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美國人在中國牛校當了53年校長,將中國當祖國,死後也葬在中國


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美國傳教士扮演了極不平凡的角色,他們是文化交流的先驅,是西方文化的播種者。卜舫濟就是其中的一位傑出代表。

引子

如今中國常見的宗教有伊斯蘭教、佛教、道教等,其中除了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之外,其餘的大部分宗教都是從國外傳入的。歐洲15世紀開始的新航路的開闢,那時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促進了各國的文化、經濟交流。而在新航路開闢以後,西方宗教為了弘揚教派的思想,因此派遣了一些教徒前往世界各國進行傳教,其中一些就來到了中國,而我們將這些教徒稱為“傳教士”。在明朝時期,傳教士就來到中國傳教。

卜舫濟

在晚清時期,隨著清政府的腐敗,中國漸漸淪落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而西方各國為了征服中國,大批傳教士湧入中國,發行《萬國公報》,“廣西國之學於中國”,創辦洋學堂、教會學校等,試圖對中國文化進行滲透。最早出現的教會學校是蘇格蘭傳教士馬禮遜於1818年創立於馬六甲的英華書院,在1843年遷入香港。而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建立的第一所教會學校,就是1864年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在廣州創建的貝滿學校。但是要說在這些教會學校中最出名的,那還要數

聖約翰大學,但是將其發揚光大的還是該校的校長——卜舫濟

卜舫濟

美國傳教士卜舫濟

聖約翰大學,由美國聖公會上海主教施約瑟於1979年創建,它有三個分支:西學、漢學和神學。為了吸引學生入學,學校免除學費,並且免費提供住宿及生活用品。該校在1905年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註冊,正式改名為聖約翰大學,

被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名校同意免試招收

卜舫濟,1864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其祖父是基督教聖公會牧師,父親是紐約的聖經出版商、聖公會紐約教區的司庫,由此可見這是一個信奉基督教的家庭。在1883年,卜舫濟進入聖公會總神學院學習神學,並在此期間對中國產生了興趣,並閱讀了關於中國的書籍,因此萌發了想要去中國的願望。

卜舫濟與妻子

在卜舫濟22歲時,來到中國上海,並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宣教生涯。在其24歲時,出任聖約翰校長,並對聖約翰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設了化學、物理、算術、幾何、寫作、英文語法、會計、科學史、生理學、世界史等學科,成為當時全國學科齊備的最高學府之一。並且實行全英文授課,除了國文之外,其他學科教學全用英語,不僅課堂上要用英語,課下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得使用英語交流,使用西方的禮儀與習俗,該校也成為當時中國第一所全英文授課的學校

聖約翰不僅僅注重學生的學習,還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1890年5月,聖約翰舉辦了以田徑為主的運動會,成為了中國體育運動會、田徑運動會的最早舉辦者,此後還組建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支足球隊。並且要求學生們

保持寢室整潔、不吸菸、不賭博、不大聲喧譁等,要求學生做一個有文明、有禮貌的學生。

聖約翰大學學生訓練

1913年,孫中山來到聖約翰大學演講說道:“你們從《聖經》裡學到,有了光就當給別人照亮道路。所以,你們在接受知識之後,就當去教導別人。一個國家的基礎就是教育。只要人民需要學習,你們就有責任去教育他們。你們要把所得到的給予他人。”

確實,這也是卜舫濟一生的寫照,他為中國的教育界犧牲了53年,在這50多年的時間裡,聖約翰學校為中國培養了無數的人才,如中國著名的外交官顧維鈞、“中國奧運之父”王正廷、作家兼翻譯家林語堂等,都是來自這個學校,因此該校有著“東方哈佛”、“東方劍橋”的美譽。

聖約翰大學舊照

丁小明:“卜舫濟一方面向美國人介紹中國是如何進行著偉大的現代化進程,並且在抗戰結勝利必將成世界最強大的民主國家之一。另一方面向美國人介紹中國國民的優秀品質,如堅韌頑強、知恩必報、重視教育等,而且他一再表現其有生之年唯一的願望就是在戰爭結束後‘回到自己選擇的祖國(指中國),為其重建而竭盡綿薄’。”

1944年,卜舫濟回到紐約。兩年之後,時年82歲的卜舫濟回到上海,並且感嘆道“這兒是我的家,我要永遠在這兒,直到老死。”1947年,卜舫濟因心臟衰竭,在宏恩醫院去世,之後被葬於上海靜安公墓。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此文於今日頭條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