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方法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这十二个字!



01.

为什么读书?

听过这么多道理,读了那么多书,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

难道书真的就没有用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开始。

请大家做好心理准备,虽然不是一些很难的问题,但是很有可能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思考才能答得上来。

即使你答不上来也没关系,后续会有一系列的方法给你,只需对症“下药”即可。

你这周读了什么书?主要讲的是什么?有什么印象深刻有启发的地方?你这个月读了什么书?分别讲的是什么?你又实践了哪些可行的方法?你去年读了什么书?分别是什么类型的?有哪几本最具代表性?


这九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你能回答出几个呢?你还觉得自己是真的“读”过那些书吗?

如果你像曾经的我一样,被这些问题问得哑口无言,那就得赶紧转变思路,学习真正的阅读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读书?

古人云:“人不学,不知道。”

在这个知识创造价值的年代,很多人都开始了解到读书的重要性,于是年度flag里给自己增加了一条:读50/100本书,可是却没有停下来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为了解更多知识?为了增加眼界?还是纯粹觉得多读书总是有好处的,不问理由?

如果回答很笼统,或者根本没有想清楚读书的理由,那么很遗憾的事是这让阅读的价值缩至最小,很可能到最后既浪费了时间,又收获寥寥。

也许你会问,为何要让读书这件事变得如此功利化?读书本身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当然,人的确不应该太功利,可实际上,我们要学会分清功利阅读和享受阅读的书籍类型,这才是最主要的问题。

比如经典文学小说,更偏向于带来精神的享受,而个人成长工具书,更偏向于带来心智行为改变,重点是要去实践应用,否则就会产生“懂得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想法。

而我们今天谈的,主要针对后者。

只有你知道自己想到达哪里的时候,书本才能帮你指明方向。如果你连目标都没有,那么你只会迷失在眼花缭乱的文字海洋中。

而在这个过程中,“记住”每一个知识点也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解决现实问题,促使心智、行为改变的方法。

所以,只有以问题为导向,以记忆为方法,以心智、行为改变为目标,才能让读的书发挥它最大的价值,真正地为你所用。

明白了自己读书的真正目标之后,我们再开始探索如何更好地阅读、如何记得更牢、如何实践应用这些问题吧!

02.

如何阅读?

这里不得不提到1965年物理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有这么一种学习方法由他的学习理念被后人总结出来称做“费曼学习法,”主要倡导“以教为学,教学相长,”而这也正是学习金字塔中知识保存率最高的方法。

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步:解释。

在白纸上写下你认为已经理解的概念。

想象你要把这个概念传授给别人,并且写下你给出的解释。

写完之后回顾一下,想象如果自己是个对此一窍不通的小孩或者老人,是否能够看得懂?

在此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有哪些地方掌握的不是很好,有哪些以为理解但实际上并未完全理解的地方。

如果你发觉哪里卡壳了,就打开学习资料再次揣摩,查漏补缺,直到你可以流畅地将它写在纸上表达出来。

第二步:简化。

将冗长复杂的信息掰碎理解之后,再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先将抽象的知识用各种现实案例具体化,深刻理解之后,再将具体的知识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让它可以套用在很多现实事件上。

举个例子,学习时我看到一个新概念:线性和非线性,看得一头雾水。

于是开始搜索资料,大部分人的解释都太专业,只能让内行人看懂,而我这个小白完全看得一脸懵逼。

直到看到一个生动具体的解释,大致意思如下:在线性世界里,工人A和工人B,每个人工作量为1,那么两个人一天的工作量为1+1=2。而在非线性世界里,同样是他们,工作量却是1+1>2或者1+1<2。

为什么呢?

因为两个人改变了系统的结构,可能会发生好的改变,比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总体效率会变高。但也有可能发生坏的改变,比如说两个人都怕自己吃亏就开始偷懒,导致两个和尚没水吃。

线性世界基本上只存在于书本上、逻辑中,而现实世界多是非线性的。

在真正懂得这个概念过后,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是例子,也自然而然能用简单的语言解释给外行人听了。

所以,在你觉得自己学到一些新的知识点之时,不要只顾着享受阅读的快感,也不要急着往前,而是要适时停下来,问问自己是否能够能找出生活中不同的例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并传授给他人。如果不能,那就得继续深挖,直到能够教给外行人为止。

03.

如何记忆?

真正地理解并且能传授一个概念只是学习的开始,而并不是结束。

就连记忆也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让知识将来能够有机会为你所用的一个保留方法。

毕竟,不记得,怎么能在需要时提取呢?

关于记忆,19世纪就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一生致力于有关记忆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在1885年出版了《关于记忆》一书,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曲线显示了记忆在最初迅速遗忘,随后遗忘率逐渐下降,且变化很小。

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不要高估自己的记忆力,后期的定时复习巩固很重要。所以,笔记是必不可少的。

以前科技不发达的时候,大家一般都用笔把笔记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来,现在手机APP盛行的年代,愿意把标注好的笔记归类整理到一起的人都少之又少。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很好用的APP:印象笔记。(至于网易云笔记,题主没用过,但据说也很好用。两种都没有用过的小伙伴可以试用一下对比再决定。)

所有渠道看到的文章基本都可以直接保存到印象笔记,这样方便后期整理归类复习。

但是,还是要说一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看到了什么直接复制粘贴对于记忆的帮助微乎其微,因为它毫不费力,而学习的效果和费力程度为反比。

所以,印象笔记只是作为归类整理和碎片时间方便复习的好工具,想要记得牢,还是要将精华总结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而精华可以记在每一篇文章的开头。

不看文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效果>照着文本抄写的效果>直接复制粘贴的效果。

除此之外,心理学中还有“间隔效应”“系列位置效应”“情境效应”等理论,这些都为我们的记忆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对此有兴趣的伙伴可自行搜索。

简单说几个大家熟悉的:

口诀法,运用这个方法,初中化学口诀至今不忘: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押韵法,很多古诗就是如此: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记忆宫殿:以你的房间为例,把不同的家具、位置想象成不同的知识点,看或用家具的时候就回想一遍知识点。


回忆情景:回忆你学习知识时的环境地点,一步步代入其中。


记忆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有固定的偏好也可以将不同的方法交替使用,但永远记住,记忆只是一种中间过程,而非最终结果,实践应用才是。

04.

如何应用?

或许我们读了很多书,也记住了很多知识点,但是有什么用呢?该应用在哪里呢?

这里的应用又分两种:输出作品和解决问题。

第一种:以书面问题为导向,以输出作品为目标。

比如说,你学习的是心理学(最好可以细分到你学习的是哪一小类),那么就建立一个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清单: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拖延?是什么让我们形成了对他人的刻板印象?……

如果你靠自己想不到太多问题,那么这里给你一个打小抄的方法:关注心理学方面的公众号、知乎等媒体,看看它们每一期的问题,然后由此思考。

这算抄袭吗?不算,因为每个人对每个问题都是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的,你借的是问题而不是内容,而问题通常对于人类来说都是大同小异的。

当然如果你是自己有想法的人,那大可不必这样做。

这里还是提示一下,大家千万不要抄袭、洗稿,因为创作是件很辛苦的事,直接窃取别人的心血和小偷没什么区别,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会受到大众的谴责。

回到正题。

有了问题清单后,再逐个将你所理解的心理学概念列在其下,然后写大纲,搜集资料填充细节,完成初稿。几天之后再检查一下,完成终稿发表在网络平台。

其他学习领域的也是同样的方法。

发表出来有什么好处呢?

①教学相长。

写文章时,你无形应用到了“以教为学”的方法。因为,搜集资料的过程也就是查漏补缺的过程,会让你逐渐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形成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点。

只有将知识放在问题下,它才是流动的、有用的、成体系的,否则仅仅放在大脑里,它就是孤立的、无用的、片面的。

②明确价值。

能为这个领域的初学者提供参考,让他们更加了解这个领域的知识。

同时,你也会发现有一些概念似乎无处安放,那么这时候就要考虑它是否真的用得上。

如果用得上,不妨为它专门提出一个新问题;如果用不上,就暂时搁置一旁,即使真的遗忘了也不必可惜。

③链接他人。

如果你的文章写得好,就有机会被更多的人看到,也能收到更多的反馈让你增长这方面的见识。

最让人期待的是,认识比你更加资深的老师或者旗鼓相当的同伴,有机会共同探讨学习,成长速度直线up !

第二种: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行动改变为目标。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平常我们就应该习惯随时随地将它们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来想办法攻克它们。

比如你是一个大学生,你发现自己总是定了目标却做不到,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你。

终于有一天,你了解到了“SMART原则。”这时候就不要仅仅让这个知识停留在你的脑海,最好的方法是据此制定一个“具体的、可衡量的、有相关性的、可达到的、有时间限制的”的目标,然后立即行动起来,验证它是否对自己有效。

比如你是一个职场新人,不知道未来如何规划,那么“SWOT分析表”或许能帮你理清思绪,分析出你目前在工作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风险,从而让你可以用“职业规划画布”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比如你是一个产品经理,你想要将产品优化或者推出一款新产品,却还不能确定如何下手,那么“SCAMPER奔驰法”就可以帮到你。

1、S(Substituted, S)替代

2、C(Combined, C)合并

3、A(Adapt, A)改造

4、M(Modify, M)调整

5、P(Put to other uses, P)改变用途

6、E(Eliminate, E)去除

7、R(Rearrange, R)重组

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你遇到的麻烦前人都遇到过,很多你经历的挫折前人都经历过,很多你想不通的问题前人都想到过,而他们用智慧已经找到了诸多解决方法,譬如各种公式、定律、原则、效应。

所以,很幸运的一件事是: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跨过一个个难题。

现如今,拿来就能用的工具、模型存在许多,就看我们知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是否能够理解应用的方法。

好了,现在请闭上眼睛,用费曼学习法来回顾这篇文章。

如果你什么都想不起来,那么从头看,直到记下来并且能够应用为止。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记住,小结如下:

为什么阅读(Why):解决问题,促使行动改变。

如何阅读(How):

阅读方法:费曼学习法

记忆方法:记笔记,口诀法、押韵发、间隔复习法。

如何应用(How):

实践方法:输出作品&行动改变

以上虽然介绍“如何阅读和如何应用”的篇幅更多,但那些都只是一个大的方法而已。方法可以有很多,你也可以用其他你认为更好的方法来阅读。

最后,请别忘了,阅读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起来就是这十二个字:解决问题,输出作品,行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