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陵為什麼不開放?有誰親自看過,裡邊如何?

只為明天旅拍


歷史上的惠陵有三座。

第一座是漢昭烈帝劉備的陵墓。

劉備的陵墓位於今天四川成都武侯區武侯祠231號,當然如今的劉備陵墓保存十分完好,但實際上三國時期的陵墓不可能完全保存到今天,我們現在看到墓園主體,都是清中晚期時期修建的,包括乾隆、道光等皇帝,都曾出資修繕過劉備的陵墓。

根據史書記載,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後,諸葛亮扶劉備棺槨一路走到了程度,並安葬在那裡,後來武侯祠也建在了那裡,由於諸葛亮和劉備的君臣關係,武侯祠的臺階要比劉備陵墓的低一些。

根據現代考古看來,也確實在武侯祠劉備墓發現了一部分三國蜀漢時期的青磚,衣蛾表明劉備似乎就是葬在這裡,然而有關劉備究竟是否安葬在這裡,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說法,有不少的史學家如郭沫若先生分析,惠陵有可能只是劉備的衣冠冢,而真正安葬的地方是在別處。

歷史上也無任何資料表明劉備墓被盜挖過,因此本著保護的原則,不予打開。

第二處惠陵是唐讓皇帝墓。

墓的主人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李成器是唐睿宗長子,原本具有繼承皇位的權力,但是在平定唐中宗末期的叛亂中,李隆基立下大功,李成器遂讓位給李隆基。

李成器本人實際上也很有才幹,奈何時事不予,一生只以閒散宗室的身份度過,直到去世,李隆基為了感念他,特別追諡他為讓國皇帝,安葬在父親唐睿宗橋陵的旁邊,老百姓也稱為讓冢。

雖然李成器不是皇帝,但是作為唐代規模最大的陪葬墓,雖然李隆基囑咐過不要靡費,惠陵中也有不少的陪葬品,相比來看,惠陵保存也算是完好,即便是被盜過,墓室、墓道也相對比較完整,另外唐惠陵的地址在陝西蒲縣,有條件的也都可以去看一看。

第三座惠陵則是清穆宗同治皇帝的陵寢。

同治皇帝我們不陌生,他是咸豐皇帝的獨子,由於生前一系列錯誤的安排,最終導致了慈禧篡奪了朝廷大權,同治皇帝這一生過的十分艱難,最終死的也基本上是不明不白。

不過同治病逝時期,清朝雖然沒落,但仍有相當的實力,因此同治皇帝的陵寢也具備一定的規模,甚至其楠木結構的大梁也大多都保存完好。

但倒黴的就是,由於位於清東陵,因此後來遭到了盜墓賊的洗劫,由於懷疑皇后阿魯特氏吞金自殺,盜墓賊還特意刨開皇后的肚子尋找。不過清清惠陵如今並未開放,因此陵寢大多保持著當年被盜時候的模樣。

據說盜墓賊在挖開同治帝棺槨的時候發現,同治帝的屍骸早已經腐爛,然而皇后阿魯特氏的屍骸,卻保存十分完好,猶如睡著一般。

實際上大家問的應該是清惠陵為何不開放這個問題,其實我國對於帝王陵寢一直都採取的是保護性發掘的態度,由於當年發掘定陵所造成的遺憾,使得我國後來頂下了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寢。

明十三陵之中,唯一開放的也只有定陵。而清朝被開放的陵寢中,只有裕陵、裕陵妃園寢的純惠皇貴妃地宮、容妃(香妃)地宮、慈禧陵地宮。這些陵寢大多數都被盜挖過,後來進行過搶救性的發掘。

而其他陵寢大多都保存完好,本著保護的原則,這些陵墓都不對外開放。


漫步史書


惠陵是同治帝的陵寢,在東陵景區裡並未開放,但可以遠遠的看一下。

惠陵是同治帝后的陵寢,同治帝駕崩時只有19歲,在同治帝駕崩後75天,專情的皇后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因思念皇帝吞金自殺,離世時年僅22歲。

後來盜墓者聽說皇后是因為思念皇帝吞金而死,還特意剖開了皇后的肚子,一通亂翻,後來惠陵被封起來後,便一直未開放。


北京歷史講者—惠清


中國現有的惠陵有兩個:

第一個惠陵位於河北唐山,惠陵是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和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的合葬陵寢,位於景陵東南三公里處的雙山峪,載淳在位十三年(1862-1874年),生前一直未建陵寢。死後,於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清廷選擇雙山峪為萬年吉地,二月二十三日確定陵名為惠陵。現在的惠陵還未開放,遊客不能進去,惠陵是同治帝的陵寢,在東陵景區裡並未開放,但可以遠遠的看一下。

還有一個惠陵指的是三國蜀漢先主、漢昭烈帝劉備的陵墓,甘夫人、穆皇后先後合葬於此。它的住置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諸葛亮殿之西南側,它與主體建築相平行,是三國時期唯一保存著的帝陵。

劉備墓不開發,一方面是出於文物保護和技術問題的考量,另外一方面國家文物局也有明文規定,不輕易主動去開發帝王的陵墓。畢竟挖人墓地本身就不是多麼道德的事情,更何況劉備墓還沒有被盜墓賊盜過,就更應該好好的保護它了。








曹哥在西北


公元223年,劉備伐吳失敗後,退駐白帝城,四月病逝於永安宮;五月,諸葛亮扶靈柩回成都,八月下葬,史稱“惠陵”,惠陵距今1780...

據史料記載盜墓者進入惠陵受到懲罰事,說明劉備墓不可盜挖,也說明了劉備墓從未被盜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