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70歲奶奶零基礎,香港開畫展,作品被世界大師收藏


“梵高奶奶”

她的畫風很像梵高

網友給她取名為梵高奶奶

故事是這樣的


常秀峰,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太

河南方城縣江家村務農一輩子

沒上過學,不懂繪畫。走動範圍不超出縣城

老伴去世後,2003年的元旦,兒子的堅持下,她離家來到陌生的大城市廣州。


小孫女纏著老太太一個接一個的講故事,家鄉好玩的事。


奶奶說到自家種的山楂,“綠葉子,紅小果”小孫女依然搞不清它的模樣。


城裡的孩子從小的環境接觸不到山楂樹,怎能憑空想出。


無奈奶奶拿起小孫女的蠟筆,“笨拙”地畫山楂,畫綠葉紅果。


孫女眨巴著小眼,似乎明白了。


受到鼓舞,只要講到村莊、河流、家鄉風土人情,她就嘗試畫下來。




開始是出於為孫女講解,畫著畫著上了癮,

拿著孫女蠟筆,一發不可收。


兒媳婦下班回家,看到老太太的信手塗鴉,激動地說不出話。


過一個從未接觸過繪畫的老人,有這般的天賦

這些沒有透視、不懂比例的蠟筆畫透著滿滿靈氣。


老太太想把她大半生的回憶都用筆畫下。


一幅畫,通常需要3天到上一週時間。


老太太有眼疾,經常畫起畫來就忘了,

直到眼睛流淚,才意識到要停筆休息。


這些講述農村的蠟筆畫,老太太一畫就是一百多幅,他的兒子江先生開始把這些畫作放在博客上,老太太和她質樸的畫,一下子就火了。


河南省美協副主席曹新林評價道:“老太太的畫屬於原生態,沒受過一天正規訓練就能畫出這樣的作品,老太太真的很有靈氣,繪畫天分很高。”


著名畫家陳丹青則稱讚道:常秀峰的畫,有質樸的震撼和心靈純淨的體現,她用純真無瑕的眼睛,去觀察和感受生活的真諦。


常老太也想不通:

自己就是那麼塗抹幾筆

很多人稱她為“梵高奶奶”

但她還並不知道梵高是誰。


還沒等老太反應過來,就被邀請到《魯豫有約》,魯豫問她:你知道現在有多少人在崇拜你嗎?老太太想了想回答到:幾十個吧。


香港邀請成功舉辦為期一個月的畫展。


趙瑜先生的散文隨筆集中

64幅插圖全部選用她的繪畫作品


世界著名攝影大師斯魯本更是收藏了她的蠟筆畫《石榴樹》

《石榴樹》

“常秀峰和我一樣,

都不是用機器和筆在展示藝術,

而是用心。”


而馬英九先生同樣欣賞收藏了她的畫作



沒有名利概念,

不知“紅”為何物的老人,

用她的畫和故事,勾起人心質樸,

溫暖了終日奔波在浮躁都市的人們。



老人說:只要拿起畫筆,就會盡全力將心中所要表達的東西展現出來。

我的母親梵高奶奶

文 | 江華

當你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猜也許是這本書的某種東西吸引了你,你開始在某個地方讀它。

此刻,你看看天空,感覺一下身邊風的溫度——不論是春夏秋冬。如果你的父母不在你的城市,那麼我希望你回家的時候,把順手發信息和段子的時間,留出來,給他們打個電話,因為你知道,那個地方的氣候和溫度,一定和你這裡的不同。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和這本書的作者以及主角有關。

她是我媽。

我媽現在七十多歲了,你可以稱呼她為奶奶、外婆,或者是阿姨。不過,因為她那些簡單的畫,她現在有個了雅號,叫“梵高奶奶”。

我很願意我和我的媽媽,能夠通過這本書,和你以及你的家人交流,換句北方的話說,叫說說閒話。


這本書要向你的父母問好,並懇求你,能夠在你空閒的時候,想想自己的爹孃。大多數的孩子現在都不在父母身邊,這個社會把我們和父母之間的生活給活生生的撕裂了,這種親情的撕裂麻木而不會疼痛。孩子們永遠不知道母親生下自己的疼痛。


這個世界的生命,是由母親的疼痛開始的,本來也應該以愛結束——可是現在的人生都如電腦遊戲一樣,有多種的結局。這令人不安。


用一本書來描述一個人的一生是困難的。芸芸眾生之中,普通人的生命太過相

似,時間和空間將一個婦人限制在一個狹小的山溝裡度過一生。


一個農村婦女不過是侍夫、養子、度日、生存,度過一生而已,母親的故事在每天重複,了無生趣。農村人沒有城市的人生活豐富,他們中的大多數直接和世界交流的方式,並不是語言,而是眼神和動作。在我的記憶裡,我的父親和母親以及他們的兄弟姐妹們,總是沉默地在田野裡勞作,很少看到神經質的嘮叨。


而城裡人,上帝把語言的功能更多地分配給他們。我很納悶,母親告訴我,我小時候是一個木呆呆的小孩,能夠坐在某個農舍下的石頭上,幾個小時一動不動地發愣,怎麼到了城市,就變成了一個以說話和文字為生的職業人了呢?


母親的一生可以這樣描述:1949年以前的年輕女孩,1949年之後的女人,農村婦女,生了六個孩子,沒有一個夭折。


她養大的孩子們,打工的打工,進城的進城,有家庭矛盾爆發仍然爆發。人命不同,母親的最大感受,只好嘆氣認命。


不幸的是,她的老伴早逝幾年,然後她就變老了。

誰會說這樣的人生值得回憶和記錄呢?


說實話,我們每個人關注的總是和自己無關緊要的東西。比如我,父親去世了五年了,難道我真的在心底裡就時時刻刻記著他?按道理說,他才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可是我關注的是什麼?也許這種忘本就是無法責怪的事情,換句罪惡無比的比喻:我們吃了美好的蛋,是不會感謝母雞的。


所以,也只有自己有了孩子,才會知道了自己逐漸遺忘的童年模樣;只有永失親愛的人,追悔莫及時,自我譴責才會日漸強烈。


許多年以前,我並不認為母親的一生是值得書寫和記錄的。但現在我改變了想法,正因為母親是一個普通得轉瞬即逝的人,才應該用一本書留存下她的身影。


這是我們普通人的生活。裡面的親和愛會多點。


母親竟然會畫畫,這的確是一個神奇的事情。像母親那樣的人何止她一個?也許在你們的母親那裡,也許正藏著一個所有人奉為天才般的才能,它等待著你發現。

母親就是偉大的,只要你學會欣賞。

凡事,皆有可能。

母親不認識字和不會畫畫的先天優勢,造就了她只能通過稚拙的畫來回憶以及記錄。這對於我們來說,是獨特的東西。她這些純樸、發乎自然之心的畫,是獨一無二的。

謹以此書,獻給天下生養我們的父母們。

他們,是我們生命的製造者,是我們的驕傲,是指引我們走路和生存的神。

我尊敬所有的神,包括我們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