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白齊文在中國受審,中國官員一句:淹死他。美領事啞口無言

我們知道,曾經被李鴻章視為勇士的白齊文,在美國人華爾去世後,曾經代理過一段時間的常勝軍。但是,在他與大清官員產生矛盾的時候,被李鴻章解職的白齊文選擇了投奔太平軍,但是,白齊文第二次投靠太平軍後,並沒有得到太平軍的歡迎。

在白齊文第一次投靠太平軍時,當他感到在太平軍中並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準備復歸戈登時,戈登曾經向他表示,保證他和他的部下不受到上海當局和西方的懲罰。戈登還說,儘量可以讓們重新回到常勝軍中,如果他們願意離開中國可以幫助離開中國。

本文根據《晚清官場的洋大人》改寫

果然,他們從太平軍離開後,並沒有受到懲罰。但是,他回到常勝軍後,因為沒有引起清朝官方和常勝軍統領戈登的重視,他竟然在再次投靠了太平軍。

白齊文的復叛既得不到太平軍的重視甚至有猜疑的成分,而在上海當局方面也發出了對他進行進行通緝的指令。在漳州,白齊文等乘坐小船,至離漳州10餘里的鎮門河下暫住時被捕獲,後被押解至福建提督營內訊問。白齊文對投奔太平軍事供認不諱,遂被押解至閩浙總督行轅處置。[5]

隨後,白齊文將被解押到蘇州,這個消息也通過美國駐廈門領事傳到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的耳朵裡。蒲安臣立即找到恭親王奕忻交涉。對於白齊文的反叛,恭親王奕忻當然是瞭解情況的,他向蒲安臣做了說明,告訴白齊文一案的經過,並表示白齊文觸犯了大清的法律,應該按照大清的法律審判,可能將之判予重罪,他會被“陣前立時就地正法”,[6]但是,該犯系由稅務司盤獲,既經解交中國地方官訓明押禁,而英國照會,又以該國同案被獲之克令,應交該國領事為言, 並牽涉白齊文在內,自未便不向美國使臣明定其罪。[7]至於他和一起復叛的幾名外國人,將分別交給各自的國家在華領事處理。

晚清官場的洋大人

對此,恭親王奕忻也給美國外交官衛三畏發出照會說,白齊文不聽從上級調遣,竟然還毆打上級,多次投奔叛軍,蔑視中美兩國的法律等等,這樣一個反覆無常的人,不應再受到不應再受到治外法權的保護,希望能將其交給中國,按中國的律法處置,以平民怒。衛三畏接到恭親王的照會後並沒有立即答覆,而是思考了整整一週才回復恭親王:“查條約第十一條款,內載:應歸領事官懲辦。惟思白齊文屢次藐視中、美兩國律法,實屬怙惡不悛,罪所難免。請將此人歸在貴國居留監內,謹飭地方官不得凌虐。羈留數月,一俟本大臣將白齊文始末原由……奏本,恭請國政訓示該如何辦理此異常之案,再為照知,庶篤條約而慎刑名。”[8]

衛三畏則希望根據治外法權,美國人白齊文在中國會得到保護。然而,衛三畏的信發出不久,卻發生了令人意外的事件。在白齊文被押回的途中,卻發生了白齊文溺水身亡的事件。《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記》一書中寫道:“美國駐廈門領事聽到白齊文等被捕,立即根據條約的治外法權條款要求引渡白齊文,他是具有充分的權利這樣做的。但清朝官吏卻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引渡這幾個人。清朝官吏把他們解往內地,將他們緊緊捆住,投入江中,然後謊稱解送這三個不幸的俘虜的船隻在江中覆沒,三人均告淹死!”[12]

顯然,《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的作者並不瞭解事情的全部真相,雖然是聽聞,但白齊文已死卻是確證無疑。

白齊文的死,與中美各方,應該說都是很好的解脫。白齊文一案,因他的溺水身亡而不了了之。那麼,事情真如《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一書中所說的,系清廷官吏將其捆綁投入江中溺斃嗎?

需要說明的是,白齊文一案關係到領事裁判權。領事裁判權在中國的實行,適於1844年,當時,中美正在進行《望廈條約》的談判。在中方代表耆英與和美國談判代表顧盛正在積極的談判,希望儘快簽訂條約的進程中,在廣州發生了一件讓兩人都感到為難的事情。

白齊文案涉及到領事裁判權,不管是恭親王奕忻、李鴻章還是經手此案的大小官員都知道涉及領事裁判權,才處理上一著不慎將帶來很大麻煩。因而,當衛三畏最初要求將白齊文羈押起來不加傷害的時候,李鴻章滿口答應,表示等待美國政府一同處理。

衛三畏作品中的廣東漁民插圖

福建的地方官風李鴻章之命羈押白齊文前往蘇州,他們有一種擔心,生怕太平軍得知消息,設法營救,因而,在前往蘇州的途中都是秘密進行的。但是,這個倒黴的傢伙為什麼會溺斃。

中國官方的報告說,在浙江蘭溪縣,由於江水突然氾濫,導致他們乘坐的渡船,被洪水吞沒,白齊文連同中國10餘名押送人員一同被捲入水中淹死。中國官員用溺斃的方法,既杜絕了他再次配合太平軍攻打清軍的企圖,也避免了中外領事裁判權的爭執而帶來的尷尬。

白齊文之死,恭親王奕忻給衛三畏發出的照會說,由於近來福建附近的太平軍活動猖獗,人數又增加之勢,白齊文與太平軍李世賢聯繫後,他們又再度合作的可能,為阻止叛亂活動的發展,因此,福建官方派遣一隊兵勇將其押往署理兩江總督李鴻章處。他們一行人於6月1日離開福州,6月26日達到浙江一個叫匯頭灘的地方的時候,忽起洪水,致使白齊文等人和押送的兵勇全部落水,雖然浙江地方進行了搜救,但他們已經溺亡。現在,白齊文的棺材仍然停放在蘭谿縣,這樣做不知是否妥當。衛三畏看了共同親王奕新的照會,他接受了清廷的說辭,當然也是無可挽回,他答覆恭親王奕忻說:“白齊文雖是怙惡不悛,仍屬美國之人,茲蒙蘭谿縣撈屍妥為棺殮,斯誠厚意,可將棺柩送回寧波美國領事收葬可也。”[15]

衛三畏之所以接受白齊文之死是一個意外這個說法。因為他也明白,審判白齊文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如果美國放棄白齊文的審判權的話, 那麼,清廷無疑打破了領事裁判權的慣例,在今後類似的事件中,清廷將會更有說辭,於他而言認為,白齊文的溺亡反而會對清廷不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維護了西方在中國的治外法權這一特權。[16]

——————————

參考文獻:

[1]北京太平天國曆史研究會編:《太平天國史譯叢》第三輯,雍家源譯,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57頁。

[2] 《北華捷報》1865年9月14日。

[3][英]呤唎:《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下冊,王維周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53頁。

[4][英]呤唎:《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下冊,王維周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55頁。

[5]北京太平天國曆史研究會編:《太平天國史譯叢》第三輯,雍家源譯,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60頁。

[6] 《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四冊,卷33,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392頁

[7] 《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四冊,卷33,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392頁

[8]朱士嘉編:《十九世紀美國侵華檔案史料選輯》189、190頁。中華書局1959年版。

[9]太平天國史博物館編:《吳煦檔案選編》第二輯,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1頁。

[10]Samuel Wells Williams to William Henry Seward, June 26,1865,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Executive Documents Printed by order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During the First Session of the 39th Congress, 1865—1866, part2, pp.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