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董卓的野望堪比始皇、信長,卻揹負千古罵名、原因只因成敗二字

《三國演義》董卓劇照

歷史上對董卓的評價有傲慢、殘暴、弒殺、荒淫等,總之沒有正面評論,但這樣一個人是如何能得勢?又如何能統帥軍隊?《三國志》對其描述:“少好俠,嘗遊羌中,盡與諸豪帥結識。”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可見董卓具有豪俠習氣、頗有勇武。不僅如此,書中還記載了幾處他運用謀略的片段,可見其也具備一定的軍事素質和領導力

董卓對朝廷召喚其進京任職一直是敷衍搪塞,其實是要保存實力,自己有自己的算計心思。而對黃巾作戰屢戰屢敗也應是故意的,為的就是製造戰事膠著,不能抽身應招的假象,”這從何進招其帶兵入京反應迅速這一橋段中可以得到印證。這樣一個有野心的人必然不會放過這一天賜良機。



歷史在冥冥中被推動前進著,董卓駐紮在洛陽旁後發生了一系列事件為董卓得勢創造了條件。漢末宦官、清流、外戚是最重要的三股勢力,漢朝一直是在這三股勢力相互掌權中度過的,但董卓進京是確實一個從未有過的特殊時期,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外戚何進被宦官誅殺、袁紹藉機將宦官一網打盡,權利進入了真空期,而董卓就在這個節點上瞬間掌握了實權。



雖然董卓在混亂中掌握了實權,但想真正的控制大局還需要遠遠不夠。因為他在京城沒有根基,沒有執政基礎,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控制朝堂。他大膽的廢少帝、為大量受黨錮迫害的清流派文人恢復名譽並重要其子孫,給了他們重新參與政治、施展才華的舞臺。


董卓廢帝


不得不說,這是一次有明確目的性的政治活動。通過廢帝看清了許多滿朝文武的面目,排除大量異己,啟用清流派搭建了自己的班底、鞏固了統治,這些舉措沒有一定的大局觀、敏銳性及對形勢精準的瞭解是斷然做不出來的,我不相信這是董卓頭腦一熱,隨意為之的。

董卓在洛陽掌權時的所作所為,史書記載頗為矛盾。說他殘忍好殺、性情暴躁,但在《資治通鑑》中多次提到清流派文人頂撞他,他雖然生氣但仍然能剋制自己,有時事後還會對其道歉。尤其是蔡邕哭董卓這一幕不得不使我們反思,也許董卓對文人,豪族應該是尊重的,在他掌權時期已經初步建立了秩序,如果沒有關東諸侯的興兵討伐,歷史就可能不是現在這樣。


蔡邕


關東諸侯討伐董卓,單從這件事上不能說董卓就是無道的。在當時漢室衰微、威懾全無的狀態下,各路諸侯首先想到的就是像“齊桓晉文”一樣尊王稱霸。但無論是誰先走出這一步必定會被群起而攻之,槍打出頭鳥是必然現象。而且,從古至今討逆是替天行道,必須標榜自己的正義,那抨擊對少的負面文章、消息、流言等必定漫天飛舞。而董卓作為最後的失敗者就無可爭議的背上了這所有的一切。歷史是為勝利者,失敗者只有被動承受的份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


董卓在與關東諸侯交戰後打算退守長安,退守時燒燬皇城、挖墳掘墓、洗劫富商等行為固然讓人不齒。但從單純軍事角度來看,將如此一座擁有大量戰略物資的城池留給對手那無疑是給自己留下一個大隱患,而其後關東諸侯聯軍在軍糧耗盡後各散東西也證明了此舉的現實作用。



再者,長安離董卓大本營近,董卓與西涼軍閥和關外少數民族有利益共同點和合作基礎,再加上有天子在手,關西之地利,其勢比秦取六國時更盛。秦當時被認為是蠻夷,被關中諸侯所不齒,但董卓現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無論是百姓、士大夫、豪族行事都要有一定的顧忌,這對董卓是極其有利的。而關東諸侯與六國諸侯情況雷同,地盤相互錯節,存在利益衝突,又各懷鬼胎、各有野心。



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董卓發跡太快,勢力急速膨脹,權利驟然通天,這其中無疑會有諸多問題存在。但此類問題想解決就必須有相應的、忠於自己的人才。而自古“關西出名將,關東出名臣”。董卓顯然還未完全收服從關東帶回的名臣們,致使其被王允算計,早早身死。在戰略層面董卓做的很到位,但在戰術層面出現了致命問題,董卓的野望才剛剛開始就因內部不穩定而瓦解了。

如果董卓沒有死,真照這種形勢發展下去歷史究竟何去何從就無從得知了,三國這個閃爍的時代還會出現否,也就是個未知之數了。至於董卓其人究竟如何現在也無從知曉了,但我認為至少不會是史書上寫的那般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