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条有关青春期的“只言片语”,有几条你肯定能用上

宅在家为国家做贡献的日子,每天都会和前来交流的家长们聊一些孩子青春期的困惑,大部分都表达了这个突然需要和孩子如此长时间“亲密”的假期的各种不适。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缺的不是对孩子的爱,而是和他们链接的能力。


1.

当孩子像一个发怒的狮子那样去攻击父母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体内的火山就要爆发了。他看似非常的野蛮,有攻击性,很有力量,但那一刻也许他正充满了沮丧和挫败。

攻击也可能是面向自己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非常失败。

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只是聚焦于他的愤怒,批判他的不礼貌,不积极,而是要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2.

当依恋被满足,独立才更容易实现。

多么美妙的矛盾的真理。


3.

孩子不同时间的同一种/类行为,父母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有时会发火,生气,而有时并不。

孩子会纳闷,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为什么大人的标准不一样?我是不是可以有投机取巧的办法呢?因为前后标准不一,不知道那个雷什么时候可能会爆炸,孩子小心翼翼,没有安全感,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随你去吧。

一方面,这可能因为家长没有坚定的立场。而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家长的教养方式,沟通方式受自己当时情绪、状态的局限。当我们正有一个烦心事或面临着压力的时候,往往会将此迁怒于孩子身上。

想一想,当我们向孩子发火的时候,是不是其实也是在表达对自己的不满。


4.

有些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温顺,平和,爸妈庆幸,别人的爸妈羡慕。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有些“风和日丽”是一种假象。曾经有一个13岁的青春期女孩联系我,她说早自己一直是爸妈眼中的乖孩子,但觉得好累,特别想去体验一下当一个坏学生是什么感觉。

她的“懂事”里包含了太多的牺牲,压抑自己想发脾气、任性、悲伤、抱怨等等,换来父母赞赏的目光。

他们不敢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即使是在家这个最亲密个人的空间里。潜意识里他们觉得,那样做是不安全的,父母不会接受那个“坏”的自己,他们会放弃、抛弃自己。

父母无条件的爱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让他们更容易做自己。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它就在那里。不管你表现的好还是坏。当我批评你的时候,是不赞同你的行为,而不是否定你这个人。

孩子理解这样的边界意识是非常非常必要的。


5.

有天生非常自律,心无旁骛只有学习的孩子吗?“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可以那么优秀,而我家的却只想着玩?

这和孩子的“成熟度”有关。成熟的孩子能够高效地调和自己的意愿和行为,即便那是他不喜欢或者不愿意做但又有必要去的事,他们也会平衡自己的抗拒,坚持去做。他们可以同时处理多种情感,处理不同冲突的想法、感受和意图。


6.

孩子的幽默感是非常珍贵的品质。

有幽默感的孩子一般都是乐观的,他们会以积极正面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并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力调整,而不拘泥于困境。他们更能接受处境,又懂得如何抽身而出。

他们的人际关系不会差,社交能力一般也会比较好。

这样的孩子一般都会自嘲。自嘲可以化解尴尬,调节气氛,润滑关系。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和强大。

他们也更“轻”,“轻”可以让他们走得更远更持久。


7.

孩子有权利表达他们的抱怨吗?

这些抱怨包含: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作业?老师处理那件事情公平吗?隔壁桌小王同学课堂讲话也没有被老师批评凭什么只批评我?为什么桌上没有红烧肉?等等。当他们说出这些抱怨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呢?

有一类家长会在这时候选择驳斥孩子:作为一个学生,你不写作业谁写作业?作业不多,怎么能熟能生巧?管好你自己就行了,管别人那么多干嘛?我起早贪黑给你做饭,你还嫌弃不好?

我们的条件反射往往会让我们说出这些,内心觉得好难过,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值得抱怨的?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没吃没喝没人管呢!

孩子这些抱怨的表达只是为了抱怨吗?你的驳斥会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吗?如果你这样做了,只会把他推得更远。

孩子需要的,是他的情绪被看见,他这个个体被接纳和理解。他抱怨的时候,他需要的是你的关注,共情和支持,这是他真正的心理需求。他并不会真的不做作业,还是会尊敬老师,还是会和隔壁桌小王做朋友,还是会大口吃下你做的饭。他只是在那个时刻需要一个情绪的出口。我们不能真正理解这一点,我们不正确的言行会将他推向我们不想看到的那一面。


8.

孩子对于父母情绪变化的感应是很敏感的,即便他们大部分时候表现得满不在乎,大大咧咧。

你哪一个时刻突然焦虑了,愤怒了,情绪波动了,孩子总会容易地捕捉得到。有些时候他们能对应上你这些变化的原因,但有时候不能。

父母需要保持情绪平和稳定的原因也就在此。我们只有这样做了,那个敏感的探测器,也才能够保持稳定,这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由来。在稳定的环境里,他们也才能够更好的去做自己。


9.

延迟开学,考验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自学能力,这也是伴随我们一生的重要能力。

在学校有老师督促,空中课堂老师难免鞭长莫及,这个时候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要求,很在程度上决定了空窗期的学习质量。

这是弯道超越的一个很好的时期,除了线上的各类课程,相比学校的节奏还是慢了不少,空白时间也会多一些。孩子的空白时间就相当于职场的我们下班后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我们做什么,往往会决定我们会成为谁。

相比于督促孩子完成每一项任务,更重要的是让他明白这些道理,并自动自主自发地去面对自己每天的安排。


10.

面对很多学习任务,有些孩子会觉得烦躁,一团糟,不知道如何下手。焦虑没有促使他行动起来,越积越多,破罐子破摔,恶性循环。

作为父母,此刻需要做的不是责备他们的懒惰,畏难,而是需要帮助他们一起建立信心。

可以从一件对于他来说比较容易的,喜欢做的任务先上手,这对于他恢复信心是很有帮助的。

“可视化”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将当天要做的事情列在白板上,每做完一项就擦掉一项,擦拭的动作将会带给孩子很多成就感。


11.

宅在家里的日子,多少有些衣冠不整。昨天没有洗头发,用发绳胡乱地把头发抓成一把,扎了起来。儿子至少有4次对我说:你今天怎么看着这么奇怪的?能注意点形象不?

我曾经想过这个问题,职场妈妈总是把职业性的精致的一面留在外面,孩子似乎很少看到我们这个形象。早晨他去上学时我们还没有梳妆完毕,晚上我们回家时,有可能他已经睡觉了。他偶尔也会看到妈妈精致的样子,但大部分的时候,他是和一个“居家”的妈妈在一起。

我们最差的那个形象,不知道在家人眼里是什么样的呢?在孩子面前,即使宅在家里的日子,也还是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这并不是说要梳妆打扮,基本的整洁舒适还是必要的。

我相信他会接受最好的妈妈,当然也能接受最差的妈妈。但在我们独处时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也是一门潜移默化的功课。


12.

安全感不是来自无限的自由,而是来自有限的自由。孩子一撞,墙就倒了,会增加他的不安全感。

如果觉得本文不错,就转发、评论或者点个赞吧!

记得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