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駐足小站看歷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在發配充軍的路上,楊慎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臨江仙》。這個時候,當然不是詩情畫意的時刻,楊慎身上還架著枷鎖,但他寫出了別樣的境界,無怨無悔溢於言表。當時,楊慎的身後就站著自已的妻子黃娥。這個女人,因為丈夫遭受嘉靖皇帝的廷杖之刑,而選擇留在他身邊照顧,同樣遭受著千里流徙之苦。看著自已丈夫的身影,聽著丈夫的這首《臨江仙》,她心中更是豁然開朗。是什麼的心境使得他們這般的超脫,可以在苦難面前,如此詩情畫意?這一切歸咎於他們堅守著共同的價值觀。榮華富貴可得,但絕對不能委曲求全,壞了禮數,這是他們的底線所在。在他們眼中,“大禮制”事件雖然他們敗了,但卻敗給了最高統治者,雖敗猶榮!

在“大禮制”事件中,他們的父親楊廷和對他們的影響巨大。當時,孝宗皇帝駕崩,按照祖制“立長立嫡、兄終弟及”的要求,當朝首輔楊廷和請大行皇帝的堂弟興王世子朱厚熜繼承皇位,是為後來的嘉靖皇帝。按理,他們楊家憑藉此事就可躺在功勞薄上,盡享榮華富貴。但嘉靖皇帝卻無理地提出給自己母親改王為後,給已故的親生父親興獻王朱佑杬封皇帝諡號。在這件事上,楊廷和選擇站在維護傳統禮制一邊。他態度堅決,認為當今皇帝應該遵照漢代定陶王和宋代濮王的例子,與朱厚熜一樣稱明孝宗為父,而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其母也不能封后,更不能加皇。即使嘉靖皇帝多番放下身架懇求他,利誘他,但楊廷和不為所動。最後更是因為嘉靖皇帝的堅持,楊廷和憤而辭職。因為,讀書人就認一個“禮”字。“大禮制”事件最終以激烈的鬥爭方式拉下了帷幕,數百官員被嘉靖皇帝罰俸,16名官員受廷杖而死,楊廷和的兒子楊慎在當時教育和家庭的雙重影響下,和幾百官員一樣,選擇站在了嘉靖皇帝的對立面,也在廷杖之列,杖後他僥倖生存,發配滇南充軍,遇赦不赦。“是非成敗轉頭空”正是他對這段經歷的感悟。

在此之前,楊慎可謂意氣風發。可說是中國科舉史上的一個神話:他21歲參加四川鄉試,考取第三名中舉;24歲參加全國會試,獲得第二名中舉;接著殿試,被欽點為第一名,進士及第。黃娥則身在官宦之家,他的父親曾任工部尚書,出生書香門第的黃娥從小飽讀詩書,少時就以詩詞名滿京城,是楊慎的超級粉絲。在楊慎妻亡後,這位才女續絃繼室,嫁給了楊慎。她以石榴自喻賦詩一首:“移來西域種多奇,檻外緋花掩映時。不為秋深能結實;肯於夏半爛生姿!番嫌桃李開何早;獨秉靈根放故遲。朵朵如霞明照眼,晚涼相對更相宜”,表達花開雖遲,卻結為連理的歡喜之情。楊慎那時家庭幸福,事業、愛情雙豐收。

但是,楊家培養了在大是大非上絕不輕易低頭的性格。先是楊慎上書明武宗朱厚照《丁丑封事》,指責朱厚照“輕舉妄動,非事而遊”,因勸諫無效,改稱病告假,辭官歸裡。最後,大禮制事件徹底改變了他們一家。大禮制事件中,父親楊廷和辭官,再到楊慎受刑,發配滇南。就是到了需要得到妻子悉心照顧才撿回一條命的情況下,楊慎的精神世界卻不受困擾,寫下“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寫下自已的人感慨的同時,也寫下了不卑不亢。

楊慎夫婦在發配路上,路遇白髮漁者,與其對飲,認定了平凡,對“慣看秋月春風”十分嚮往,過往的輝煌全部放下,過去都付談笑之中。楊慎身體痊癒後,不忍妻子受苦,讓妻子回老家新都。江陵一別,三十多年來,因交通不便,兩人只能通過書信交流,黃娥只恨“寄書難,無情徵雁,飛不到滇南”。


多知事


讀一首詞: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詞是明代三大才子楊慎所作,同時也是明朝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後因皇統爭議遭流放雲南戍邊。

對於這首詞,大家應該都很熟悉。1524年,楊慎因得罪皇帝,被髮配到雲南戍邊,他在押解的途中正巧目睹江邊一個漁夫和一個樵夫在煮酒談笑,聯想到自己的境況,不禁大發感慨,寫下了這首《臨江仙》。

詞的開篇“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化用了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沙,千古風流人物”以一去不復返的長江水比喻歷史的歲月輪迴,氣勢雄渾,悲壯豪邁。“是非成敗轉頭空”是對前兩句主旨的推進,在歷史的廣闊滄桑中,任何人都不過是滄海一粟,那些況所謂的成王敗寇,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場空。誰也比不過歷史,誰也無法逾越時間。詞意到此,一種超脫曠達的人生態度呼之欲出了。末句“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正好接上文,歷史的唱和,從來不缺少英雄,滾滾長江,歷史洪流中英雄都在浪花中消散,而不管歲月如何變遷,青山依舊春綠秋黃,日月依舊東昇西落。只有自然和宇宙才能亙古長存,人生不過須臾,兩者相比,一種雄渾壯闊之外的悲涼感也隨之襲來。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這兩句作為下片的開頭,是轉境之語,從上片慷慨悲壯的氛圍轉到隱居江湖不問世事的漁父、樵夫身上。時光易逝,人生易老,與其去爭那些終將逝去的虛幻之物,不如徜徉山水之間,過一種自然平淡的生活。這裡的“漁夫”、“樵夫”其實是指退出朝堂,隱居山水之人。“慣看”一詞既表現出了良辰美景的尋常,又帶著一股孤獨蒼涼的感慨,將末句“一杯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朋友相見的歡喜烘托的極為到位。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老友相逢,不需要什麼歌舞美食,只要一杯濁酒,就足夠表達金蘭情誼,而那些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也只不過是兩人酒中助興的談資罷了。

這首詞借歷史興衰抒發人生感慨,從悲嘆時光到超然世外,展現了詞人一種“談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高潔精神追求,其所述的人生況味只能意會,恐難言傳。

人生短短數十載,與歷史不過一瞬,與山河比,不過塵埃。與其苦力勞神一輩子,不如樂山樂水一逍遙。


每天讀宋詞


實際上,只要瞭解楊慎的生平和填詞背景,就能完美解決題主的疑惑了。這裡只做簡單說明,因為我懶。

楊慎生平


楊慎這個人真的非常了不起,楊慎23歲就狀元及第,出道就是六品官,還是明朝著名的文學家,和解縉、徐渭合稱明代三大才子,而以楊慎居首,他還是東閣大學士楊廷和的兒子。

36歲的時候,楊慎因“大禮議”被打了板子,還發配雲南。這“大禮議”其實就是皇帝家裡那點事兒,明世宗嘉靖這個人本來就是個奇葩,他一個藩王登基做了皇帝,非要給自己的爹媽博個名分,於情咱們可以理解,但是於禮,這就說不過去了,畢竟你爹沒有當過皇帝,你怎麼給名分嘛!

還是熟悉的劇情,朝中大臣分了兩派,楊慎就是反派,所以遭罪了。

創作背景


這首《臨江仙》,就是楊慎在被貶雲南之後所作。在這期間,楊慎跟其他被貶的人不一樣,他並沒有因此消沉,反倒把貶謫當做一次旅遊,他四處體察民情,然後以詩文記錄,並抒懷。

三十多年時間,他每到一地就與當地人聊天,與讀書人談詩,留下了大量詩文。其中就包括《廿一史彈詞》——以史為鑑,自三代至元朝,填作彈詞,《臨江仙》便是其中之一,原是《說秦漢》的開場詞,後被毛宗崗父子用於《三國演義》開場詞。

創作心境

前面說了,楊慎被貶之後並沒有消沉下去,而是打開了一片新天地。這就是楊慎的偉大之處,我們再看看這首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一首詠史詞,起首一句就讓人有熟悉感,因為這正是化用了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同時,這個起句也為全詞奠定了慷慨悲壯的基調。

以長江水一去不復返,比喻人生在歷史長河中,無論你立下了怎樣的豐功偉績,都終會被帶走,所以“是非成敗轉頭空”,這是悲壯,也有失落。

“青山依舊在”,歷史週而復始,車輪滾滾向前,是不變的;“幾度夕陽紅”,英雄人物你來我往,是變的。變與不變,這就看你能不能從是非成敗中轉過頭來,如果能轉過來,一切都可以拋開,如果轉不過來,就是執念。

楊慎自然是看開了,看透了,所以他被貶後才不會意志消沉,所以他才能寄情山水,做一個白髮漁翁或砍柴的老頭,與春風秋月為伴。他不會再像世俗的人那樣,追求功名利祿,為了達到目的不惜阿諛奉承,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節操。

當然,在午夜夢迴的時候,他也會想起過去在朝堂中,自己的風雲事蹟,但那些都不重要啊,只需要舉起酒杯,笑對人生,一杯敬過往,一杯敬未來。

終於,在開篇的慷慨悲歌之後,楊慎迴歸於平淡。他接下來的理想,將會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成敗得失之間,探索生命永恆的價值!


也可自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沙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詞的作者是明代文學家楊慎。後來小說家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將此首《臨江仙》作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使這首詞的流傳度更加廣泛。

楊慎(1488-1559),嘉靖三年(1524年),在正任翰林院修撰時,因為“大禮議”案被割官去爵,發配雲南,時年36歲,正當壯年。從此,他就在雲南東遊西走,作詩論道,訪貧問苦,悠閒生活,在滇南居住長達30餘年。

這首詞正是他在雲南期間的名作。正是由於以上背景,作者經歷了仕途,又被貶邊遠,大起大落間使作者看透人生,看破了紅塵,不再一味地靠近朝廷,而是更接近於凡間人世,對自然、人文、歷史、地理有了過去不曾有的新感悟,才能做出如此灑脫、豪放、富有哲理的名作。其後少有哲理性詩詞能步其後塵者。

要說他寫這首詞時的心境,恐怕是介於好與不好中間吧,被貶作為官員,畢竟是不光彩的,心裡肯定是很複雜的;但能看透一切,把那段歷史僅作為人生過往,又開始新的生活,心緒肯定又是平常、平靜的,心境應該是很好的。

至於這首詞,是我最喜歡的一首,年少時即能背誦,其詞義又通俗易懂,不用我花費心思翻譯介紹。當然見仁見智,至少說,沒有經歷過風浪的人肯定寫不出如此優秀的詩詞。


宇璽龍


這個問題我瀏覽了一下諸位的解答,感覺都非常的棒。尤其是負薪友的闡述,簡直是精彩無比。咱就沒必要再來湊數了!因為該說得都已經說到了,並且還進行了許多衍生,讓人學到不少知識,已對楊慎有了一些瞭解認識。

在此我只想談兩點意見。

第一個意見,滾滾長江東逝水這首《臨江仙》詞,到底是作於楊慎去雲南充軍發配的路上,還是晚年在雲南而作?據說是楊慎在去雲南發配時,輾轉經過湖北江陵時,看到一個漁夫和一個樵夫在江邊煮魚喝酒,談笑風生,後感慨萬千要求押解士兵拿來紙筆書寫而作。

第二個是《三國演義》中的卷首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好像是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中引用的,還是後人評刻時加進去得?據說是清代朱宗崗父子在編輯時加入的。因為羅貫中生卒於1330~1400年。而楊慎生卒於1488~1559年。顯然羅貫中在死八十年後楊慎才出世!

最後說一句話,我提出來沒有別的意思,只希望尋求答案以正視聽。若說錯了,還望大家原諒我的知識淺薄,但千萬別噴我!


夜光珠2


楊慎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名副其實的狀元,他創作的《臨江仙》是一個大才子歷盡人間滄桑後大徹大悟的智慧之作,後來被選作《三國演義》開篇詞十分精妙,楊慎當時的心境相當豁達,簡言之,他已經完全放下了。


文友們先陪蒼茫大地一起重溫一下《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詞道盡了人生徹悟:歷經千年,是非榮辱,你爭我奪,不過如此!

楊慎是大明三朝老臣、入閣掌控大權的楊廷和之子。



正德六年(即1611年)高中狀元,距老爹任首輔只差一年,標準的高幹子弟,他中狀元居然無人有疑議,後世的張居正貴為攝政,兒子弄個進士居然朝野上下輿論譁然,兩個明朝政壇大佬境遇何故迥異如此?答曰:楊慎太有才了,他是當時的學霸,他考第二,沒人能考第二(遑論第一),大明從1368年建國到1644年亡國,276年間從來不缺才子,但公認的三大頂級才子:解縉、楊慎、徐謂無任何爭議,而論博學首推楊慎,這就是楊慎的實力。按大明慣例,即便沒有高官二代的背景,不出意外,十幾年功夫,楊慎必能入閣兼尚書,但楊先生的即將到來的輝煌人生,卻因一個人,精確地說是因為一位皇帝的出現,發生了大轉折,這個萬歲爺就是嘉靖。



嘉靖接班,是兄終弟及,他接堂兄朱厚照(史稱荒堂皇帝,現代人稱個性皇帝,駕崩時無子)的班,他老子是孝宗朱佑樘的弟弟興獻王。嘉靖和大臣們為對嘉靖老爹興獻王的稱呼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嘉靖想封其父為太上皇,大臣們卻要嘉靖認朱佑樘為爹,改稱興獻王為皇叔考,楊慎作為官二代的領軍人物自然衝在前列,他們想維護所謂的正統,先是準備在皇宮附近的合法殺人地左順門,幹掉奉旨進京的皇帝理論同盟軍桂萼、張璁,但未果,他又以“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為口號煽動二百二十餘名官員一起去左順門,向皇帝下跪施壓,結果楊頭領被廷杖二次,老楊還沒來得及慶幸死裡逃生,又被仇人嘉靖皇帝追加一個補充待遇一流放。流放到雲南途中,又遭父親的仇家追殺,險些喪命,皇帝一直惦記著他,多次想置他於死地,幸虧人緣好,大臣們擺出苦瓜臉,傾訴楊慎的悲慘遭遇和以淚洗面的後悔情景,楊慎終於撿了一條小命,活了七十二歲,人生不幸文章幸,著作等身,名揚天下。大難不死的老楊早已將紅塵看破,大徹大悟!他有李白似的感慨: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對楊慎來說,他的觀點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什麼英雄豪傑,還不是被浪花淘盡帶走了,什麼是非成敗,還不是轉頭成空,只有青山千年依舊,在夕陽照射下千嬌百媚……

楊慎個人如此,三國豪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曹操掃平袁紹、袁術、劉表、張魯、呂布多少梟雄,可到頭來還不是為司馬懿父子打工嗎?劉備哭得死去活來,終於哭出了益州、漢中的一畝三分地,只傳了一代,阿斗就把江山拱手相送,還留下“樂不思蜀“的大笑話!孫權呢?“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被辛棄疾盛讚的孫權,父子創建了東吳帝國,不還是把帝國送到司馬氏之手?司馬昭父子不惜背上“司馬昭之心一路人皆知"的罵名,可竊取的江山又保存了多久?……萬里長城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楊慎一下子放下了,感慨萬千,大筆一揮,一首絕妙好詞《臨江仙》橫空出世!


蒼茫大地顧煒斌


知道楊慎的人可能真的不太多,知道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是楊慎的暮年經典之作恐怕少之又少。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楊洪基聲音迷倒了很多人,多數人以為這歌詞是羅貫中所作,甚至還有人以為是曹操的作品,你若跟他們說這首詞是羅貫中引用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所著,很多人不相信。楊慎是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中。

一一《臨江仙》明。楊慎

楊慎(1488年一1559年),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等,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等。



解縉、徐渭、楊慎被後人尊為明代三才子,楊慎翹居首席,可見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這三個人的人生不是一般的傳奇。解縉19歲中瞭解元,20歲就當了翰林學士,真可謂少年得志,輕狂直率,落得個被貶還鄉的下場。後來被明成祖朱棣重用,貴為內閣首輔,總管編撰《永樂大典》,時年35歲。正值仕途得意之際,又參與王儲之爭,被捕入獄,落得個被灌醉了扔在雪地裡活活凍死的悲慘終結,卒年四十七。活脫脫又一個楊修!



與解縉相比,徐渭(文長)雖然一生可謂坎坷不堪,幾經生死,晚年貧病交加,縱然多才多藝,自稱“南腔北調人”,“青藤畫派”的開山鼻祖,也不得不變賣藏書千卷,臨去世時,身邊僅剩一條狗陪伴,床上連一鋪席子都沒有,淒涼之極。時年73歲。

比較前二位大才子,楊慎的人生令人咋舌。其父楊廷和是內閣首輔,母親也知書達理,楊慎的基因太好,註定了天賦異稟,加之又特別勤奮好學,十三歲隨父入京師,一首《黃葉詩》轟動京城,令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驚詫,收入門下,稱其為“小友”。二十四歲時,考中狀元,登上大明的政治舞臺,官至翰林修撰。



楊慎有一個讓無數羨慕嫉妒恨的家族背景、輝煌的人生開端,可他並不是一個慎思而後明哲保身的人,不畏權勢,敢於直諫,數度觸怒龍顏。與解縉犯了同樣的錯誤,干涉皇家內務,為“大禮儀”叛逆君父,明世宗朱厚熜大怒,成了階下層。幾度杖刑差點亡命,命不該絕而後充軍雲南,流放三十多年,終老於流放之地,時年72歲。

楊慎一生著述豐富,涉足範圍廣博,經、史、詩、文、詞曲、金石、書畫、音韻、天文、地理、醫學等等,造詣非凡,一個名副其實的博學家。

《臨江仙》一詞是楊慎暮年之作,歷經滄桑後的人生徹悟。上闕氣勢磅礴,慷慨悲壯,“是非成敗轉頭空”言盡世事無常,在歷史的長河中成敗榮辱難以把控,不能於青山同在,只能聽憑流水東逝,“浪花淘盡英雄”,無論英雄還是狗熊,都終將被浪花淘盡。其中多少憎憤、鄙視、落寞、無奈,如滾滾長江之水,不息晝夜。

下闕話鋒急轉,幻想勾勒了一個高山流水的故事,“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寄情山水漁樵,淡泊寧靜,悠然自得,灑脫飄逸。“一壺濁酒喜相逢”,與這位世外高人相逢把酒言歡,不亦快哉?“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得失成敗,一笑了之,淡然一切,可謂參透人生世事,超然雋逸,悟道天機。這白髮超脫的漁樵老翁不正是歷經磨難、坎坷漂零仍傲然於世、看破紅塵的李慎自己嗎?

這首詩是楊慎一生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仕途嘎然而止,抱負壯志難以施行,折煞英雄!上闕蕩氣迴腸,下闕發人深省,應了李白的那句“古來聖賢皆寂寞”,與柳宗元的《江雪》有異曲同工之美!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矣!

(為您寫詩,為您讀詩!負薪映雪感謝你的閱讀與關注!圖片源自網絡,著作權歸本人所有!)


負薪映雪


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他是明朝的詩人、文學家。他於二十四歲時就已經考中進士且居第一。其時,他父親楊廷和是朝庭大員。因其詩詞文章之優秀,故無人能加以懷疑。他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楊慎的一生,生於四川,得禍於京城,死於雲南。

楊慎考中進士後,首先得任翰林修撰,後又充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要給其父以名份,搞什麼“大儀禮”。他父親並未當過皇帝,歷史上也沒有先例,因而不合於法律。楊慎等一批堅持原則的官員持反對意見,因而受到明世宗的制裁,被貶到邊遠地區。楊慎去了雲南省。並且,這不去就是三十多年,再未回到中原,更不要說朝廷了。


在雲南的幾十年中,楊慎深入底層和老百姓打交道,進行調查研究;遊山玩水,吟詩作賦,論道著文。成了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和詩人。在雲南的幾十年中,楊慎看清了歷史、看清了現實、甚至看清了未來。後來,在回老家省親歸來後,就寫岀了這首品味極高的詞作。我們吟誦一遍這首美妙的詞作: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殼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上闕描寫了一系列的自然景物:長江、水、浪花、英雄、青山、夕陽。並以滾滾、東逝、淘盡、依舊、在、幾度、紅進行修辭。使得一系列的靜物產生動感,可謂動靜相依。

下闕把一個江渚之上白髮蒼蒼的漁夫、樵工展現在畫面之上,並伴之對秋月春風。經過多年的磨礪,楊慎先生已經看慣了、看透了一切。什麼都不想了。但最想的是:老朋友來到,用一壺濁酒招待。在這過程中,一起談論古往今來的事件。談完了,就不訪哈哈大笑一番。


上闕是作者對歷史長河的鳥瞰。他似乎站立在高山之巔,俯視滾滾長江。那浩浩蕩蕩東流的江水,把自古及今的英雄人物都捲進去了、淹沒了。你什麼正確的、錯誤的、成功的、失敗的,轉眼之間都化為烏有。但是,唯有青山,依然在那兒挺立著,迎接那下去了又岀來的黃昏的太陽。只有青山是永恆的,其餘的都不值得羨慕。

下闕則正是作者對自己心境的描繪。一個人突然之間從一個朝庭官員變成了地方官員,而且是條件很差的邊遠地區,開始的時候,心情肯定是很低沉的。特別重要的是:學了一身的本事,又喪失了施展才華的平臺,更是悲哀至極。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會變化的。為了堅持原則,不向邪惡勢力低頭,付出點代價也是必然的。這樣一來,一切都無所謂。何況,朋友來了,還可以談天說地、言古論今,赴之一笑。更主要的是,沒有政務的勞形案牘,恰恰可以將自己的所學所思傳及後世,反而功莫大焉!


所以,楊慎作《臨江仙》時的心境如何?我的回答是:平靜!


用戶60397079085


明朝的文學家楊慎寫這首巜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時,已經是古希七十二歲了。自明嘉靖三年流放雲南,謫戍滇南,謫居有三十多年。

楊慎二十四歲,被欽定為當科狀員,無奈在兄終弟及的"大禮儀"紛爭中,敢於堅持原則,被皇帝發配雲南永昌衛充軍,客死他鄉,再沒踏進中原一步。他的這首巜臨江仙》寫出了他的無可奈何:"滾滾長江東逝水,浪沙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日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談中。"把楊慎的思慮、思念,憂鬱 、憂傷,憂愁的心境用一"空"字襯托出來,這是他歷經磨難的總結。他把人生有志不能伸,有苦不能訴的境界,用"笑談中"來淡然處之,豁達大度。

明小說家羅貫中將這首巜臨江仙》作為所著巜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氣勢磅礴,廣為流傳。楊慎的一生,基本上生活在怨與愁中,少年得志,卻經歷了仕途的大的變遷,大起大落,生離死別,報國的夢想,轉瞬成空。

他寫此詞的心境就象滾滾東流的長江水,無論你是英雄或狗熊,事事都成空,只有天地夕陽在,青山白雲中。詞人楊慎經歷了世態炎涼,愁緒煩情後,始得大徹大悟。大明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到了晚年,方悟出一壺濁酒,大家笑談著古今往事,閒看著秋日春風,那是多麼美好快樂的事啊。

這首巜臨江仙》悲中有歌灑脫豪放,怨中含笑淡泊大度,詞人楊慎有種徹悟的感覺,人世間的一切紛繁雜事都煙消雲外,無牽無掛,他已看慣了世間的所有恩怨情仇,懂得了怎樣才能釋懷人生他的心境應為放下一切,徹悟人生。


平安行者3


楊慎的《臨江仙》被眾口傳唱,作歌詞也可謂大氣而精微,曠放而明達,被《三國演義》羅貫中先生選作開篇詞也用得十分精當。楊慎作為明代大才子,他的才情畢露,著述甚豐;他的人生跌宕,歷盡磨難。寫這首詞只有楊慎這等才氣加經歷面對風雲變幻的歷史,面對人生品味,才能道得如此透徹明晰渾厚洞達。楊慎的官名叫翰林院修撰,說白些是朝廷講經修史的,因犯顏直諫得罪皇上被廷杖差點打死,發配到雲南三十多年,至死不赦,這也是他傲氣才子的命數。這樣的人把世事人生看得分明時,那首詞裡裝了多少內涵誰人能夠說清?本人實話說讀楊慎的書不多,只因興趣愛好讀過數遍《升庵詩話》,這首詞也是通讀名著才知,已深知楊慎才名不虛,深感古代許多正直才子命運多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