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騙保案:一場騙局精心策劃,卻因鄰居一個見義勇而敗露

1931年11月1日,民國《中央日報》上的一條消息贏得了不少人的稱讚,大家交口頌揚報上之人的護佑鄰居,勇滅大火。卻沒想到,第二天,另一篇後續報道卻讓事情出現了反轉。

這熊熊烈火的背後原來還有這一樁不為人知的陰謀,所圖乃是保險公司的險金。發生火災的受害者是一家叫做香港洗染公司的商家,店主名叫徐緩鈞,其鄰居是震旦機器鐵工廠。

民國時期,保險業務就已經非常發達,不少商家對投保非常熱衷,這倒不是趕潮流,而是時代和環境技術所限,讓保險幾乎成為商家的必備之物。

第一:民國時期的房屋商鋪等建築,多以磚木結構為主,這種材料是非常容易引起火災的。更不用說,大家日常使用的燃料也多是木材,柴草,一旦燒起來,火勢蔓延很快,往往會造成巨大損失。

第二:電燈的使用還不那麼普及,不少商鋪民家都是點煤油燈或者蠟燭,那麼這又是另一種隱患,稍稍風吹觸碰,如果翻到,大火分分鐘能燒起來。

第三:消防無法及時到位,一是受限於信息的傳播,火勢燒起來,有些商戶地方沒有電話,只能人工傳遞險情,等到消防員趕到,一般大火已經難以控制。二是,即便消防員能夠及時趕到,滅火手段和技術都不那麼先進,也很難儘快撲滅。

以上情況,重重疊加使得民國商戶們在開店做生意前,投保成為一項必要工作。

香港洗染公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起來的。1931年6月1日徐緩鈞租了太平路三百九十一號臨街的兩間屋子,主營洗染衣物,同時修補銷售鞋子等東西,同時向太平火險公司投了約5000元的火險。

乍一開始,徐緩鈞的洗染公司生意還是很好的,太平路本來繁華,人群往來絡繹不絕,經營得還不錯。但由於不善管理,不過幾個月後,生意便一落千丈,連店裡的夥計都被徐緩鈞大量裁員,直至減到剩4個人,兩學徒,一廚師,一洗衣工,即便如此,業務仍是維持不下去,不僅向房東借了400元,還在同行那裡欠下不少債務。

徐緩鈞為此非常頭疼,日夜愁苦,想法彌補虧空,但哪條路都走不通,最終他打起了保險金的主意。

他招呼夥計將店裡值錢的行李物品都給搬走,顧客的衣物也都挪了出去,只留下不值錢的木床幾張和大量紙張,木柴。將夥計遣散後,徐緩鈞買了汽油,分幾處點火,早上7點多鐘,火勢熊熊鋪展開來。

本以為萬無一失的徐緩鈞,卻沒想到碰上了個倒黴的鄰居,隔壁的震旦機器鐵工廠生產的諸多機器中有一款就是藥沫滅火機。大火燒起來時,機器廠的員工正在上班,見到這個情況,可能一來擔心禍害到自家的鋪子,二來也是見義勇為,拿著自家的機器就上去滅火了。

因為發現得早,他們又訓練有素,沒等消防員趕到,幾個員工5分鐘就搞定了這場意外。所以香坊洗染公司燒掉的東西就只是幾個門窗和一些報紙木柴之類的,其他的倒都完好無損。

事後,消防,警察和保險公司都到場了,其中保險公司進鋪子查看後,發現了端倪。經理張夢文注意到,香港洗染公司有點不尋常,店裡上上下下沒什麼值錢的東西,反而有不少易燃的紙張,而且還堆了不少木柴。對此經驗豐富的張夢文當即想到了騙保。

他請警察將徐緩鈞帶回警局調查,在審查過程中,徐緩鈞見事情敗露,便承認了自己是有意縱火,目的就在那份火險。

如果不是鄰居震旦機器廠的插手,這場火很可能就燒了起來,一旦火勢大了,將商鋪化了一片焦土,所有的證據都湮滅於烈火中,徐緩鈞的密謀興許就成功了,但偏他就遇上了這麼個“義氣”的鄰居。

太平保險公司經理張夢文之所以第一時間想到騙保,以民國時期的環境來看,是並不突兀的,當時保險業發達,投保人多,打起騙保主意的人也不少。在此之前就有成功的案例,也難怪徐緩鈞起了這麼個歪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