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筆力是怎樣練成的?

幻化成風_不能言說的傷


書法的筆力,指書法線條及造型的骨骼及肉所呈現的蓄氣及釋氣程度。

線條,骨骼指中鋒之芯,肉指墨法。

字法,骨骼指字的間架站立與取勢,肉指墨氣。間架之中,主筆為君,次筆為臣,轉使為佐,字境為使。

章法文法,章法指寫字的謀篇包括整篇及局部與細節佈局的大體安排,文法指文章情感思想的起承高潮轉合,以意馭筆,以意馭字,以意馭形,以意化形,以意馭文。

意之高下,氣之所徵,乃筆力之高下。

怒則重氣筆沉,喜則清氣筆輕,憂則濁氣筆滯,逸則靈氣筆活,寧則靜氣字澱。一蓄一放,筆力乃現。並非把字寫得骨骨如鐵石,方有筆力,這只是外形。



urna風之度0


說到書法的筆力,我想談一下“入木三分”這個成詞。我們那時上學不像現在的小學生就有書法課了,我到高中才有書法課程,那時候也才知道什麼是書法。課堂上經常得老師誇我字入木三分,過後查證便知傳說王羲之筆法有力,有次在板上寫字讓木工刻字時發現字跡透入板有三分深,頓時轟動了京城,“入木三分”便成了如今人人皆知的成語。而要達到筆畫入木三分,筆力剛勁有力,能達到一定的書法層次檔次、書法造詣,便可信手拈來。而在學習練習書法的過程中某個筆畫、某個字也能有筆力,也能入木三分。因此,書法就應該多寫多練,取長補短,熟能生巧,那時的筆力,自然呼之即來了。


撫慰我心音樂社


首先要練就筆力,就要先弄明白什麼是筆力?書法中的筆力就是毛筆書寫出的線條給我們的視覺產生出的力量感。因此書法中的筆力是通過具體的形來體現的

因此要練成筆力就不得不說到中鋒,中鋒是書法最簡單也是最核心的用筆方法。那麼為什麼書家都提倡中鋒為主?因為中鋒書寫出來的線條富有立體感,顯得力量十足!

為什麼中鋒線條會有立體感?因為中鋒的時候筆尖是在筆畫中間行走,而筆尖是墨水集中灌注的地方,因此墨是從中間往兩邊擴散,所以會有立體感。古人將之形容為如錐畫沙,如印印泥是很形象的。


第二要表現出筆畫的力度還可以通過筆畫的俯仰向背,這些都是弧線,而弧線帶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富有張力,比如拉個弓箭,拉個彈弓等等。


第三就是通過章法來表現筆力。單字來說就是字的開合聚散,從字和字之間或者行和行之間就表現為間距,比如歐體的風格是中宮收得非常緊,那麼把字距和行距拉開,線條內收的張力就會更加的明顯。與之對比的是顏體,顏體以外拓為主,要增強他氣勢磅礴的特點就是要把字距和行距拉進,使得字在有限的空間內線條極力向外膨脹


以上觀點僅為個人體會

歡迎關注我的每天下午五點後發佈的書法教學視頻,也許對您有所啟迪,謝謝


小寶的思考


個人認為,筆力的表現為書法作品增色不少,但是,若要表現的酣暢淋漓,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

聊一聊傳統筆力與現代人眼中的筆力,望對書友有所啟發,看完需要點耐心哈。首先說現代人眼中的筆力:

筆力——筆毫在運行時與阻力對應的反作用力。即阻力越大,筆力越強。所以可以在增加阻力上做文章。

怎樣才能增加阻力呢?

1、選擇表面毛糙或質地鬆軟的紙,以增加筆毫與紙面的摩擦力。

2、增加手對筆的垂直壓力,即重按,但此法對提筆書寫表現筆力沒有作用。 

3、運腕,使筆毫呈逆勢澀行狀,即筆桿的倒向與筆畫的走向相反。

這些是一般的表現手法,下面對之逐一分析:

1、選擇表面毛糙的紙,書寫時會有輕微的“沙沙”聲,說明筆毫運行時在克服阻力,寫起來感覺非常過癮(這樣比較傷筆,好筆慎用),而如果拿一塊表面光滑的玻璃,感覺是滑,筆留不住,阻力微乎其微,筆力就無從談起了。

2、提筆書寫時,筆毫與紙面的接觸面是小了,紙的受力面隨之縮小,但壓強沒有變(還可表現筆力,只是人很難感覺到筆毫對紙面的壓力),這種情況下要想表現筆力就要靠速度,提筆時筆鋒抵紙,如果速度慢了,非常難控制(尤其是彈性很小的長鋒軟毫),無法表現筆力,寫出的線如春蚓秋蛇。只有加快速度,如快刀斬亂麻,寫出的線才能乾淨利索,才有力的感覺。

3、傾倒方向與筆畫走向相反,這樣能充分發揮筆鋒的彈性,從而增加筆毫對紙的壓力,進而增加阻力。同時,筆頭根部墨汁可以充分溢出被紙吸收,產生力透紙背的視覺效果,寫出的筆畫有厚度,墨像堆在紙面上。  

筆桿的倒向不同,筆毫對紙的壓力也大不相同,如筆桿倒向與筆畫走向一致(即拖鋒),這種情況下筆毫對紙的壓力最小,最難寫出筆力,故不可取;  

第二種情況是筆桿向筆畫兩側傾倒(即偏鋒),因為筆畫兩側受力不對稱,表現筆力也不理想。

最後,還是筆桿的倒向與筆畫走向相反最易表現筆力,而這要靠運腕才能做到。這種方法對用軟毫筆表現筆力作用更為明顯。

以上是一家之言,下面,在看看傳統的對筆力的理解,請耐心看完:

筆力,來自筆鋒與紙、絹、綾、碑石等書寫材質間產生的摩擦力。

這個力同時又受到墨和水融合比例的影響:墨過濃會滯筆,墨過稀會抵消筆力。

我們對筆力的要求有哪些呢?

含蓄而不外露。

王羲之:“第一須存筋藏鋒,滅跡隱端。”

張懷瓘:“若露筋骨,是乃病也,豈曰壯哉!書亦須用圓轉,順其天理,若輒成稜角,是乃病也,豈曰力哉!”

力要含蓄而不外露,在線條內部充盈,富有張力,而不外露、外洩。

拋筋露骨不是中國書法筆力的追求。

舉個例子,好像炸藥包,在無限臨近爆炸前,爆破力是最大的,等你聽到了響聲,看到了火光,力就已經分散了。

也像即將離弦而飛的箭。

越含蓄,越有力。


均一而無差異。

書法點畫線條的筆力,還要均勻而沒有差異。

不能出現忽弱忽強的狀態。筆力不可中斷,而要連綿不絕。

唐代中期及以前書家,無論單個點畫還是整字、整幅,力度都能保持均一,而不會出現某處有力、某處力弱的現象。

到了唐末及以後書家,筆法衰竭、逐漸失傳,法不完備,筆力不再均一,開始強弱互現。

黃庭堅、趙孟頫的筆力分別超過了各自的後世書家,但點畫間時強時弱的問題還是不少,筆力始終如一上均未能做到。

筆法不完備,就是這個結果。

現代不少書家也做到了均一。

但那是從頭至尾的無力。

活而豐富。

筆力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如飛龍在天,而不是如死蛇掛樹。

筆鋒有了生命力,便會有多種形態和表現。

像打拳,有太極,有形意,有少林。

點畫既要體現陽剛的雄強之力、又要表現陰柔的秀美之力。

具體到點畫上,又可分為下沉之力——渾厚而沉實,上揚之力——飄逸而有空間感。

王羲之作為書法史上空前絕後的集大成者,點畫筆力豐富多樣,雄強、妍媚、清峻、古拙等等全在裡面了。

那麼,如何做到有筆力呢?

力量大的人筆力就會大嗎?

一個舉重的世界冠軍,拿起毛筆來未必有一個小孩子寫的字更有力。

“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蘇軾)

“子學吾書,但求其力爾,殊不知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林蘊)

顯然,筆力跟自身的氣力大小關係不大。

當然,如果連一支毛筆都拿不動,也肯定是不行的。

“須稜側起伏,用筆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王羲之

“側”,“衄側下其筆”。——永字八法

“古人一點一畫,皆使鋒轉筆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處乃用使轉。”

“古人一牽一連,筆皆旋轉。”——包世臣

怎樣才有筆力?

也就是如何增強筆鋒與紙等書寫材質間的摩擦力,同時又能使筆鋒順暢無礙?

筆鋒順著筆畫方向在中間運行,類似平滑而過,也就是中鋒用筆,如何呢?

筆鋒在筆畫的一邊拖動而行,也就是偏鋒,又如何呢?

中鋒、偏鋒都做不到。

想每個點畫都能做到筆鋒與紙間摩擦力的最大化,又都能旋轉,怎麼辦?

唯有側鋒!

王羲之講的“稜側起伏“,永字八法講的”衄側“,就是側鋒絞轉,也就是側鋒用筆。

但側鋒與偏鋒古今以來往往混為一談。

須知側鋒皆含絞轉,偏鋒沒有絞轉。

什麼是側鋒?

側鋒是筆鋒沿著筆畫邊緣一側或兩側的絞轉運動,本質上是一種涵括了點、直線、弧線等多種外形筆畫,向內的絞轉圓運動,從而使筆鋒的各個面次序交替滾動、連綿不絕,得以八面入鋒、八面出鋒。

想讓筆如何旋轉、絞轉起來,讓不少人大費心思。

晃動手腕去轉筆,捻管或搓動筆管等等,各種方法都有人用。

這些方法都無法使筆畫至始至終都能絞轉,只能是旁門小技。

正確地執筆、運筆,不動手腕、不動手指,下筆就能做到側鋒絞轉。

側鋒絞轉是一種內向絞轉圓運動,包括順時針、逆時針兩種。

武術也是這樣,每一個招式都是圍繞一個內向圓運動進行。

否則,一出拳就露出破綻,就要捱打了。

魏碑書法外形看起來是方筆多,其實本質上還是圓的。

因為唯有圓運動才能涵蓋一切形式的運動。

側鋒的筆力分析

側鋒絞轉運行的時候,至少有四種力在相互作用:

1、向下的下沉之力。

這個力容易理解,筆鋒絞轉向下的摩擦力。

2、

與下沉力相反的上揚之力。

這個力是下沉之力的反作用力,筆鋒富有彈性的時候,上揚之力更強。

3、絞轉前行的前衝之力。

筆鋒絞轉起來,像出膛的子彈一樣旋轉著前行。

4、與絞轉反方向的復原力。

筆鋒沿著點畫的一側或兩側絞轉,產生一個反作用力——復原力。筆鋒復原的時候也是絞轉運行。筆鋒富有彈性的時候,復原力更大。

筆力如何最大化?

筆力如何做到最大化?

如何做到像王羲之一樣“筆力精絕”,力能扛鼎,像他那樣“力屈萬夫,韻高千古。”(劉熙載)

這是每一個書家的畢生追求。

“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 ——衛夫人

“僕以為,知書不在於筆牢,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 ——蘇東坡

如何盡一身之力而送之?

力又怎樣傳遞到筆端?

做到這一點,像武術中的點穴。

使一身之力能集中在手指頭的一點,這樣才能擊中穴位。

否則,按到穴位也沒效果,反倒有點像撓癢癢了。

蘇東坡講的“浩然聽筆之所之”,講的是任由筆自己運行。

筆鋒怎麼自動運行?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玄?

“此《蘭亭詩敘》,筆意清峻和暢,佳石刻也……餘舊有淡墨數本,頗見古人用筆起”——黃庭堅

“予學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不能實證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處耳。過此關,即右軍父子亦無奈何也。”

“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董其昌

古人用筆又有“起倒”?

筆鋒能“自起自倒、自收自束”?

又能像“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

聽起來,是不是更玄了?

怎麼解釋,又怎麼做到?

前面講過,側鋒運行中,筆鋒在一側或兩側絞轉時,有兩種反作用力:

1與下沉之力相反的上揚之力

2與絞轉反方向的復原力

釋放這兩個反作用力,也就是筆鋒的自動上揚與復原的過程中,你所做的只是控制筆鋒的方向和角度,令鋒自行,它就可以自動滾動著完成筆畫,同時又有粗、細上的變化。

為什麼筆鋒自動運行會更遒勁有力呢?

舉個例子,一根彈簧棒,你把它折彎了,然後空手釋放,讓它彈出去,力度有多大?

是不是快而有力,比你揮動它還有力?

想想就知道了。

而中鋒和偏鋒由於無法產生這兩種反作用力,筆鋒自然無法“自起自倒”。

李陽冰及以前的篆書,筆筆皆能收圓,是筆鋒因側鋒絞轉,釋放反作用力而自動復原、收圓。

為什麼明清以來很多書家講,篆書必須要中鋒呢?

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

按照中鋒去寫篆書的時候,收筆的時候只能提按、頓筆,尾部之處愈加軟弱,筆力外洩。

李陽冰之後的篆書,也只能講只懂篆體而不懂篆法了。

筆力的最高境界

“每作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 ——王羲之

王羲之為什麼講“掉之”,而不是“送之”?

這就是王羲之超越衛夫人之處了。

也是筆力的最高境界。

“掉之“怎麼理解?

是使筆掉下來嗎?顯然不是。

這是講身心放鬆,自己感覺不到手、肘、肩等關鍵的存在,手和筆彷彿在做一個垂直的自由落體運動,筆鋒接觸紙的瞬間,即能絞轉開鋒。

自由落體運動,靠重力而行,自己不就可以不用力了嗎?

不用力才更有力!

想達到這種境界,首先得做到真正的全身心放鬆。

這種放鬆,不是鬆懈。

蔡邕講“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

越放鬆,筆力越遒勁有力。

等到了“得大自在”,到了“無我”的層界,就做到了。

找準方向,找對方法,慢慢修行吧。

你的修為決定你的筆力!


遊手於斯


書法筆力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運筆寫字的時候肌肉的力量,此乃人體之力;另外一種是寫出來的點畫線條具有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感一般都蘊藏在點畫之中,通過筆與紙產生摩擦後的墨痕所顯示的力。

筆力包涵了書法創作中的多種用筆特徵,包括骨力、彈力、平緩之力、柔和之力、絞轉之力等等。例如我們常說的“顏筋柳骨”就是說顏真卿的書法特徵是“筋力”,柳公權的書法特徵是“骨力”,因此在評價一些書法作品的筆力的時候,也可以闡述其他特徵。唐人林蘊的《撥鐙序》中說:“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

書法的筆力不是靠的蠻力,而是書寫時候的經驗,否則一個舉重運動員一定比一個垂暮的書法大家寫的好,而現實恰恰相反。用筆之力是一種巧力,是書法中運筆的技巧,那麼如何練就書法中的筆力呢?

其實練筆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臨帖,臨帖的目的就是學習古人駕馭毛筆的技巧,提高自己的用筆能力。在臨帖的時候要細心揣摩古人的書寫時候用筆發力的方法。古代傳承下來的各種名家法帖,不同書家有不同的用筆特徵,即使是同一書家不同時期的作品,都有可能用筆不同。

而這些風格迥異的書法作品,之所以能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其實就是書寫的時候用筆發力的方法有關。所以,我們說臨帖的時候務必要求形似,因為用筆發力的方法對頭了才可能達到形似的要求。

這一點就非常有感觸,因為最近在輔導孩子練書法,我小的時候也學的柳楷,但是覺得自己練的筆法不正確,就沒敢教孩子,讓她跟老師學的是柳楷,老師錄像給我們看,我和她一同又重溫了一遍,一些基本用筆的寫法確實不一樣。我就發現,小孩子如果動作不正確了,那麼寫出來的筆畫就是一種很無力的感覺,而動作正確了,寫出來的筆畫就是有力量感。

所以,如何練筆力,就是多臨帖,臨帖的時候要求形似。不求形似的臨帖就是自欺欺人,這樣學你是不能理解古人的用筆發力的技巧的,臨帖當中,一旦動作正確了,寫出來的點畫自然會筆力充盈。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


翰墨今香


關於書法筆力的行成,有三點體會,歡迎批評探討交流,畢竟,每個人的體會與習慣有所不同!

一,入筆有狠勁,殺紙入筆!下面是我對殺筆入紙的分享:1、看圖一、二,注意點聚焦在“施”字的右部首第一筆,“賊”字的起筆,“理”字右部第一筆,“殺”字左部“木”第一筆,這些筆畫的起筆動作非常精彩,細微處有豐富的動作。如果你是評委,面對同樣功力、字法、章法的兩幅作品,前者如圖一二中諸字筆法細膩、動作豐富,用一股狠勁的力量動作殺入紙面再書寫主要筆畫,你會選誰?注意,三個關鍵詞:細膩精緻,動作豐富、狠勁殺入!

二,行筆的節奏把握與筆鋒的調整!行筆中儘可能中鋒,偶爾調以側鋒,其中用筆的節奏是一位書法家多年臨創中錘鍊出來,有很多時候確實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另外,筆尖、筆肚、筆根的綜合調整運用也是達到筆力雄健的重要作用……有了上述“殺筆入紙”的運用技巧與經驗,這一點相對容易掌握!

三,創作時專注的狀態!著名書法家李國勝老師在臨創時非常明顯的一個特點,屏住呼吸,全神貫注,嘴部肌肉收緊,狠足了心勁!這是一種卓越的創作狀態,和田徑運動員起跑前猛吸一口氣,奔跑中屏住呼吸狠足了勁一樣!我也發現,如果哪一刻因為其他事情吸引破壞了這種專注的狀態,寫出來的線條常常無力且不入紙!






陳天哲


答:一友,日寫數百字,持續多年,首尾相比,進步甚微。觀其書,盡是信筆。如此可見,信筆是書法的大忌。無論是練習和創作,卻記不能隨便和輕浮。

所謂筆力,不外乎就是作者在創作書法過程中,那種全神慣注地、有重有輕、時快時慢地用筆墨在宣紙上的點線運動摩擦所產生出來的漢字書法作品裡呈現在觀眾視覺中的蒼勁有力的東西而已。


姚紹秀


書法的筆力是個什麼

書法筆力怎樣練成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搞清“筆力”是什麼先。

顧名思義,“筆力”就是書寫時下筆的力量唄。

錯!

其實“筆力”跟物理的“力”毛關係沒有。

腳後跟想想,要是力量越大,筆力就越遒勁,豈不是膀子越粗,字就越有可能寫好?豈不是20-30歲的書法家就應該抵達書法的最高境界了麼?

“筆力”指對毛筆的綜合性操控力

對毛筆的操控力,在4維空間裡有幾個要點需要釐清:


垂直運動控制力

即對毛筆提按的控制,按下筆痕粗,提起筆痕細;
水平運動控制力
前後左右,順峰、逆鋒、入鋒、出鋒、回鋒等等;
拮抗運動控制力
即向左行筆要施加一個向右的反作用力,以使行筆略帶滯澀;方向控制力
即轉筆和折筆時,控制筆鋒寫成寫出響應書體的理想筆畫;
運筆速度控制力

或疾或徐,成就書寫的節奏感,除此而外,衄筆之慢,飛白之快等,都體現了良好的速度控制力
調鋒控制力加速或減速 含墨量、折筆、轉筆、暗筆都會使筆散峰,在書寫過程中一邊寫一邊調整筆鋒,使其恢復和保持良好的書寫狀態,是一種頗難掌握的技巧。
平素臨帖,不僅要追求字形像帖,更重要的是訓練“筆力”,即控制筆的能力,這也是書法的最重要的功力。

聞道深般若


關於書法的筆力,我們先說說筆力是什麼?或者說什麼樣的書法線條才能表現筆力。

有這麼一個說法,看一幅字的線條有沒有力,可以翻過來看背面,因為人們常說某書法作品“力透紙背”,怎麼看呢?就是看線條有沒有立體感。這種說法雖然能比較直接地說明書法線條的筆力,但也可能誤導初學者,認為用筆的時候使勁就會表現出線條的筆力。那書法的筆力到底是什麼?人們對“力”的觀感其實就是“厚、重、快”,如果書法線條給人這種感覺,那書法線條就已經表現出了筆力。

接下來我們說筆力是通過什麼用筆技巧來表現。首先是“厚”的質感是通過中鋒來表現,中鋒用筆可以讓線條顯得有立體感,甚至有凸出的質感,而“重”的質感,可以通過焦墨、枯墨的墨相來表現,而“快”的質感,在把握行筆節奏的同時,通過行筆速度的變化,筆鋒的換面、使轉,用不同的線條形式(比如飛白、折帶等)來形成線條的張力。

當然,用筆技巧的融合和駕馭,需要長期的練習和思考。在熟練掌握用筆和用墨後,自然能根據創作需要來表現不同的線條質感。


西廨七叔


問題:書法的筆力是怎樣練成的?

筆力是一種感覺,是書法作品給人的一種直觀的力量感,我看到一幅書法作品,會說他它筆力雄強或者說筆力軟弱,力量感是書法審美的的一個重要元素,書法格調在高,結構再美,沒有了力量感就屬於下品了。

這和人也一樣,這個人有才華、長的帥、而且還有錢有勢,但是他做了漢奸,就是沒有骨力,就要被國人唾棄了,比如說汪精衛。

毛筆的筆裡來自於三個方面:

1、中鋒,能不能中鋒用筆是體現筆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用中鋒書寫,筆畫飽滿厚重、線條勻稱,更能體現筆畫的力量感。

2、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速度加快,速度感就能給欣賞者來來一種力量感。


3、用墨,用墨太淡是不容易產生力量感的,墨越黑筆畫越精神,力量感也更強。反過來,適當的加一點飛白和枯筆也能體現力量感。

但是,最終力量感還是來自於作者多加練習,練的多了,筆下的力量感自然就出來了。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