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用戶88514469934


國在古代指郭,就是城。後來指諸侯國,比如戰國七雄。這些國位於天下,周王稱為天子,位於"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整個天下在中華法理上都是屬於天子的,如果有不臣之國,那就是亂臣賊子,有必要的話就可以六師夷之,不需要更多的理由,不臣這一條就夠了。簡單的說,天子與國君不是平等關係,而是君臣關係。像英國雖然遠在天邊,其使團來到中國,皇帝依然會要求他們行君臣之禮,否則就認為不合禮法。到後來發現實在打不過,中國才從天下淪落為了一個國家。

所以,當天下易主,都稱為改朝換代,而不稱為國。


桂糊塗


問: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中國自夏商周到元明清都是稱"朝″而不稱"國″,是因為從"家,國,天下″而來,

每個朝的最高統治者,都以擁有"天下″而自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之下才是"國″,"天下″為共主,"國″只為"藩屬″。"國″要受封於"天下″,要受制於"天下″。擁有九鼎者才稱"天子″稱"朝″,"國″只享七鼎。

中國從夏朝到清朝統稱為"天下″,這個"天下″用我們現在的稱呼就叫"中國″,也叫"華夏″。"天下″有若干個強族統治,無道者被有道者頂替接管,一代接管者就是一個朝代。

過去,統治者認為″國″不如"天下″大,"國″只是"天下″的藩屬,"國″要"朝覲天下″,給"天下″進貢。

而幾千年的"天下″並不是一家的,是由若干家分階段統治,"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到了自己統治的階段就說是天下某"朝″,不說某"國″,說"國″就等於是降低了身份。所以各朝代都稱"朝″不稱"國″。

春秋戰國時"天下″的共主是周王室,"天下”是周王室的,所以王室下邊只能稱"國″,"國″下邊的士大夫們稱"家″。以後有敢挑戰周王室的,才稱了"王″。

到了清朝道光以後,才知道國外有國,天外有天,才知道整個地球才是"天下″,我們只是地球上的一個國,清朝道光以後才稱清朝為"大清國″,不敢再夜郎自大而稱"朝″了。


生產隊長老楊


大家都知道,從秦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滅亡,期間一共經歷了2100多年,各個朝代不斷更替。那麼為什麼從秦朝到清朝都稱“朝”,而不稱“國”呢?今天我就和小夥伴們聊聊這個話題。


在古代,“朝”和“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古代“朝”就類似現在我們所說的“國家”,但是“國”在古代有時指“諸侯國”,或者“周邊小國”;“朝代”則是後人方便劃分歷史的稱呼,最明顯的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個“朝代”很明顯不是一個“朝”(國家),而是由三國、晉朝、南北朝等“子朝代”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與北朝,南朝的宋、齊、梁、陳則各別都是以“朝”(國家)為劃分標準。



中國的朝代都用“朝”為劃分標準,所以往往會有“朝代”的時間與“朝(國家)”的國祚重疊的情形,如秦隋唐宋遼金元明清還有南朝中的宋齊梁陳、北朝中的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等,這些“朝”的國祚都與朝代的時間相重疊,某”朝”的興亡也是這”朝代”的興亡。


翻開歷史可以發現,春秋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沒有稱“朝”的,秦始皇在沒有統一中國之前也只是稱秦國,劉邦在沒有統一之前也只是稱漢王。



雖然中國很多朝代與“朝”的國祚相重疊,但並不代表朝代等於“朝”,上面說過的魏晉南北朝與春秋戰國都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很多的“朝”或小國的時代,為了方便而全部納為一個朝代而已,“朝代”是後人作的歷史劃分,“朝”在現代的角度看則類似一個國家。



解密歷史,分享歷史,盡在歷史發源地。喜歡的小夥伴們,可以加關注點贊或者評論!我會每天隨機抽取5位加關注的小夥伴送出25元紅包!


尋蹤歷史足跡


“朝”與“國”有何區分呢?為什麼有的歷史上的王朝叫做秦朝、漢朝等等,有的就叫魏國、蜀國、吳國呢?我們先來說一下“朝”與“國”的解釋。

朝:

在魏晉南北朝之前,只有成為天下共主者才敢稱為“朝”,而“朝”是指的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而帝王擁有自己的帝號並且世代相傳的統治時代,被稱為“朝”;這就是為什麼秦朝只有二世,而秦國則擁有近700年曆史的原因。

國:

這個字源於商代,本意就是指的疆域或者地域的意思,所以它用來指統治者擁有一部分領土的統治權,與其他的國家形成對立形勢,這就是諸侯國或者附屬國的意思;這也會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所有的諸侯國都叫什麼國,好比齊國、趙國、楚國等;即便在五代十國時期,很多諸侯國都自稱朝,但是他們並沒有得到世人的認可。

從這兩個字的解釋來看,可以看出“朝”在古代所代表的的就是大一統王朝,而“國”更多的代表是地方諸侯;而在現在我們所說的國與歷史上的國並不一樣,現在的國代表的是國家的意思。


歷史文武君


這個題問的很好。中國古代有出現過“朝”、“國”、“代”的說法,但“國”除了中華民國和“金國、遼國”等外,秦到清這段時間沒出現過。

我解釋下這三個之間的關係:

朝,為“面對、面向”的意思。引申為“君臣朝見”和“朝會”,即君臣相見處理國家政事。所以,“朝”是“政權”、“政府”的意思。在史學語言下,特指中原王朝繼承了法統的中央政權。


國,乃“疆域”的解釋,先秦時期有特指“都城”。以後又慢慢的轉變成“有土地、人口、政權的政治實體”的意思。接近類似國際政治的國家概念,即“領土、人民、主權的政治實體”。

代,拆開解釋為“人”與“戈”的意思。本意是“人際的遷移”,有特指傳承過程中的某個節點,後面引申為事物發展的改革(取代、代替),並特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某個時代、年代、世代。

從秦至清朝為何不用“國”?

嚴格的來說,中國從古至今只是一個國家,因為至三代以來中國的法統、道統就沒有斷絕過。從夏商周到民國,只是中國四千年的不同國號、不同政權。四千年的歷史中,只有在五代十國期間短暫的斷代過一次和南北朝分裂過一次。
只有繼承了法統和道統的君主才有資格被承認為“天子”,也才有資格稱為“朝”,不是隨便一個國號或政權都可以稱作“朝”。自古以來中原大地能夠稱“朝”的只有,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十二朝。

曹魏有法統,但沒有完全控制九州(缺:楊荊益雍),不算中央政權,所以不能稱“朝”。更多被認為是漢晉的過度政權,與秦漢之間的“楚差”不多。

(遼、金)未繼承中原法統,更不被中原道統承認,以中國古代視角的歷史的敘事形式,只能稱他們為“遼國”、“金國”。

3.以漢朝為例,“漢”指的是“漢朝封建中央政權”,性質類似“人民共和國”一樣。中國古人喜歡言簡意賅,不會稱為“中華大漢帝國”什麼的。“漢”,國號。跟“德意志第三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一樣,主要用於跟獨立政治實體進行外交時使用。

“漢代”,漢朝統治時期的意思。只有“漢代”才包含了“時代”的意思,而“漢朝”不包含“時代”的意思。

這裡介紹下“朝”和“代”的區別

王莽有“新朝”,武則天有“周朝”,但都是篡位的性質。即奪了前天子的位置,控制朝政,進而改了“國號”。雖然手段是非法的,但因具備法統,因此可以稱“朝”。

但他們的“朝”仍然是“前朝”的法統,且無法改變這個性質,到最後還是要歸還於最終合法繼承人(劉氏、李氏),因此算是“改朝”沒“換代”。

所以“王、周”能稱“朝”,但不能稱“代”。因為王莽的“新朝”仍屬於“漢代”,武則天的“周朝”也仍屬於“唐代”,他們只是在“代”延續的過程中出現的一個轉折點而已,並沒有發展到了下一代。

此外,還有“換代”而沒“改朝”的情況,比如秦漢之間的“楚”。項羽雖然滅了秦,但“西楚”未繼承法統,建立新的中央政權,所以“西楚”不能稱“朝”。

而太史公則把“秦朝”滅亡後的時點作為“漢元年”,劉邦稱帝已是秦亡五年後,這時的“秦代”已經徹底結束,時間已經步入了“漢代”了。


大國布衣


朝、代、國三個字到底有著怎樣的區別?實際上三者很多時候可以互通使用,很多時候又有所不同。

從秦朝到清朝都稱為朝,朝這個字除了指國家以外,實際上還有年代的意思。在這點上和代倒是可以互通。因此我們可以把秦朝成為秦代,把漢朝稱為漢代,把唐朝稱為唐代,把清朝稱為清代!也就是說此時的朝、代兩個字指的是以時間軸而產生的歷史。


而有的時候朝又可以和國相互替代。當朝和國都代表一個政權時,一般就可以相互代替使用。比如說此時我們說秦朝稱為秦國。宋朝稱為宋國!此時都表示一個完整的政權。

另外相對來說我們一般會把已經成為歷史的朝代和政權稱為朝。作為一個歷史時期和節點為人們所瞭解。而把正在經歷的政權稱為國。這就好比清朝時的人會將清朝稱為大清國。而會將以前的歷朝歷代稱為唐朝時期,宋朝時期,元朝時期和明朝時期等。這時上頗有一些過去完成時和正在進行時的區別!前為朝今為國!



而代則沒有了政權的意思。代這個字純粹的表示時間節點和歷史時期。而不能指一個完整的政權。比如說我們說的秦代時期、唐代時期和五代時期都指的歷史上的某一段時間跨度!而並非指那個政權!

由此可見朝這個字大部分時間是用來指代歷史節點和歷史時期。而國的意思就是指一個政權及統治下的疆域。而代則只能用來表示歷史節點和歷史時期!


珞珈山的貓


中國古代的國家,都被稱為“朝”,而不是“國”。比如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漢朝,一直到清朝。連一度有多個國家的時代,也被稱為“朝”,比如說南北朝。

那麼,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國家都被稱為“朝”,而不是被稱為“國”呢?

(周朝分封)

這個問題,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其一,“天下共主”的意識。

中國古代中原國家,一直有一種“天下共主”的意識。什麼意思啦?就是說天下只有一個君王。其他地方的族群,其他地方的部落,其他地方的國家,都是要服從這個君王,都是要聽從這個君王的統治。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咱們拿周朝來說,周朝分封的那些諸侯,其實才被稱為“國”,比如齊國、魯國、晉國、宋國等等。那些周圍的部落或者族群,要麼不被承認,比如周朝所說的東夷、西戎、北狄、南蠻。從“夷”“戎”“狄”“蠻”這些字眼就可以看出,周朝是沒有認可他們的,只是覺得他們跟蟲蛇禽獸沒有什麼區別。甚至連給他們一個“國”的封號都沒有。不僅不承認,對他們還一味地打擊。

楚國當時居住在南方,本來楚國在周朝立國的時候,是立下了不少的功勞。但是“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因為覺得他們靠近南方,所以沒有給予他們公正的對待。楚國的君王,也只是被封為子爵。甚至直接稱呼他們為“南蠻”。楚國多次要求被中央政權接受,但都沒有實現願望。連楚王最後都很傷心,自嘲地說自己就是“蠻夷”。

(楚王出征雕像)

由此可見,周邊那些族群、部落,要被周王朝接受,多麼不容易。

周邊的部落,不被中原的王朝接受,他們就往中原王朝打。你不是“天下共主”嗎?你不接受我,我就打你。當然了,他們打也不僅僅是因為政治上不被接受,還有他們要通過打擊,獲取糧食物品等東西。

到了漢朝的時候,北方的匈奴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危險。中原王朝不得不重視北方部落的問題。他們常常採用和親以及打擊的方式,又打又拍地來處理這個問題。

但是不管怎麼處理,中原王朝都不願意承認周邊的這些國家,和中原的王朝處於一種平起平坐的地位。而周邊的那些國家,由於長期以來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事實上他們自己也已經認可了他們自己的從屬地位。只要中原王朝願意接納他們,願意和他們和親,願意認可他們為藩屬國,他們也就滿足了。

(劉邦斬白蛇)

其二,“天道輪迴”的意識。

“天道輪迴”的意思是什麼意思了?

就是說,中原王朝的君王是天下共主。那麼誰會成為中原王朝的君王呢?這個不是憑你拳頭硬打起來厲害,就能夠成為中原王朝的君王的,而是一種“天命所歸”。

如果說在天命中,你將成為中原王朝的君王,那麼你就一定就會成為“中原王朝”的君王。比如,劉邦曾經斬白蛇,這就是表示劉邦作為赤帝,將建立漢朝,取代作為白帝的秦朝。劉秀躲避的屋子上空,滿天空都是滿天紅光,也是為了表明,劉秀將成為新的“天下共主”。

天命所歸的天下共主,是輪迴的。意思就是說,天命曾經確定這個朝代君王為“天下共主”,但如果天命盡了,那你也就不能成為君王了。你就將被新的君王所代替。

也就是說,後世的朝代,都是因為“天命所歸”,取代了前面的“氣數已盡”的朝代。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後,當時有很多人其實是不認可元朝的,認為元朝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一種殖民。但是朱元璋斷然否定了這種觀點,而是認為元朝當初打敗宋朝,其實是一種“天命所歸”。不過到了元朝末年的時候,他們“氣數已盡”,必然被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所替代。

因此,中國古代說“朝”而不說“國”,就有一種“天道輪迴”的思想在裡面。而如果說“國”,前面的國家和後面的國家,似乎就沒有什麼關係。也就不能表達“天道輪迴”這種思想了。

除此以外,這個“朝”字還和“朝”(今朝的朝)是同一個字,有特別強調“當下”的意思。也就是說,雖然歷史上有很多朝代,但是當下的這個朝代是最重要的,是需要引起大家最特別重視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朝”:帝王世代相傳的整個統治時代,稱之為“朝”。使用“朝”來稱呼一個古代“王朝”,往往具有很強的中央法統地位。比如以夏朝為基點,往後延續了周朝、秦朝、漢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都屬於中原正統王朝。所以,在古代歷史當中,延續了中原王朝的合法統治地位的國家,才能稱作“朝”。

“國”:“國”在古代往往是封建王朝內部的屬國或者周邊的藩國,才稱之為“國”。春秋戰國時期,很多諸侯的封地都被稱作“國”。比如齊國、楚國、趙國、燕國、魏國等諸侯國,這些都周天子的封國和屬國。比如東漢以後,有三國、東晉十六國、五代十國。由於三國時期,沒有統一的中原王朝,合法的政權無法確立,史學家只能把他們劃分為三個諸侯國。除了三國時期,無法確立中原正統王朝,其它朝代都有合法的中原王朝存在。所以,“朝”比“國”已經高了一個等級。到了近代已經形成了“國家”的概念,比如“民國”、“中國”、“英國”、“美國”等等,在古代是指封國,現在意思是指一個國家,兩者已經區分開來。
“代”:是指歷史上劃分的某個時期。如周代、商代、漢代、唐代等等。“代”往往與“朝”合併使用,稱作“朝代”。最典型的就是“五代十國”,五代其實就是五個朝代,加上十個屬國。因為“五代”當中的梁、唐、晉、漢、周,在歷史上已經出現過,於是在朝代前面加了一個“後”字,成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五個朝代都屬於中原合法的正統王朝,那“十個國家”不屬於中原正統王朝,所以只能把他們當做“屬國”來看待了。

謀士說


先秦時期的秦、楚、齊等為什麼稱呼秦國、楚國、齊國等,而不稱楚朝之類的等,下面來說說。

先來聊聊概念

為什麼要稱楚國,而不是楚朝,這是因為概念定義所致。國字發展至今有很多意思,我們如今常用的是指國家以及國家相關的東西,而《說文》:“國,邦也”,即王或者諸侯的封地。朝字也有很多意思,其中一個是朝代的意思,是指整個王朝或者某一個皇帝的執政時期。兩者並沒有完全相同的概念定義,瞭解了國字和朝字,就知道很明顯這兩個字至少在如今並不能完全畫等號。



呼之欲出

知道了國和朝兩個字的概念,答案也就呼之欲出。從秦始皇統一中國稱帝到滿清滅亡,中間大家熟悉的那些,基本上是符合王朝的概念。然而先秦的那些諸侯國,它們稱為某國的原因本就是源自於周天子分封或者承認的封地,只是殲滅和吞併之後,有些擴大了體量,有些則是被兼併了。這些諸侯國上面還有一個大框架就是周,雖然越往後越是名存實亡。然後根據這些原因,我們在劃歷史分期的時候就稱呼周朝,而那些諸侯國就稱呼為某國,直到秦統一之後,秦有了兩個稱呼,秦國和秦朝。




不過也得知道這些概念都是人為定的,無論是古代或是現代都是人為的劃分而已。就像五代十國,各個都以皇帝自居,但是卻被後人分成了五代十國。故如果以後又有人重新定義歷史分期,引申“朝”字的意思使其和“國”字有一個一模一樣的意思誕生,並且得到廣泛的認同,那麼先秦的那些諸侯國變成楚朝、魯朝、中山朝等亦不是不可能。


淡看天上月


先簡單說一下朝代和國家最大的區別,某個朝代,某一王朝,“朝”這個字它更傾向的是一個時間的概念,通常指的是某一帝王世系建國之後,由此延續傳承下來的一個統治時代,而國指的是國家,一個國家的名字,國號稱謂,比如:李淵建國後,定國號為唐,唐就是這個國家的名字,包涵了他整個統治疆域的國土,而唐王朝,則是指自李淵起到唐哀帝李柷亡國,這一整個帝王世系的統治時期。

題目中問的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為什麼叫國而不稱朝,雖然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十分混亂的時期,但是這些國家他們是諸侯國,諸侯國和國家是有本質區別的,諸侯國的土地是周天子按功勞分封給他們,讓他們在這世襲統治,所以也許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們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但是別忘了他們之上還有一個名譽的統治者是周天子,他們雖然身為一個諸侯國的國君,但是同樣的他們也是周天子的臣民,諸侯國是隸屬於某一王朝的產物,春秋戰國時期這些諸侯國也都是周朝的產物。

那麼可能有人又要問了,為什麼秦國後來稱秦朝呢?秦國和其它諸侯國還真不一樣,他幹了一件非常牛13的事,滅了六國統一中國,並建立了中央集權制,戰國七雄的其他六個國家: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都稱霸一時,但是唯獨秦國從商鞅變法後,養精蓄銳統一了天下,這時周王室早已不存在了,秦始皇取而代之成為中國最高統治者,也是一個新的帝王世系統治時期的開始,改朝換代已經完成,所以秦也由一個諸侯國變成了全中國王朝的稱呼。

但是中國歷史還有一些特殊的時期,比如三國,五代十國,宋朝時期的金國和遼國,蒙古國,為什麼不稱朝,而叫過國呢?因為從古至今我們始終是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的,只有正統的君王,保證整個中國統一的政權,我們才稱職為朝代,像三國我們講的常常是三國時期,因為魏蜀吳沒有一家統一中原,後來晉統一中原也就成了一個朝代的稱謂,唐朝之後五代十國,也是割據政權紛爭不斷,直到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統一的宋王朝才正式建立,雖然之後遼國金國不斷入侵,但是始終沒有統一中原,所以也被稱為國,直到蒙古滅了南宋,統一中原,才變成了我們之後認同的元朝。

所以朝這個稱謂是認同這個政權是合法,正統的,才稱之為朝,而國一般則是對外使用的稱謂,或者是對一些沒有統一中原,正統地位沒有得到承認的地方割據政權才被稱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