是,十七日先給你寫了一封信。郗司馬(郗曇tan字重熙)沒有去。當天收到你的信,很是欣慰。先前的信已經都陳述清楚,寫幾個字作為回覆吧。這是內容。

《十七帖》的書法藝術是什麼呢?第一變化從心。第二,動靜得宜。第三雲水胸襟。

總之,欣賞完《十七帖》不僅可以從中領會到作品內在的意境美,同時還能感受到王羲之的人格美,給人以意蘊深長的無限遐想。“邊寫邊說書法視界”的一點淺見,共免!


邊寫邊說書法視界


東晉書家王羲之(303年——361年)是一位書法修養非常全面的書法大師,楷書、隸書、行書、草書都很擅長,他的楷書代表作有《黃庭經》和《樂毅論》,行書代表作是大名鼎鼎的《蘭亭集序》,草書代表作正是《十七帖》,只不過,他的《蘭亭集序》名氣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後人忘記了他還擅長其他書體。

實際上,王羲之最擅長隸書,《晉書·王羲之傳》裡說道:王羲之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王羲之生活的東晉時期,官方文字常用隸書,他擅長隸書,非常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這一點沒有任何疑問。

只不過,王羲之的隸書作品沒有一件流傳下來,這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我們只能從當時其他書家的隸書作品裡想象王羲之的隸書風采了。

《十七帖》實際上是王羲之寫給一個名叫周撫的朋友的27封書信。當時,王羲之在會稽(今浙江紹興)任右將軍,朋友在益州(今四川一帶)任刺史,兩人相距路途遙遠,平時不容易見面,為了聯絡友情,兩人經常通信,王羲之寫給朋友的27封信件,經過後人整理,便是《十七帖》。

之所以叫《十七帖》,是因為第一封信的前兩個字正好是“十七”兩字,後人為了好記就這樣稱之。

《十七帖》既有極高的書法審美價值,也有突出的歷史價值,是研究王羲之生平的重要資料。

那麼,怎麼欣賞《十七帖》的審美趣味呢?

首先要明白,王羲之的所有書法作品,不論是楷書、行書、草書還是隸書,都能流露出強烈中和之美,給人不溫不火的感覺,這是欣賞《十七帖》的重中之重。

《十七帖》在用筆上,把方筆和圓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看起來從容超然,行氣貫通,筆畫線條圓轉柔媚,婀娜多姿,卻不失勁健犀利的特徵,真正體現了剛柔並濟的審美特徵。

在整體佈局上,《十七帖》非常注重氣韻和節奏的營造,通過準確運用提按頓挫,讓字與字之間看起來藕斷絲連,筆畫雖然終止了,但氣勢仍然延續,這是草書最重要的審美標準,在《十七帖》裡表現得十分完美。

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非常重視呼應關係,有些筆畫寫得含蓄了,緊接著立馬會大筆一揮,寫出劍拔弩張的一筆,正好跟含蓄的筆畫形成了強烈的呼應關係和對比關係。

另外,對每一個結字,喜歡錶現出特有的動感,把字體適當向右邊傾斜了一點,讓字體顯得生動活潑,張弛有度,如果把字體寫得四平八穩,未必就能體現出動感。


鴻鵠迎罡


在學習古帖的過程中,假如對該帖沒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是很難達到實質性學習效果的。因此,在欣賞和學習王羲之《十七帖》時,應該聯繫此帖的人文、歷史、藝術、技術等方面內容。正如清劉熙載《藝概·書概》中所講:“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應該說,《十七帖》基本反映了王羲之在草書方面的基本技巧及成就,以及樸素的、流美的、俊逸的藝術風格,同時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人文的複雜狀況。當然,其間也包含著他的情感等諸多內在因素。也就是說,在學習和研究《十七帖》時,最重要的是要全方位地瞭解王羲之,瞭解王羲之與《十七帖》的關係,而並不是就字論字,就技法而論技法,對《十七帖》的解讀應該是一個融通的、全面的整體性分析過程。如此,才有可能讀懂《十七帖》,才能在臨習時輔之以更為準確的方式、方法。

為此,筆者將從《十七帖》的介紹、臨摹、臨與創的關係及創作的注意要點等方面來進行分析,使大家對該帖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並得到一個較為切實的臨、創之法。

1.王羲之生活的時代背景

現代美學家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講:“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東漢王朝在經歷了兩次大動盪———“黃巾軍起義”、“董卓之亂”後,持續四百多年的漢帝國崩潰了。舉國統一的格局不復存在,大小軍閥各自為政,相互混戰,“天下三分”的三國時代掀起了歷史的新篇章,魏晉南北朝開始了。這是一個動盪的時代,朝代更替頻繁,共有三十多個大小王朝興衰交替,社會秩序混亂。長期的封建割據、連綿的戰爭,無不影響著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使得這一時期的文化發展掀起了巨大的變革浪潮。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以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也對當時的文化形成極大的衝擊。由此,各種社會因素交相混雜,使得文藝的發展奏響了自覺的號角。

在這動盪的年代,士大夫們生命朝不保夕,往往只得朝秦暮楚。有的逃離現實,走向山林;有的裝瘋賣傻,放蕩不羈;有的終日狂飲,談玄就虛……因此,魏晉時期的士大夫是生活在痛苦和無奈之中的。他們對人生表示出了高度的敏感和睿智。無論是貴為君王的“三曹”,還是嵇康、阮籍等“七賢”,均在吟歎中表現出了生命苦短的無奈、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對生離死別的苦楚、對歡樂稍縱即逝的哀息,顯現出一種對及時行樂的無奈追求。在這種社會現實中,即便是生活在相對平靜的東晉的王羲之也吟唱出慨嘆生命短暫的悲歌,《蘭亭序》一文中處處可見其對“世殊事異,所以興懷”的感慨。所以,魏晉時期,士大夫們在吃藥、飲酒、縱慾追求刺激的同時,在精神上也追求著一種超脫、一種解懷、一種自由,一種對生命、宇宙本質的思考。在如此一個既崇尚老莊思想,又對“儒家經義”進行自修自律的“儒玄兼綜,禮玄雙修”的玄學時代,人們在文藝上的追求趨於自覺。士大夫們通過對人生、社會、宇宙的哲理性思考,使文學藝術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文藝完全進入了“自覺的時代”。同時,玄學的興盛,使人們的思想達到進一步解放,玄學所主張的放達不時地對封建政權及禮法構成破壞和瓦解。因此,魏晉時期的人們崇尚新風、不慕古質。這種風尚對文藝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這一時期,作為文字書寫技藝的書法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士族力量的推動,使得書法的發展顯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人們好“新體”,尚“新風”(洛陽新風),“新書體中的草、行、楷漸漸為士族階層所接受,成為私人之間書寫交流的時調兒,這是魏晉新書風形成的重要標誌。西晉時,精通字學、傳古法的衛氏也將草書列為書法的‘四體’之一”(《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不僅如此,楷書也在當時取得了合法的地位(隸書、篆書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人們在書寫中不斷地改進著書寫的法則,新書體的筆法要素、章法特點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定式,並漸漸被士大夫們所欣賞和接受。而且,在書法上,魏晉時期已經是正、草、隸、篆、行諸體皆備,欣賞水平也得到不斷提高,“遊目騁懷”、人物品鑑成了一種時尚。這一時期的書法人崇尚意蘊,強調氣韻生動,以反映個人的情感、才氣。而且,紙張的盛行,使書寫的習慣也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書寫從簡牘轉移到書寫更為簡便的紙張上,而這種紙張則更適合才情的發揮、個性的流露。於是,魏晉士大夫們所崇尚的氣韻與風流蔚然成風。《十七帖》就是這樣一個背景下的自然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