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弹劾大戏公映 观众反应:差评

来源:新闻晨报 记者:顾文俊(首席)

很遗憾,大家最期待的刺激性画面并没有出现。

博尔顿和那个神秘的举报人都没有出庭作证,注定了这场弹劾案将以失败而告终。

美国当地时间5日下午,由共和党占多数的美国参议院以52票“无罪”对48票“有罪”和53票“无罪”对47票“有罪”,先后否决了由民主党占多数的众议院针对总统特朗普提交的两项弹劾条款。

“投资方”重金打造,“宣传方”倾情广告,这出弹劾大戏却以平淡无奇的剧情倒尽了观众的胃口,坊间一致认为:必须给差评!

特朗普有没有滥用总统职权或者妨碍国会调查?答案从来就不重要。无论是全球看客,还是美国公众,想必都不太有耐心剥丝抽茧地去分析民主党给出的证据究竟有没有说服力,那些零零碎碎的你一言、他一语其实都不是定性这起事件的关键。

特朗普的律师团队有的是来来回回打太极的本事,所谓“另类事实”与“后真相时代”的把戏也已经在本届政府的手里被玩得驾轻就熟。

公众无非就是在瞧一个热闹。如果博尔顿获准出庭,至少,剧尾高潮会很有看头;无奈白宫和参院(实则就是共和党内部)咔嚓一刀,清除了他的戏份,最终公映的就只能是一部乏善可陈的纯党争电影。

事实真的胜于雄辩?在党争面前,事实与雄辩均无立足之地。

诸君切莫说当年尼克松的倒台就是在“深喉”的爆料、《华盛顿邮报》记者的追踪和民意的愤怒之下,须知在“水门事件”被揭露与尼克松引咎辞职之间还隔着两年时间,期间,尼克松依然赢得连任。

假如不是民主党占据优势的国会发起反扑,对总统进行彻底调查,那么,就算铁证如山,恐怕也难以撼动总统对事实的漠视。

尼克松隐瞒事实妨碍调查的性质,未必比后来的克林顿和现在的特朗普更甚,化名“深喉”的关键信源也迟迟没有现身,直到30年后才被掀开神秘面纱,真正将尼克松逼到穷途末路的是政党(共和党)在国会參众两院的绝对弱势,其次才是媒体与司法的助攻。这就是美国政坛及所谓弹劾的现实。

然而,话又说回来,假设证据确凿(譬如一段回放的电话录音明明白白地显示:特朗普威胁扣压对乌军事援助资金,迫使乌克兰政府调查小拜登,以期在连任竞选中获取对手拜登的把柄),公众的愤怒是否会像1970年代那般猛烈?

应当说,“通话门事件”与尼克松团队在民主党总部大楼安装窃听器殊途同归,只不过,一个是从外部辗转获取对政敌不利的黑材料,一个则是直接打入对方内部来窃取,后者虽然从手段上更上不了台面,但是,前者更明显是在滥用公权,里通外国,而且是总统本人担纲主演。

但即便是这样,民众的感情是否还像过去那般较真和激愤,恐怕要打上一个问号。

毕竟,在逆潮涌动的大变局中,特朗普代言的蓝领阶层更看重到手的实际利益,对总统那些胡作非为的瑕疵可以忽略不计。

更何况,以行为出格闻名的特朗普从一开始就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不像尼克松或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建制派总统会因一桩丑闻令公众产生强大心理落差,关于道德和形象,特朗普似乎已经获得了天然的免疫。

只可惜,如此本色的天字第一号男主角在这出大戏中并没有奉上惊心动魄的表演,观众多想看到他和博尔顿或者拜登对簿公堂,若有此一幕,不管结局如何,都不枉费粉丝巴巴地从2019等到2020。

这桩事情也许就这样过去了,作为屈指可数的历经弹劾全程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定会被载入史册,但是,作为天生的演员,特朗普和他的《通话门》既无缘影帝,也将错失年度最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