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兄弟叫順溜》裡面的分區司令相當於什麼級別?

國足英才


首先我們要知道“分區司令”是什麼?分區司令其實就是負責指揮軍隊分區所屬部隊的長官,他們的直接領導人是省軍區司令,相當於什麼級別?正師級,軍銜為大校。

背景: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設立了軍分區,包括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抗日戰爭時期,一般是由旅或者團兼負軍分區的任務。

那麼《我的兄弟叫順溜》裡面的分區司令又相當於什麼級別?

其實這部劇在當時可以說非常火爆,裡面有個人物就是陳大雷,扮演者是張國強,在劇中就是擔任新四軍第六分區的司令員。

主要是因為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軍區都分為兩級,分別是一級軍區和二級軍區,在二級軍區下就設立了數量不等的軍分區,這裡面就包括了陳大雷所在的第六分區,確切來說應該是【新四軍某二軍區的第六軍分區】。

按理來說,陳大雷所在的六分區,原本是由八路軍的主力團或者新四軍各個旅所建立的,然是劇中陳打來實際上只有一個營的兵力,不過劇中陳大雷的任務也就是在蘇北開闢新區,也就是說第六分區,陳大雷這個分區司令幾乎是從零開始的。

他最初建立了一個團的編制,但是因為人數不夠,所以先建立了三營,有人說事實上只建立了一個連,尤其是在小黃莊戰鬥中就可以看出,陳大雷手下確實只有一個連的兵力,差點被日本的一箇中隊消滅。

所以通過劇中的一些情節可以看出,陳大雷所在的分區司令應該是相當於團級;

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因為當時低我力量太懸殊,八路軍和新四軍採用的都是化整為零的方法,將部隊以營連的單位形式分散到全國各地,之後再通過他們在當地發展根據地,建立地方政權,這樣隊伍也會逐漸壯大。

之所以用軍分區的模式主要就是為了方便管理,這其實也可以從另外一部劇中得到答案,就是《歷史的天空》,這裡面的姜大牙在麒麟山擔任軍分區司令,他就是屬於團級幹部,所以說陳大雷自然也是團級。

不過從劇中推測,陳大雷也有可能是師級或者旅級,然而因為他所在六分區的兵力太少,所以更像是團級,按理來說像其他軍分區都有幾個團,這樣的軍分區司令顯然至少是旅級的。看看現在就知道了,現在每個地區的軍分區,行政級別大多都是正師級,甚至還有少將軍銜級別的人擔任。

總之一句話,《我的兄弟叫順溜》裡面的陳大雷擔任的分區司令,完全就是想空手套白狼,想逐漸擴大隊伍,先是以連排兵力建立起來,之後發展成為一個團甚至數個團。

因為當時陳大雷的目標就是將六分區發展成為至少五個團的兵力,早在國軍第五十五師師長李歡問他的時候就吹噓過,證明他是想往這方面發展的,倘若真有這麼多的兵力,那陳大雷這個分區司令就絕對不是團級了,很有可能達到師級。


貓眼觀史


看過電視劇的都知道,陳大雷這個六分區是個“新區”,剛開服,處於“內測”階段!

當時有三個營的編制,不過只有三營是戰鬥部隊,一營二營只是空殼子,還停留在口頭規劃上。

而三營也好不到哪裡去,底下三個連,能打的也就三連,二連剛拉出來個架子,一連則是待見。

這樣看來,六分區滿打滿算也就一個半連的兵力。典型的空手套白狼!

當然了,陳大雷這個軍分區司令級別還是挺高的,至少是團長以上。

要知道當初聯合作戰的時候,陳大雷被包圍,一分區司令員劉強可是直接帶了一個主力團來增援。這說明,這個軍分區的級別應該要比團要高一點。

團長以上是什麼?師長和旅長!

不過,陳大雷的級別肯定到不了師長。

因為新四軍師長就那麼些!

當年新四軍在皖南事變之後,先後統編成了7個師!師長從1到7分別是粟裕、張雲逸、黃克誠、彭雪楓、李先念、譚震林、張鼎丞。那可都是名將,也沒帶過一個半連這樣的規模。

而且要知道六分區只是一個軍分區,其上面還有軍區,有著“大司令”、“大政委”;而這個軍區應該才是師一級編制,其“大司令”、“大政委”就差不多是師長、政委這樣的師一級長官。

比如第三師為主體的“蘇北軍區”,其就是一個大軍區,其軍區司令員是第三師師長黃克誠。

所以,這個陳大雷應該是旅級幹部!

這個說法我們可以從八路軍的編制裡面得到印證,386旅文主體組建的“太嶽軍區”,其上面就還有個“晉冀魯豫軍區”。

別看他陳大雷當年就一個連,論級別可不比有八個營的李雲龍低!

當然了,誰都是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別看當時人少,架子搭起來了,後面人可就多了。當年八路軍新四軍就是這樣“長大”的!值得一提的是,軍分區到現在依然存在,其乃是屬於軍區(戰區)底下的二級軍區,是妥妥的師級編制。其司令長官軍銜乃是大校級別,部分軍區甚至會是少將。


白話歷史君


《我的兄弟叫順溜》中提到,陳大雷擔任司令員的六分區屬新四軍江淮軍區領導,陳大雷的這個司令員相當於什麼職務呢?

電視劇中的六分區司令員陳大雷

抗戰時期,新四軍沒有電視劇所說的江淮軍區這個建制,而是有一個蘇北軍區,這是江淮軍區的原型之一。蘇北軍區和新四軍第三師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師長和司令員都是黃克誠。蘇北軍區和新四軍第三師下轄第7、第8、第9、第10旅和淮海、鹽阜兩個軍分區。

新四軍第三師主要幹部合影

舉一個例子,1940年代初中期,張愛萍曾先後擔任新四軍第9旅和第8旅旅長,兼任鹽阜軍分區司令員、政委和中共鹽阜地委書記,和電視劇中的陳大雷地位相仿,所以說,陳大雷的這個分區司令相當於新四軍的旅長級幹部。

年輕時的張愛萍

解放戰爭時期,華東軍區在淮南淮北一帶組建了江淮軍區,下轄第1、第2、第3、第4軍分區和第34旅、獨立旅等部隊,司令員由陳慶先擔任。這個時期的軍分區司令員也是旅長級幹部。

至於軍分區所屬部隊的多少,那要看具體情況了。有些軍分區與野戰部隊的旅一體化,這些分區實力強悍;但不少軍分區只是管轄一些地方武裝,直屬的武裝力量很少,像陳大雷的六分區就屬於這種情況。


民國年間那些事


這部電視劇講的是新四軍,我就介紹下新四軍的軍分區,具體是什麼級別,一個軍分區大概有多少人。至於劇中的陳大雷,這個軍分區貌似不到1000人,撐死了團長這個級別吧。實際上呢,新四軍的軍分區司令員,至少是團級,旅級的也有,甚至有副師級的。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所以,不要把電視劇當做歷史。我就從歷史角度,分析下新四軍的軍分區。

新四軍建軍於1937年年底,成軍於1938年年初。最初,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和軍部特務營,約有1萬人。每個支隊下轄兩個團,但是第四支隊下轄三個團,另外還有手槍團。所以呢,這個軍有10個團又一個軍部特務營,每個團呢多則上千人,少則六七百人。最開始呢,新四軍沒有軍區或者軍分區的概念和編制,基本的編制則是軍部-支隊-團-營-連-排,全軍也就幾萬人。

到了40年代,皖南事變爆發了,新四軍軍部和直屬部隊在皖南遭到了敵軍的重兵圍攻,幾乎全軍覆沒。戰後重建新四軍,華中各地的新四軍和隴海路以南的八路軍,合計約9萬人,被改編為7個師又一個獨立旅。1師活躍於蘇中,師長粟裕;2師活躍於淮南,師長張雲逸;3師師長黃克誠,活躍於蘇北;4師活躍於淮北,師長彭雪楓;5師活躍於鄂豫邊區,師長李先念。

6師活躍於蘇南,師長譚震林;7師活躍於皖中,師長張鼎丞;獨立旅由八路軍第115師的一個旅改編而成,旅長梁興初,政委羅華生。這些師級單位或者旅級單位,多則上萬人,少則不到5000人。具體編制是,軍部-師-旅-團-營-連-排,通常是三三制。至於軍部,代理軍長是陳毅,政委是胡服,參謀長是賴傳珠,政治部主任是鄧子恢,後來饒漱石接任為新四軍政委。

粟裕的1師兼蘇中軍區,粟裕兼任蘇中軍區司令員。這個軍區下轄至少四個軍分區,每個旅兼軍分區。擔任過旅長的葉飛、陶勇、王必成等人,都兼任過軍分區司令員。每個軍分區除了一個野戰旅以外,還包括一些地方部隊,人數多的軍分區有上萬官兵。人數少的軍分區,也至少有兩三個團的部隊。至於這些軍分區司令員,有開國上將,也有開國中將,也有開國少將。

其他軍區也類似:例如2師兼淮南軍區,師長羅炳輝兼任淮南軍區司令員。陳慶先、成鈞、譚希林等人都擔任過旅長兼軍分區司令員;3師兼蘇北軍區,師長黃克誠兼任蘇北軍區司令員。蘇北軍區下轄兩個軍分區,旅長劉震兼任過軍分區司令員,洪學智也擔任過軍分區司令員;4師兼淮北軍區,師長彭雪楓兼任淮北軍區司令員。淮北軍區下轄四個軍分區,其中兩個旅兼軍分區。

5師兼鄂豫皖湘贛軍區,師長李先念兼任軍區司令員。這個軍區下轄五個軍分區,每個軍分區下轄一些地方部隊,也是旅級單位;至於6師在蘇南生存艱難,主力一部北上,餘部和南下的1師主力合併,成立了蘇浙軍區,由粟裕擔任軍區司令員。蘇浙軍區下轄四個野戰縱隊和兩個軍分區,每個軍分區下轄1-2個獨立團,還有若干個縣總隊,也是旅級單位,例如熊兆仁將軍。

7師兼皖中軍區,成立於1943年,師長張鼎丞兼任軍區司令員。這個軍區下轄三個軍分區,每個軍分區都是旅級單位。例如梁金華和孫仲德這兩位旅級幹部,都擔任過軍分區司令員。可以說,新四軍的軍區一般由師兼,軍分區一般由旅兼。有些軍分區沒有野戰旅呢,但是下轄1到幾個獨立團,還有一些縣級地方部隊之類,實際上呢級別相當於野戰部隊的旅。

另外呢新四軍第6師,最初下轄兩個旅。後來,一個旅渡江北上和1師會師。餘下的第16旅則繼續堅持在蘇南抗日。再後來,1師派出王必成,率領2000多人南下,和第16旅組成新的16旅。蘇南區的黨政軍最高領導人是江渭清,軍事主官是王必成。這個區下轄幾個軍分區,還是旅級單位,但是我認為蘇南區算是副師級單位。下邊的幾個軍分區,相當於野戰部隊的團級單位。

到了抗戰勝利前後,新四軍已經發展到了30萬人上下。此時的新四軍,主要的軍區有:淮北軍區、淮南軍區、蘇北軍區、蘇中軍區、蘇浙軍區、皖江軍區、鄂豫皖湘贛軍區。對應的部隊分別是:4師、2師、3師、1師一部、1師一部+6師一個旅+浙東遊擊縱隊、7師、5師。每個軍區下轄野戰部隊,同時下轄幾個軍分區。每個軍分區,其級別相當於野戰部隊的旅。

再後來,蘇北軍區,也就是3師的主力約3萬人去了東北戰場,留下了約3萬地方部隊;5師和南下的八路軍合併為中原軍區,下轄兩個野戰縱隊和幾個軍分區,每個軍分區都是旅級單位。接著,中原軍區在突圍前後損失慘重,剩餘不到2萬人,並且分散到多個解放區;其他幾個軍區(師)則留在華中,和山東八路軍一部,合併後發展成為著名的第三野戰軍。

總體來說,抗戰期間新四軍的軍分區通常由野戰旅兼著,同時下轄一些地方部隊,地位和野戰旅相當。至於人數嘛,兩三千的也有,五六千甚至上萬人的也有。也有一些軍分區,沒有野戰部隊,只有1到幾個獨立團,同時下轄一些縣級的地方部隊,或者只有一些縣級的地方部隊,地位和人數都不如野戰旅。江渭清的蘇南區幾個軍分區,實際上和野戰軍的團相當,甚至還不如。

所以說,新四軍的軍分區,司令員的級別和地位,至少是正團,也有副旅級,通常是正旅級,也有少數副師級的。人數嘛,幾百人的也有,幾千人的也有,上萬人的也有,要看具體情況。一般來說,一個軍分區,三四千人或者五六千人還是比較常見的。七八千人或者上萬人的,畢竟不多見。至於陳大雷,至少是團長級別吧。但是他的部隊太少了,說是旅長呢又不夠格。


鐵木禛


《我的兄弟叫順溜》中分區司令陳大雷應該是正團職。

大家都知道,一般來講,部隊的編制體制是軍、師、旅、團、營、連、排、班,但嚴格意義上來講,部隊並不是完全按照這個編制來劃分的。尤其是在抗戰時期。當時,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聯,編制體制也不一樣。八路軍設總指揮、副總指揮,下轄115師、120師、129師,師以下設旅、團、營。

而新四軍總兵力為一萬餘人。葉挺為軍長,項英任副軍長及黨代表。下轄4個支隊:一支隊司令員為陳毅,二支隊司令員為張鼎丞,三支隊司令員為新四軍參謀長張雲逸兼任,四支隊司令員為高敬亭。後又將支隊又改編為7個師,第一師,師長粟裕,第二師,師長張雲逸(兼),第三師,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第四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第五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李先念,第六師,師長兼政治委員譚震林,第七師,張鼎丞任師長。師以下設旅,旅以下設軍分區。如新四軍第16旅在江南設立了四個軍分區,即:茅山、路南、大滆湧、郎廣軍分區。從這一點來看,陳大雷這個六分區的司令為正團職。

當然,當時的部隊番號有時也有變動,稱謂不同。有軍區和軍分區之分。新四軍軍區,如羅炳輝曾任淮南軍區司令,粟裕為 新四軍蘇浙軍區司令。而象陳大雷的六分區屬軍分區。

那為什麼要叫軍分區,而不叫團呢?主要是為了適應當時抗戰的需要,編制大,有名氣,可以迷惑、震懾敵人。同時,可以隨時招兵,補充員額,擴大隊伍。





zj史海拾貝


《我的兄弟叫順溜》是繼《亮劍》《歷史的天空》之後的一部優秀抗戰電視劇,雖然劇中也有不少神劇劇情,但總的來說,不改熱血本色。

在這部劇中,順溜的哥哥陳大雷是軍分區司令,有人想問,這個軍分區司令是什麼級別,建國後可以授予什麼軍銜?

這個問題,並不簡單。

從電視劇劇情來看,陳大雷帶著一個連兵力挺進蘇北建立新的根據地,雖然號稱司令,卻只有一個連兵力,遇上鬼子一箇中隊(滿編180到200多人)就差點被全殲。這樣的司令實在是太灰頭土臉了。

事實上,這個劇情,在真實的抗戰中屢屢出現。《亮劍》中的李雲龍,被任命為新一團團長時,要槍沒槍要人沒人,怎麼辦?往往就是一個連甚至一個排的兵力,挺近敵人根據地,向群眾宣傳抗戰,然後招兵買馬。部隊稍微壯大一些,就開始襲擊敵人炮樓,伏擊敵人車隊,搶到武器就擴軍,招到新兵就擴軍。一個團,一個旅就這樣發展起來了。

我軍挺進敵後要穿越敵人的封鎖線,這決定了一開始所帶兵力不可能太多。以蕭華挺進冀魯邊為例,一一五師三四三旅政治委員肖華帶兵從山西一路就到了山東樂陵縣。到了樂陵,就成立了八路軍東進抗日縱隊,下轄第五、第六和津浦支隊。每個支隊下面還下轄了三個團。就是說肖華的縱隊相當於師,支隊相當於旅,那麼這一個“師”是怎樣擴大起來的呢?其實三個支隊只有115師一個正規營,其他基本都是吸收抗日武裝,招收新兵形成的。

那麼,說回軍分區概念,新四軍的軍分區到底相當於什麼級別?

答案很簡單,軍分區司令就是旅長,而軍分區,大概能有三個團兵力。新四軍重建初期期的一個團,常常就是一千人左右。一個軍分區的兵力名義上是一個旅,實際上兵力也就3000人上下,相當於一個旅。

以黃橋戰役為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以7000兵力對抗來犯的韓德勤部3萬多人。這7000兵力,卻包含了9個團,平均到每個團裡面,也就是800多人。如果去除了非戰鬥人員,一個團也就500多到600人。

所以,當陳大雷帶著一個連兵力開闢新四軍蘇北軍區第六軍分區時,千萬不要覺得是神劇,這是新四軍和八路軍的常規操作。

從某種程度上說,新四軍的番號,很有一種虛張聲勢的感覺。團長以上不管是師長還是旅長,一律稱作司令,團長以下,營長、連長、排長,也不管帶多少兵,反正先幹著,有了槍就能擴軍。於是乎,陳大雷明明只有一個營,還給個三營的番號。一看三營番號,別人還以為一定會有一營和二營呢。還有的直接整出來獨立團獨立營,直屬於師叫獨立團,直屬於旅叫獨立營,不知道的還以為獨立團後面還有一個師呢!

擴軍方便、虛張聲勢,這就是新四軍番號的秘密。尤其是皖南事變後,新四軍一毛錢軍餉也不拿,番號自然就是隨便上了。

另一個問題是,陳大雷如果發展的好,將來能授予什麼軍銜?

最高有可能是上將吧!

不妨來看看新四軍下轄的7個師(二級軍區)23個旅(軍分區)的旅長們都是什麼軍銜。

新四軍第一師師長是粟裕大將,下面三個旅分別是葉飛第一旅,王必成第二旅,陶勇第三旅,三個旅分別兼任蘇中軍區第一第二第三軍分區。1955年授銜中,葉飛是上將,王必成和陶勇是中將。

新四軍第二師師長是張雲逸大將,下轄的三個旅分別是梁從學第四旅、成鈞第五旅和譚希林第六旅。這三個旅分別兼著淮南軍區津浦路東軍分區、淮南軍區津浦路東軍分區等,梁從學、成鈞後來授予中將,黃埔五期的譚希林未授予軍銜。

新四軍第三師師長是黃克誠大將,下轄第七第八第九旅,旅長分別是彭明治、田守堯、張愛萍。這三個旅長,彭明治是開國中將,田守堯1943年犧牲,張愛萍則是開國上將。另外,第五旅政委吳信泉是開國上將,第六旅政委韋國清也是開國上將。

第三師還曾成立了一個獨立旅,旅長是原第五旅政委吳信泉中將。

相對而言,新四軍的第一師第二師和第三師實力比較雄厚,旅長們後期發展也好的多。後面四個師就沒有這麼好了。在這裡篇幅有限,不再贅述。

陳大雷在《順溜》中開闢的是蘇北軍區第六軍分區,這個軍分區在哪裡呢?

蘇北軍區是1943年成立的,由新四軍第三師師長黃克誠擔任軍區司令。黃克誠,就是劇中陳大雷講的“大司令”。原來的淮海軍區和鹽阜軍區改為了蘇北軍區第五軍分區和第六軍分區。到1944年冬,蘇北軍區擴軍很好,僅民兵就有89830人。

陳大雷如果是軍分區司令,在解放戰爭中有可能成為縱隊司令,建國後要麼中將要麼少將,上將難度有點太大了。


歷史知事


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清楚軍分區是什麼概念,在新中國成立的漫長鬥爭中軍分區的級別也在不斷變化。



在《我的兄弟叫順溜》這部大家都熟悉的抗日電視劇當中講的是陳大雷領導的六分區的戰鬥故事,在新四軍以及大軍區領導下開展的抗日武裝鬥爭。 當時陳大雷由於剛組建六分區手下只有一個三營,並且三營只有一 個連隊的編制從人員配置來看級別較低,從現在來看軍分區的級別相當於正師級軍銜為大校也有一些是少將,然而在當時來看第一軍分區由於成立時間最早發展的時間最早,當時下轄有幾個團。



在當時劇中我們可以看到最初的時候陳大雷建立第六分區是成立了一個團的編制的,只是由於兵力太少相當於只有一個連隊而已,從這可以看出陳大雷的分區司令相當於旅團級,看過亮劍的朋友都知道李雲龍幹掉鬼子的“華北觀摩團”劇中原型王近山將軍就是軍分區司令員。主要是當時共產黨為了國共統一作戰將部隊整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由於敵我力量的懸殊採用的都是化整為零的方法讓各營連各自發展。

為了方便管理所以採用軍分區的模式不過當時的二級軍區和軍分區之間的級差很模糊,一直到了解放戰爭後期隨著解放軍部隊的擴大才有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四級軍區概念。從1955年部隊開始授銜制以後,軍分區司令員為正師級一般由大校或者是少將出任。

觀影先鋒剪輯


分區司令,說的應該是張國強扮演的新四軍第六分區司令員陳大雷。軍分區司令與旅長同一級別,區別在於旅長率領主力部隊,軍分區司令率領地方部隊。

按照《我的兄弟叫順溜》劇情,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後期。第一集時,新四軍在江北地區創建了第六分區,軍區任命陳大雷為分區司令,順溜所在三營就是第六分區下屬部隊。

既然是軍區任命分區司令,由此可見,新四軍的軍分區上一級是軍區。

皖南事變後,我黨重建新四軍軍部,以陳毅為代理軍長,張雲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並重新整編,整編後的新四軍全下轄7個師,師下轄若干旅和獨立團,各師負責人分別是:

第1師師長粟裕;第2師師長張雲逸;第3師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第4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第5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李先念;第6師師長兼政治委員譚震林;第7師師長張鼎丞。

新四軍還在活動區域成立若干軍區,這些軍區一般設在7個主力師活動區域,且師部一般兼所在軍區機關,如蘇北軍區機關由第三師師部兼,淮北軍區機關由第四師師部兼,鄂豫皖湘贛軍區機關由第五師師部兼任,等等。

很明顯,新四軍的軍區與7個主力師平級,則軍區司令與師長平級,即師級幹部,也就是《我的兄弟叫順溜》中所說的“軍區大司令和大政委。”

以此類推,軍區下設軍分區,師下轄旅,且常由旅長(副旅長)兼軍分區司令員(副司令員),故軍分區與旅同一級別,軍分區司令員與旅長平級。

之所以既有旅,又有軍分區,主要是因為新四軍部隊戰鬥力不同,旅一般是作為主力和機動部隊直接由師部統一指揮,軍分區則主要是指揮其他戰鬥力相對較弱的地方部隊。

驗諸史實,新四軍第五師下轄1個主力旅、9個軍分區,說明旅和軍分區平級;開國中將陳慶先,曾任新四軍第二師第六旅副旅長兼津浦路西軍分區副司令員、第二師第五旅副旅長兼路西軍分區副司令員、第六旅旅長兼路西軍分區司令員等職,說明旅長和軍分區司令平級。

綜上所述,《我的兄弟叫順溜》裡面的分區司令相當於旅長。二者互不管轄,區別在於旅長指揮的是主力部隊,而分區司令指揮的是地方部隊。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誠邀,如題。王寶強作為實力派演員的代表,一向靠演技吃飯,那麼在王寶強的作品——《我的兄弟叫順溜》中,陳大雷的六分區軍區司令相當於什麼級別呢?其實劇中已經給了我們答案。不信?那我們就來看看



劇中提到,陳大雷的六分區隸屬新四軍江淮軍區,新四軍是國民革命軍軍一級別的建制,底下的軍區應該是師級別建制。從這個角度來說,陳大雷的部隊應該是一個團級編制。再說實際兵力,六分區除開陳大雷最高級別幹部是三營長,所屬部隊也就一個三營三連。所以小編以為,六分區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掛著團級編制的加強連,而六分區司令陳大雷自然也就是是團職幹部啦。


但是新四軍的編制其實不能完全參照國軍。

按照以上的論述,六分區好像是團級編制無疑,然而細細想來,六分區的級別可能不止如此。首先,劇中談到國民黨55師是與六分區對等的編制,其次,軍區一分區劉強曾經帶著一個團的兵力支援“小六子”,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六分區的編制至少也是師旅一級。

總得來說,這個問題其實有些矛盾。那麼問題來了,你覺得陳大雷究竟是“團長”還是“師長”呢?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就是一個團級單位而已,劇中的時間是抗日戰爭即將結束之前不久,當時的新四軍下轄七個師,每個師都以所在根據地的地區建立了二級軍區,比如“蘇中軍區”,“蘇浙軍區”,“浙南軍區”等等,其中最大的是以第五師為基礎的“中原軍區”,師長們一般都兼任這些二級軍區的司令,比如第一師長粟裕兼任蘇中軍區司令,第三師師長黃克誠兼任蘇北軍區司令,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兼任豫皖蘇軍區司令等等,這些人就是劇中“大司令”那個級別。在這些二級軍區以下,又以旅或者團級單位根據自己部隊作戰區域的分佈情況,建立了若干個“軍分區”,每個軍分區下轄一到兩三個主力團,和數量不等的軍分區地方部隊。劇中的所謂六分區,只有一個連的兵力和一個營的幹部架子,所以,這個所謂的六分區,只能是一個團級單位,而且在現實中,這樣的軍分區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這個時候的新四軍已經不缺兵員了,正規部隊達到30萬人,民兵達到了90萬人,但凡是需要建立軍分區的地區,至少會有一個主力團作為基礎,加上軍分區所屬的“獨立營”“縣大隊”之類的地方部隊,可以隨時把部隊擴充一倍以上,像六分區這樣窮困潦倒的軍分區是不可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