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点》折射互联网创业的低门槛与高淘汰率对撞,于无声处现奇诡



《燃点》作为一部五集纪录片,纪录了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在两年的时间段的打拼经历。纪录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第一集开始,就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看完。

纪录片历时三年,瞄准创业者从开始的创业理念的确定到后来的在路上,直到目前的进展状况,纪录片全程进行了的展现,给人一种悬念感,人物的命运,在这三年内,有什么进展?这应该是这部纪录片选取了两年的时间段展现带来的一种有意为之的好处。

这种真实性,体现在纪录片跟随着人物,进入到主人公的各个时段,他们在创业中的各个阶段里的历程。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拉勾网的一次内部决策层的讨论会,纪录片的镜头里,纪录下拉勾招聘的创始人许单单与另一个女下属发生的激烈的争论。




在镜头前,他们因为理念的不同,几乎使他们的争执达到面红耳赤的地步,而且从镜头里可以看到,他们在争论的过程中,最后已经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而纯粹追求一种语词上的针锋相对,这种脱离了本体的争论,这种离开了问题的纯粹在语词上的吹毛求疵,恰恰是讨论的一种最大的败笔。镜头在纪录这一段争论的时候,实际上反映了当事人已经抛开了讨论的基本的准入标准,他们已经偏失了讨论的本质限定与设定。

而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争论,是因为本片互联网创业本身所带来的先天性的特点与缺点。

这也是《燃点》这部纪录片的特别之处。它表现的是互联网的创业,这个领域,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陌生,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互联网那一端的消费者,或多或少都对这个创业领域的彼端有一种直观的感受。我们是作为被吸引者与被拉动者,而去感受到那一端的幕后操纵人的。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能够吸引我们的原因,因为我们只知道那一端沉默着的提供服务的互联网经营者的模糊的身影,而我们往往感受到的那个模糊的身影,还是一个成功者的身影,而这个身影作为成功者,在纪录片提供的一个数据我们知道,是从如过江之鲫一般的起跑线上的参与者中,以百分之七的成活率而“幸存”下来的。我们在与互联网服务发生联系的时候,并不知道那一端是什么样的具体人,正如互联网开始的时候,有一句口头禅所武断地认为的那样:你不知道网络的那头是人还是一条狗。

实际上,这是互联网兴起时代的一种误区,也是对互联网的认识不清的一种典型标志,当时人们只是好奇于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一种奇特而魔术般的联系,而没有看到这种联系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还是实体上的。互联网创业的兴起,恰恰是对互联网认知的一种扭转,将过去的对互联网的不切实际的认知误区,扭转向现实的土壤,而在这个土壤上,才开出了互联网创业之花。

本质上来看,互联网在人们的认知中,已经从早期的作为一种结果的“虚拟”,现在仅仅保留了“过程”的虚拟这一单一的属性,而互联网的创业的困难,也恰恰是因为这种“过程的虚拟”。


所以,《燃点》第一集里,纪录片里的创业者,都提到了创业的艰难,在于人们普遍对这个行业缺乏信任,当他们拿着自己的承载着未来梦想的创业策划书去寻找投资人的时候,往往面临着“信任”的空置与缺失,比如皇包车创始人认为:很多事情缺乏信任和爱。新氧创始人金星认为:“无法证明自己能做成功”。

这种感受太典型了,而实际上,创业者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恰恰是无法有一个命定的结果,证明他们处在成功的前沿,而我们不可能宿命般地通过时间隧道的幻想手段,一劳永逸地预估到成功与否。

这样互联网创业者在起步的时候,就必须通过语词来证明自己的成功可能性与概率。这是互联网创业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一个依靠技术为基础的创业者,会通过自己的技术含量产品的展示,能够预估到未来的成功与否,但是互联网创业的不可确定性,在于创业者起步的时候,手里并没有一件产品,只有一个理念与创意,而这个创意,必须借助于互联网这一工具才能发挥效应,这是互联网创业的最大的困境所在。


所以互联网创业的创始人都有一个基本的功夫,那就是他们在推销他们的理念上都有着过人的长处,这也是纪录片里的创业者,都有着三寸不烂之舌的超凡脱俗的本领,听他们在那里侃侃而谈地营销他们的自己的理念的时候,我们太熟悉这种理念的语境与风格了。

但由此,也带来了互联网创业者本身所蕴含着的一种风险,那就是他们过分沉迷于理念与创意上的推销,而却没有坚强的技术后盾来支撑必然的进步与成长。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纪录片里呈现出的拉勾团队那一场争论,完全是一种纸上谈兵的语词上的争论,而却没有实体的技术的必然性来作为现实的验证。发生在拉勾招聘决策层团队里的这一场争论,实际上隐性地折射出互联网创业的一种本质上的弱项,那就是他们利用的是互联网的“过程”中的虚拟性,而与彼端的实体未发生互联,未发生商业上的合作,本质上依靠的是一种语词上的推动。


在《燃点》的最后,介绍了纪录片里的互联网创业者的不同的命运,其中小黄车创业者实际上我们已经感知到了他们在现实中的困境,也反映出互联网创业的一种典型的风险所在,那就是它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就像共享单车,也就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自行车而已,只不过通过互联网这一过程的虚拟性将两端关联起来,但这无法改变自行车的低技术含量的特性。

《燃点》作为一部纪录片,纪录了互联网创业的不同领域的共同生态,但他们面对的弱项,也是共同的,那就是如何提高领域的高科技含量。我们看到猎豹移动的创始人将他的未来押在机器人这一块高科技含量领域,可见,互联网创业的未来要想保持着这种领先的地位,就必须从这种互联网本质上的服务性质转化为一种更多地蕴含着技术含量的新兴行业。

《燃点》以一种不着评论的纪实风格,如实地纪录了创业者的观念上的冲突与冲撞,纪录片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也不必去纠结创业者的功败垂成,我们最深刻的感受到的是纪录片里传导出的理念。

我印象深刻的理念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创业永远有机会。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是纪录片里的一个居高临下的存在,因为他的站位显然是居于创业者的更高一层。而创业者也以崇拜的口吻谈及他们在面对徐小平时的那种景仰与敬仰的心态。徐小平充分肯定了创业者的意义,认为他们不仅带来了物质的财富,更带来了精神的财富。而他认为当下的时代,是创业的最好的时代,在互联网的大潮之下,过去时代的那种局限于一域及一隅的拼爹时代早已退隐,互联网带来的是一种平等,给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在一个起跑线上起步的机会。


这种观念的确给人以启发,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过去的横店的群演,只能可怜巴巴地依靠剧组提供的路人角色的扮演,挣一点微薄的薪水,但现在横店群演兼营着主播一职,利用了互联网的超出地域的属性,不仅成名,而且获利。所以徐小平的话,确实给人以振奋之感,互联网创业的灿烂前景未有穷期,机会太多。

二是创业必须有自信。

互联网创业的最大困难是面对投资者质疑的目光。正如上面所说,互联网创业没有产品与技术方面的可见可观的实体,而是寄生在互联网这种虚拟的联通形式之上,这样,互联网欲赢得投资者的青睐,可谓要突破常识性的审视的目光。

而实际上,互联网创业,的确要面对常识性目光的审视。像共享单车当时一时兴起,如果能用常识性的目光审视一下,的确能够看出它的发展前景上埋伏的阴云与雷霆。从纪录片中当初创业者的构想来看,他们当初创业的时候,多考虑的是偏远地区的行路难问题,而没有考虑到交通工具更加便捷的城市出行的实际状况,而最后它所面临的困难,也恰恰是常识性的审视目光都可以看出的症结所在。小黄车目前所处的困境,本质上还是这种互联网联通所带来的彼端链的技术含量的问题。


从纪录片在总结片中反映的各组互联网创业的现状来看,其它的项目能够取得不菲的业务或者能够保持维持状态,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它们都要比小黄车项目来得技术含量更高一点。

因此,纪录片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的是,自信是必要的,但创业项目能否落地开花,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我们在片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拉勾团队的一场争吵,可以看出,团队决策者每一人都有着充分的自我自信,但都没有拿出实际的分析来剖析各自观点是否匹配市场的需求,这就意味着自信过度必然要走向反面。

互联网创业的残酷性在于它的实际检验是非常严峻且来的如暴风骤雨般的快捷。近日报道的暴风影音的人去楼空,正可以看出互联网创业的残酷的现实。本质上还是这些互联网创业都是寄生在虚拟的互联网上,一旦创业者面对着的是彼端的响应匮乏,那么,必然导致客户流的销声匿迹,而这对于互联网的创业的核心端则是致命的。


由此看到,互联网创业的自信是促使创业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助推器,片中的各个体系的创业者在谈及他们的理想时,都无不充满着意气风发的自信,但是,这种自信能否得到市场的回应,是决定他们的创业成功的一个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检验标准。

三是创业必须会捡漏。

在片中,互联网的各个创业者都异口同声地说国内的市场是最为残酷的,所以,片中提到猎豹移动直接将产品投向国外。

这就相当于一种捡漏,回避国内最为惨烈的市场竞争,到国外去寻找市场的盲点。

那么,为什么互联网创业者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认为国内的同业竞争最为惨烈,且如果把这些国内竞争的这一套,拿到国外去,就可以让国外同行死的很惨?

为什么互联网创业者会认为中国的创业者是最强的?


其实这里恰恰可以见证到互联网创业者的一种无关技术高低的属性,创业的成功,来自于市场的回应,来自于客户的体量。

中国在技术创新上与世界的先进技术还有较大差距,但在互联网的运用上却名列前茅,正是因为这种低技术性的互联网创业,掀起了人人可以参与的全民创业的狂热风潮,低级的准入门槛,使互联网创业几乎是人人都可以提脚就可以进入,但是,真正经受得起市场考验却是最终能够活下来的残酷必然。所以,纪录片中的创业者,都对国内的这种激烈竞争性深有同感,且心有余悸。

纪录片《燃点》忠实地纪录下互联网行业创业者的思考、试错与奋进的过程,这是一个没有结尾的纪录片,也许它在很多年后,会成为一部回看的历史,从中去寻找那些杀出一条血路的成功者的秘密,同时,也透露出失败者当年在哪里踏空跌倒的原因。


《燃点》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它没有下结论,只是提供了原生态的信息,录制下时代进程中的那些激越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催逼着的身影,它努力跟上时代的大潮,看出纪录片已经作出了最大的紧跟,但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它没有变化的时代快,但这已经足以证明了纪录片的编创方作出了他们的努力。

可以说,纪录片的编导也是一种创业,把自己的创业门槛,架在那些奔跑在创业路上的另一个领域里的同行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