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機之速度的瓶徑-硬盤

在機械硬盤時代,讀取速度取決於硬盤的轉速,從最早的5400轉,

到7200轉後,由於高轉速引的發熱的問題無法解決,十幾年硬盤的轉

速一直沒有突破。

當時,大部份筆記本硬盤是5400轉小盤。7200轉是臺式機硬盤

。當時的CPU也經入進多核時代,三核、四核、頻率突破2G,內存也由D

DR經歷DDR2、DDR3,而硬盤轉速卻一直在7200轉——,這種局面直

到2014年左右,硬盤取得革合性的突破-電子硬盤,即固態硬盤。


當時配置固盤的筆記本是屬於高配置超薄型(M2口,內存條式),價

格在七八千元,讓人可忘而不可極。臺式機很少用固盤。我接觸臺式機固

盤是在2013年,用過英特爾、三星、金士頓,一塊20G的固盤價格在五百

元左右,只是做系統引導盤使用。我個人感覺這東西在一分錢一分貨,英

特爾、三星的貴,但做工好,性能穩定。金士頓的做工一般只講究穩定了。


老玩家都知道G1620這個英特爾低端處理器,我用G1620掛20G固盤,

在一樣的主板,內存的情況下,開機秒殺當時的I3 3代處理器。開機幾秒。

後來我就用這種方法給老客戶升級,那時的處理器什麼都有,AMD 250 1

代雙核,掛上20G固盤後,開機秒起。效果十分明顯。

這種升級方法適用於辦公用戶。因為辦公用戶追求的是速度,你的機器

只是辦公的話,想速度快一點,加個固態即可。

SDD固態硬盤是SATA 接口,SATA3 理論傳輸數據是3G。遠遠高於機

械硬盤,機械硬盤也可以插到SATA3口上,但轉速是7200轉,數據傳輸率

是無法提高的。從下圖可以看出來,不管是SSD固態,還是M2硬盤,其實

本質上都是電子硬盤。

都是由主控芯片、存儲芯片(可調,增加或減少芯片就改了容量)組成

。本質上都是電子硬盤。主控的廠家主要有英特爾、英飛凌、三星。三星

固盤一直用的是自家的主控。在固盤中芯片的質量決定了價格成本。決定

了價格高低。不過,現在256G、512G都也經到了大家可以接受的地步。

上圖是英特爾架構的主板H100芯片組的,其無論是SATA接口的SDD

固態還是M2口的(PCI E4X)都是掛在橋(主板的主控芯片)下面的。再

通過DMI總線與CPU進行通訊。在理論是SATA3口比M2口的傳輸率要低。

但在實際應用中區別不是很大。當然在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選M2 PCI4

X固盤。


由上可以,速度與性能不是矛盾的,老機器升級跟據情況推薦SSD固

盤。辦公用戶、普通家庭教育用戶、影音用推薦SSD固態硬盤和M2硬盤

均可以。

SSD硬盤一般用在環境空間較的臺式機上。(注,現在選擇SATA3口)

M2硬盤一般用在MINI ATX臺式機或者筆記本環境空間較小的場合

當然也不決對的,這就是攢機的樂趣。


再說一遍,性能與速度並不矛盾,決定性能的是CPU,顯卡。而你只是

追求速度,固態硬盤,花少量的錢也可以完全滿足家庭上網,看電影,辦公

的應用。這就是攢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