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鼓励演员装嫩,重用流量鲜肉,这种选角思维真造孽

这是一部关于选角的分析贴。

以前我写过一篇《不会选角,坑了中国影视剧,连周星驰都在所难免》,有粉丝私信,希望我再出一篇。



趁着今天有时间,继续聊聊选角。


2020年,音似爱玲爱玲年,恰巧张爱玲诞辰100周年。张爱玲小说的影视化也是两开花。


电视剧版有蒋欣刘嘉玲主演的《半生缘》,许鞍华拍了电影《第一炉香》。


恕我直言,它们的选角都不算好。


先说《半生缘》,最大问题恐怕是蒋欣刘嘉玲不太像。



众所周知,曼桢曼璐是类孪生姐妹花(两者有三四岁的年龄差)。


原著有细节,祝鸿才看曼璐年轻时的照片,以为是曼桢。曼璐初恋张豫瑾见到曼桢后,以为她是曼璐。


姐妹俩相似推动故事发展。


后来沈世钧父亲见到曼桢,以为就是曼璐。这导致沈家希望世钧与曼桢划清界限。


因为曼桢曼璐相貌相似,两个人的爱情成为两个家庭的事,世钧否定曼璐的存在,加速两人的爱情悲剧。


张爱玲给夏志清写信,就提到影视化可以考虑让一人饰两角。


剧版没有采用这个建议,让蒋欣刘嘉玲演姐妹,可谓蜜汁操作 。


再说《第一炉香》。


原著里面,葛薇龙是身材娇小古典风的少女,乔琪是阴郁俊美的混血儿 。


许鞍华选用粗粗壮壮的马思纯,一身肌肉的彭于晏。这个选角也遭到网友讽刺,这拍的不是《第一炉香》,而是《第一炉钢》。



在《黄金时代》《明月几时有》之后,许鞍华作品的票房表现接连扑街,她的话语权也被压缩。


看看电影版《半生缘》选角,再看看《第一炉香》,我有些心疼年过古稀依旧在创作的许鞍华。


导演未必有选角权,这是公认的现象。


制片方会算投入产出比,衡量利弊,以为最稳妥的办法是希望用最红的明星,赚更多的钱。


《上海堡垒》请一头秀发的鹿晗,就是这种思维模式下的产物。一个真敢请,一个真敢演。



当然,也有制片方懂创作,能为作品挑选出更好的演员。


比如《遇见王沥川》的制作人周恬。


周恬原本想请高以翔饰演王沥川的哥哥王霁川,因为他演过大量霸道总裁。


和高以翔接触后,她发现高以翔特别适合饰演温暖体贴,才华横溢的王沥川。



事实上,生活中的高以翔与王沥川非常相似,生在高知家庭,长期国外生活经历,精通外语,绅士范儿,有贵族气质。


好的选角,让演员与角色有很高的契合度。


如果反差太大,就会辣眼睛。


比如陈妍希,因为扮演小龙女,一度沦为全网群嘲的表情包。



陈妍希的颜值,没毛病。


糟糕的是,陈妍希是邻家女孩型女孩,笑意盈盈的双眼,明亮温暖。



小龙女是高冷脱俗的冷美人,邻家女孩陈妍希扮演,不搭。


这是气质不搭引发的群嘲。


同样有这种遭遇的,还有王宝强版哪吒。



除了气质不搭型,高龄装嫩型选角也很常见。


最杰出的代表当然是西门大妈、刘晓庆、林心如和周迅为代表的丫头教了。



只要是演员踏上老黄瓜刷绿漆这条不归路,演技再好,咖位再高,也容易遭到群嘲。


参演《如懿传》的周迅就是典型案例。



年过不惑,人生阅历都会改变一个人整体的气质,再好的演技也难以演出少女的羞涩。


胶原蛋白不再的脸,装可爱灵动美少女,倒是能配得上钱钟书的刻薄话了,那种“调皮能压塌水泥板”。


女演员不服老,男演员也不甘示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霸道总裁专业户,黄晓明就曾以30+高龄,在《泡沫之夏》扮演十几岁美少年。



演完电视剧,黄晓明与少女专业户杨幂又继续装嫩,演《何以笙箫默》。


为了掩饰他们芳华已逝,影片不断用高光来弥补大龄带来的尴尬。



看到这么努力的明星们,总觉得梁静茹的勇气,都不够用了。


我们都知道,影视剧都很烧钱,导演很难做到艺术至上论。他要为投资方着想,用票房收视率证明自己。


你们可以看看,商业大片都是一水的豪华明星阵容。


《绣春刀》口碑不错,拍第二部时,直接请大花杨幂。


杨幂很忙,在首场发布会结束后,就赶下一场活动。导演路阳见缝插针在车上为她分析角色。



影片公映后,杨幂用“纯爱”形容《绣春刀2》。



这就非常有意思了。


北斋的形象是,有才有风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人称先生。


这种风骨也感染沈炼,敢用命维护。


杨幂扮演的,却是柔弱的怀春少女。


在影片中,锦衣卫捉拿北斋,北斋脸上被盖印,她会眼含泪光,梨花带雨。



这不是有风骨的北斋,而是楚楚可怜的少女。


北斋逃跑会突然挣扎,也是让人迷惑。



这种挣扎太缺少技术含量了。


她被捉拿后的恐惧与惊慌,无法让人相信这是个有才有风骨的先生。


可以说,杨幂对角色的领悟是不够的。


她用纯爱形容《绣春刀2》,确实说出了她的心里话,她塑造的北斋先生是一个纯爱少女。



真不是路阳咖位低,只要是拍商业片,导演都要向明星低头。


你们看看张艺谋,90年代就已经扬名世界,成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头羊了。


他拍第一部商业大片《英雄》,第一主角请的是当时最贵的功夫明星李连杰(仅次于成龙)。



陈凯歌拍《无极》,也要请当红明星谢霆锋与张柏芝。


《无极》被吐槽,“演员在哭,而观众在笑”。


其实也说明陈凯歌的选角失误。


《无极》具有舞台化场景,谢霆锋张柏芝他们缺少舞台功力,台词功底撑不起戏。你们可以感受一下,当谢霆锋哭着对张柏芝说“你毁了我做一个好人的机会!”,他的眼泪能让人笑起来。



导演徐浩峰曾评论《无极》,谈到舞台剧和电影的区别,“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舞台剧是演员的艺术。”陈凯歌在《无极》中追求高度的舞台剧风格,对演技有更高的要求。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说,那就请好的戏剧演员。但《无极》是商业巨制,没有明星参演,普通观众不爱看,票房压力大。



陈凯歌的尴尬就是国内影视圈说不出的尴尬,我们比不过英国,缺少太多具有明星号召力,又有舞台剧经验,演技一流的演员。


国内影视圈选角,水特别深。


有带资进组的,毕竟有名的,就有《人民的名义》中的黄毛,《还珠格格》中的蒙丹。



还有一种资源咖,人脉资源通天,懂得努力,口碑也不错。


这几年人气不错的黄轩就是代表之一。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翻拍莫言小说成为热点。


郑晓龙拍剧版《红高粱》。黄轩得到试镜机会,试了三次都不行。


导演很纳闷,好歹也演过戏,怎么试镜时连手都不知道怎么放。


他还给副导演吐槽,你推荐这人根本不行。



后来,蒋雯丽给郑晓龙打了电话,直接就说,黄轩会演戏。



人情练达的郑导,这才看到黄轩身上的光环,让他进入剧组,演了九儿初恋张俊杰。


然后,黄轩红了。


最后用一句吉祥话结个尾,愿内地影视剧的神仙选角越来越多,失败的选角越来越少吧。