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工作精进,从拒绝伪工作开始


《见识》 吴军


大家好,我是曼微微。今天和大家聊聊《见识》这本书。

《见识》是一本认知升级类著作。作者吴军博士是知名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妥妥的IT商业精英人士。他在“得到”app上开设的《硅谷来信》专栏课程,有近14万人订阅收听。

《见识》这本书正是诞生于此,它是根据吴军开在“得到”app专栏的订阅用户集中关心的内容,将自己重新补充、调整后的作品。

吴军老师认为,与其他外部资源或者个人因素相比,个人的成就首先取决于“见识”。因此,全书围绕“个人精进”的主题,讲述了吴军博士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古今中外对个人自我提升的一些智慧,同时还分享了其在职场提升和投资等方面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比较独特的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视角。

书中有很多精彩的“见识”论述,比如:作者认为,效率高低不取决于开始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完成了多少。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想通了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它们是伪工作。所以,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提高效率都需要从拒绝伪工作开始。

“拒绝伪工作者”是本书第五章的见识主题。由于本书各章节论述的“见识”内容各成体系,彼此相关度不高,单拎出来任何一个章节的“见识”,都极具话题讨论性。

所以为了避免本文内容过于分散,没有重点。在这里,我就以“拒绝伪工作者”这个主题的见识为代表,和大家聊聊书中具体的内容。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叫“伪工作”:有一些工作可能是公司里存在的,但是这些工作不产生什么效果,这样的工作通常被称为“伪工作”。

作者以IT行业为例,总结了一些伪工作和伪工作者的典型特征。

那些既不能给公司带来较大收益,又不能给用户带来价值的改进和“升级”,很多都是伪工作。有的人明明可以通过学习一种新技能更有效地工作,却偏偏要守着过去的旧工具工作,甚至手工操作。在做事情前不认真思考,做事时通过简单的试错方法盲目寻找答案。做产品不讲究质量、不认真测试,上线后不停地修补,总是在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找漏洞和补丁。不注重用有限的资源解决95%的问题,而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纠结不重要的5%的问题。每次开会找来大量不必要的人员旁听,或者总去参加那些不必要参加的会议。

如果一个公司的员工大多是“伪工作者”,做着大多是“伪工作”的工作,那么可想而知,这个公司在行业的竞争中很快会处于下风,前景堪忧。

所以,在一些注重员工管理的公司里,比如Google和Facebook公司,它们对于员工的评价便不在于他有多忙,写了多少代码,甚至不是完成了多少产品的改进,而在于产生了多大效果。也就是说,那些伪工作者即使平时再忙,也会被淘汰。

既然了解了“伪工作”和“伪工作者”的含义和特征,我们不妨做个自我审视,看看自己目前做的工作中是不是有很多是“伪工作”?看看自己是不是一个“伪工作者”?如果答案倾向于“是”,那么我们就应该有工作危机意识了。

对于我自己来说,之前并不知道“伪工作”,“伪工作者”的说法,但是却一直有工作危机意识。因为我觉得我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可替代性,公司完全可以找一个比我年轻有想法且工资成本更低的人替代我的工作。并且,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

之前我的工作是负责公司的公众号文章撰写和其他一些市场营销的事务。除了公众号文章撰写算是有点创造价值的工作,其他工作内容都是事务性工作,也就是作者说的“伪工作”。这些工作谁都可以做,区别就是对业务的熟悉程度不同而已,显然这并不算什么问题。

所以,当时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学习公号文的写作,新媒体运营以及品牌营销的知识,希望可以增强自己在工作中的竞争优势,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是后来公司不景气要裁员,很不幸我是那个首当其冲被裁的员工。

从这段工作经历中,大家可以看出,我的工作态度认真,也注重工作上的精进和提升,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是在裁员的时候,还是不能够幸免于难。究其原因,是因为我的工作给公司带来收益的效果很有限,而且80%的工作都是事务性的伪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

其实,对于我们普通的上班一族来说,尸位素餐,不思进取的人有,但也只是少数。现在生活经济成本高,无论是大家真的热爱工作,还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大家对待工作都有了一份虔诚的态度,都有了自我提升的意识。

因此关于“伪工作”的情况,更为常见和普遍的一种是:在一个公司里,你会发现很多人尤其是基层员工的工作性质都是属于“伪工作”类型的:事务性,可替代性强。那怎么办呢?

按理说,这些“伪工作”既然也是公司里存在的工作,所以总是需要人做的。所以如果你的工作属性是“伪工作”,也不必担心找不到工作。但对于个人职业发展来说,始终从事这样的工作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如果我们现在所处的公司平台不错,那么我们要好好珍惜机会,毕竟这年头不靠谱的公司太多了,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业务能力,争取晋升到含金量更高的职位,承担更重要的工作项目,从而让自己的工作内容组成少一点“伪工作”的成分。

如果我们目前所处的公司平台并不理想,那么我们更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为以后跳槽求职增加竞争优势。

实际上,但凡我们想要在工作中有所建树,那么就一定要减少耗费在伪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尽管有时这并不是我们能选择的。而为了让自己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成为大咖,至少是专业人士。

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出自加拿大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书中。由于格拉德威尔在书中举了很多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这个观点今天中国大部分人已经知道并且认可,它也成为大家努力进阶的理论依据,很多人正在为10000小时的训练而努力。即使一些人自己没有毅力坚持这10000小时,也为自己找了一个台阶—“我之所以不能成为一流的人,是因为没有完成这10000小时的努力”。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努力10000小时真能帮你成功吗?作者也在书中对此提出了疑问,并且进一步解释道:其实,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不仅谈到了10000小时努力的重要性,还谈到了成功的其他必要因素,包括智商、运气和家庭环境。

所以作者认为,10000小时的努力是必要的,但也只不过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远不充分。更重要的是,这10000小时不仅要花,还要看怎么花。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4个误区。

误区一:简单重复

有些人的10000小时都是在从事低层次的重复,上文中提到的伪工作者就是这种人。

误区:习惯性失败

这类人好高骛远,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他们常常是时间花了很多,甚至不止10000小时,但是不见效果。

误区三:林黛玉式的困境

这类人非常地有才华,可是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精进,排斥外界(当然外界也排斥他)。结果,精进的路是越走越窄,对外界所知甚少,自己的适应性也很差,无法与其他人合作交流,只能闭门造车。

误区四:狗熊掰棒子

10000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复用第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

比如,有些人读书就是狗熊掰棒子式的,做了一堆题,相互关系没有搞清楚,写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换一道题就不会做看,因此时间花得不少,成绩却上不去。

既然作者提到了10000小时的4个误区,自然也给出了三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帮助大家走出这些误区。作者把这三个方法称为破局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确立“愿景—目标—道路”

既然我们花10000小时来提高专业水平是为了精进,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就需要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愿景。比如我想成为优秀的财务总监,这个愿景就非常好。相反,如果我就满足于5年(正常工作大约10000小时)坚持不懈地做账,以便将来做账能够做得更熟、更快,那是非常糟糕的。因为这是低水平地重复。

即使5年后我做账做得很熟练了,可能做账工作已经可以完全由计算机软件系统来做了。因此,人要想进步,就必须给自己确立一个合适的愿景。

有了愿景,还需要有阶段性目标,有具体的操作步骤,以便实现愿景。要成为财务总监并不容易,我必须要有出色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因此我有必要进行注册会计师等其他专业的财务知识的学习。

第二板斧: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

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到不一样的声音,我们本能地会抗拒,但也不妨学着去换位思考,习惯三思,思考别人为什么怎么说,找出其中的合理性。这样我们不仅进步快,而且眼界、气度都会比常人高出很多,才不会陷入林黛玉式的困境。

第三板斧:凡事做记录,这样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

做任何职业,比如工程师、会计师、律师,都会遇到一些难题,解决了这些难题,我们就进步了。如果我们把解决难题的过程记录下来,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便有迹可循,可以很快地解决问题。这是做记录的好处之一。

做记录的另一个好处是,在记录的过程中又思考了一遍,进步得会更快。

这就是作者的“三板斧破四困境”,运用好这三板斧,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实践“10000小时定律”,更有望成为工作领域里的专家。

最后,作者还特别强调了一点:做事,一定要做好最后的1%,一定要把事情的最后一步做好,一定要坚持到底。

这里,作者举了一个很现实的例子,作者说:


我以前讲硅谷的房子不是给一般公司员工准备的,因为人多房少,只有那些比别人在各方面高出一筹的人才配享受在硅谷地区拥有房子的权利。今天的北京等城市也是如此。


未来位置相对好的房子,可能也只是给那些在自己领域做得最好的5%的人准备的(而最好地段的房子可能是为1%的人准备的)。世界上,做得还算过得去的人与前1%的人相比起,可能就差最后几步路,但是最后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发展机会差别却很大。


因此,有时把事情做好,即使不是为了让自己显得多么优秀和崇高,至少也是为了有一套舒适方便的房子。


的确,为了拥有一套理想的住房,为了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了父母可以安享晚年,为了自己可以生活得从容一些,我们需要拒绝伪工作,需要成为工作领域里的做得最好的前5%,需要凡事做好最后的1%。

好了,以上就是和大家聊的《见识》这本书中—“拒绝伪工作者”这个主题的见识的全部内容了。

最后,真诚地推荐一下吴军博士的《见识》这本书。虽然这本书带有强烈的个人视角,但是吴军博士作为一个自己工作领域里的大咖,作为一个成功的创业投资人,作为一个学识渊博的生活智者,他的见识或者他所认同的见识还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借鉴的。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拥有一个好的见识,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好的思维方式,懂得了如何最有效地做事情。希望我们可以从吴军博士的《见识》这本书汲取能量,升级我们的思维方式,在人生的道路上勇猛精进。

祝愿我们相逢在人生更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